我的婆母

秋水浮萍

<p class="ql-block"><b>“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初夏时节,又是一年母亲节来临,在思念母亲的同时,我也深切怀念天国的婆母。回首往事,儿媳与婆母相处的岁月历历在目。婆母是个有故事的人,就让我这个儿媳将她一生的足迹和风雨人生整理成文,述于君听。</b></p> <p class="ql-block"><b>我的婆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b> 四十三年前,有幸走进申家,我与一位心地善良的母亲结为婆媳。悠悠岁月,婆媳情深,点点滴滴,尽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给我最初的印象,年纪五十有五,中等身材,体态匀称,梳理光洁的纂发,脸庞红润,目光慈祥,性情温和,身着洁净的黑布偏襟衣裳,一双白净有力的手臂,绑着裤腿的玲珑裹脚,给人一种精干整洁、和蔼可亲的感觉。就是这位母亲,生养了八个子女,历经了世事沧桑,饱尝了生活困苦,给她的子女们留下了深切的情感和温馨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1926年冬,我的婆母出生于潞城安阳村一个农耕家庭,姊妹两个,比较富裕的家境,使她和妹妹的童年生活衣食无忧、安逸快乐。</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的婆母到了适婚的年龄,上门的媒婆刚走一个,后脚又来一个,坐在炕沿把男方家说的天花乱坠。</b></p><p class="ql-block"><b> 外婆是个心性要强的女人,说什么也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找个如意婆家,一是家境要好,不愁吃穿,二是女婿精干,头脑灵活。外婆信不过媒婆的嘴,听信了自己姨表姐的媒妁之言,把大女儿嫁给了十里开外与表姐同村的一户人家。 </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的嫁妆不菲,全新实木大漆家具:联三桌子配斗椅一双;漂亮的顶箱柜两套;时尚漆画立柜一顶;锦衣缎被,手饰若干。</b></p><p class="ql-block"><b> 结婚那天,喜庆临门,洋洋洒洒,热闹非凡。婆家娶了新娘收到嫁妆,自然是喜上眉梢,可我的婆母却心凉到了脚底。婆母的夫君,姊妹六人,弟兄三个,他是行二,还有三个未成家的弟妹。三间堂屋是土坯房,木楞窗户新糊的白色麻纸,两间土坯西屋,一间住人,一间用作厨房。堂屋有个套间,里面住着已婚两年的哥嫂,外间住着公婆、小叔和小姑。堂屋的正对面摆放一张黑色条桌,正墙壁上贴着一张圣相,旁边置放一顶老旧立柜,堂屋的一侧,贴窗盘的土炕,炕上铺一床薄褥,炕头摞着几床薄被,细数家什无几。婆母新婚,住低矮西屋。</b></p><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心强的外婆给自己的大女儿找的“如意”婆家。 不过还好,婆母的夫君人很优秀,中等个头,精干勤快,头脑灵活,当时做着卖炭生意。</b></p><p class="ql-block"><b> 夫君十几岁时曾随哥哥闯荡东北,背着破铺盖卷徒步前往,夜幕降临,哥俩时常曲巻在有钱人家的门洞露宿。您看过电视剧《闯关东》吧,从关内到关外,一路风雨坎坷,我们能感受到兄弟俩的艰辛和不易。哥俩没有盘缠,一路讨饭行至东北,后来落脚在哈尔滨。哥哥念过几天私塾,头脑灵活,寻慕在一家商铺当伙计,弟弟没有文化,但聪慧灵动,在一个机械工厂当学徒。哥俩背井离乡相依为命,食宿条件很艰苦,每当夏日晚上,蚊子臭虫叮咬难眠,哥哥关爱弟弟,每晚总是抢先挨墙躺下,尽量让弟弟少挨臭虫叮咬。患难中的兄弟情深,相互扶持,一个倾心言商,一个潜心学艺。关东数年,兄弟俩心装家乡父老,身肩家庭重任,历尽艰辛,学艺渐成。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铁蹄踏进中原。哥俩将所挣满洲纸币换成金银首饰,返乡时缝在破被里,得以平安归来。</b></p><p class="ql-block"><b> 回乡后,兄弟俩帮着父母置办了几亩薄田,修建了三间土坯房,三十大几的哥哥娶了媳妇。</b></p><p class="ql-block"><b> 时遇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抗日斗争如火如荼,日伪警备队到处在抓壮丁,村公所摊派每家必出壮丁一人,我公公当时未婚正值年轻,当即被警备队抓走,和方圆村里的壮丁一同被送到了潞安府。</b></p><p class="ql-block"><b> 夜里,壮丁们被关押在一所破庙里,第二天就要被运往作战前线。公公暗自思忖:“再不逃走,可就没机会了,这伪军壮丁,说啥也不能当!”想到此,他和同村的几位悄声耳语:“咱们今夜逃走吧,不然明天就都被拉走了。”可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没胆没识,一副听天由命、无可奈何的样子。午夜时分,公公只好独自行动,奋身一跃,伸手攀上了房樑,从顶窗逃了出去。(他的身手,得益于少时活泼好动、爬树攀梁超乎常人)</b></p><p class="ql-block"><b> 在夜幕掩护下,公公一路逃回家来,可屁股还没坐热,警备队就追着来家抓人了,他来不及跑走,急中生智遂即一跃上房躲到了烟道后面。官府四下搜不到人,气急败坏的绑了他的爹娘,推搡着关押到了伪村公所。</b></p><p class="ql-block"><b> 而后,我公公的大嫂嚎啕着说:“老二呀,你不去充丁,半路跑回来,拖累爹娘为你坐牢,怎么办啊…”</b></p><p class="ql-block"><b> 一向孝顺的公公实在不忍心让爹娘为自己受罪,毅然决然从房顶跳下,去村公所把爹娘换了回来。</b></p><p class="ql-block"><b> 我公公二次被官府抓丁,在被押往集训地的途中,他依然不甘心当日寇伪军。他便捂着肚子,详装肚子痛,走走停停,排到了人群后面,趁看押人员松懈不备伺机逃离。这回他没敢回家,一路北上,奔赴黄崖洞兵工厂,毅然参加了八路军,从事枪支器械修造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公公在东北机械厂那几年学得一手钳工手艺得以发挥,加之他细心钻研,在兵工器械修造中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我公公后来积劳成疾,染上了痨病,病重吐血,部队发给他一笔治疗费用,送他回乡养病。我公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身体稍有起色,为了生活,他省下营养费买了头牛,赶着到石圪节煤矿驮炭,自己还未痊愈的身体也舍不得空走,背上一块大炭,往返几十里卖到潞安府。后来挣了点钱配了牛车,起早贪黑的做起了卖炭的小本生意。也就是那个时期,我的婆母嫁给了我的公公。 </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的童年衣食无忧,出嫁以后的岁月,经历了人生的悲苦煎熬,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那段时间,婆婆白天割草铡草备飼料,晚上点灯熬油喂老牛,辛苦至极。寒冬腊月牛的蹄子被冰刮破难以行走,婆婆给牛做鞋成了当时一段佳话。</b></p> <p class="ql-block"><b>1956年,全国群英会在京召开,我公公作为山西代表光荣参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b> 我公公身体恢复正常后,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在八路军宋村修械所、后到刘伯承兵工厂工作(后称淮海机械厂)。建国后搞社会主义建设,成立专建时,公公调到了专建加工厂工作。成立省建时,又调到省建加工厂工作。我的婆母随夫迁到城里生活,身为家庭主妇,操持着日常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我公公敬业职守,工作努力,贡献突出,多次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1956年作为山西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见到了老首长刘伯承。1955年岁末,我公公被评为劳动模范,单位为他披红戴花敲锣打鼓,众人抬着丰厚的奖品:一套崭新的棕色实木桌椅送到北董红庙家中。身怀六甲的母亲兴高采烈,阖家老少欢欣喜悦。合着正月新春,我爱人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喜降于世。出生婴儿,汗毛茸茸,老祖母爱不释手,亲昵的取之乳名:毛蛋。那一年,申家喜获丰收,我公公赴京参会,荣获全国群英会劳动奖章;婆母为家里再添男丁,真可谓双喜临门。</b></p><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婆母先后生养四男四女八个孩子。婆母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料理着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虽辛苦多年,但有夫君挣钱养家,孩子们茁壮成长,作为妻子和母亲,虽苦犹荣,脸上绽放着笑容。</b></p><p class="ql-block"><b> 然而,世事沧桑,步步难料。文革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我公公在晋西北吕梁山区参加国家三线建设,一天夜里,被派性分子迫害致死。噩耗传回家乡长治,省建家属窑洞大院悲雾弥漫。</b></p><p class="ql-block"><b> 有句成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刻在窑洞大院体现的淋漓尽致。恰时,一户善良的邻居,老俩口的儿子刚从外地探亲归来,遇上邻居婶子家发生了塌天大事,他便和帮忙的邻居老魏去城南郊区叫婶子家在那里工作的大孩子。当一行人骑车返回,行至南关路段时,一辆由南向北的卡车急速行驶,不慎撞击到邻居家的儿子,致使当场身亡…</b></p><p class="ql-block"><b> 自家的塌天大祸足以悲伤难耐,又连带邻居殇子之难,难以想象我的婆母是何等的悲怆!这位坚强的女主人,此时此刻已顾不得自家的悲伤,竭尽全力上门安抚不幸的邻居老俩。遂领自家的两个儿子虔诚的跪于老俩口的膝下,任由老人选一子为己养老送终。女主人此举真诚质朴,善良的老俩口深明大义婉言谢绝,独自承担了丧子之痛,丝毫没有为难落难的邻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b> 中年丧夫的婆母,望着膝下的七个孩子,大儿子16岁,次子14岁,二女12岁,三女9岁,四女8岁,三子6岁,四子4岁。一堆儿女,阶梯样式,汲汲待养。作为母亲,她百般无奈,悲痛万分,搂着四岁小儿撕心裂肺的哭道:“老天爷呀!孩子们这么小就没了爹,叫我怎样将他们养大啊……”母亲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以想象,那些年是申家最艰难的岁月,难在糊口度日。母亲没工作,孩子没抚恤金,家里没有生活来源。母亲每每痛苦难耐,常去野外嚎啕恸哭,悲惨至极。</b></p><p class="ql-block"><b> 失去丈夫的悲痛,婆母流干了眼泪,但她没有倒下,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人生的不幸和磨难;用辛勤的付出面对生活的艰难与坎坷。母亲的责任使她以柔弱的身姿、顽强的意志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再苦再难也要撑起这个家,将子女们抚养成人。</b></p><p class="ql-block"><b> 在那艰难的岁月,裹脚的婆婆身单力薄,毅然走出家门找活干,砸石子、叠铁片、园林种树、缝手套、纺线弹花,婆婆以柔弱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家。强干的婆婆,养儿育女,缝补浆洗,忙忙碌碌,没有闲暇,少有欢笑。生活虽然窘困,但她想办法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每天早起给孩子们做上一锅小米饭或煮圪瘩,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在灯下做针线活。虽身着粗衣布衫,吃的粗茶淡饭,但儿女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慈母之爱和家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蹉跎岁月,婆母一面挑起生活的重担,一面走上为丈夫讨个说法的上访之路。数载春秋,辗转征途,长治、吕梁、榆次、太原,告状打官司,婆母见过多少冷面孔,坐过多少冷板凳,街头凉水泡窝头,替人缝补做手工,流干了泪水,尝尽了苦涩。</b></p><p class="ql-block"><b> 彼时,我的大姑姐已出嫁,老亲家是位残疾军人,在我婆母上访期间,老人家给予了鼎力相助。艰难的岁月,大姐和姐夫远在平顺工作,对娘家的生活及方方面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粮食蔬菜,衣着穿戴,时常供给。弟弟妹妹长大后,谈起过往,对大姐夫一家感恩难忘。</b></p><p class="ql-block"><b> 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位坚强执着的母亲终于盼来了国家的拨乱反正。1978年,丈夫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就在那时,我认识了我的爱人和婆母一家。1980年腊月,缘分使然,我走进了这个苦尽甘来的家庭,与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结为婆媳。</b></p> <p class="ql-block"><b>奶奶和孙女慧慧</b></p> <p class="ql-block"><b>奶奶和孙女、外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b></p><p class="ql-block"><b> 清晰记得,裹脚的婆婆为了这个家,五十多岁了还在终日操劳。白天在托儿所看护十几个孩子,回到家还要照顾自己的儿孙,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孙儿孙女的衣衫被褥,针针迹迹都浸透着祖母的深情厚意。</b></p><p class="ql-block"><b> 曾记得,婆婆这样说:“ 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媳妇我都疼。” 一衣暖三冬,一语暖三生。每每想起,儿媳都心存感激,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b></p><p class="ql-block"><b> 儿媳妊娠反应,细心的婆婆剜来野菜包成饺子为儿媳调理口味;为了儿媳月子保养,婆婆舍不得吃为我攒下了一篮子鸡蛋;多少个清晨,小姑子在喊:“ 嫂子,娘做好了小米饭,叫你去吃呢。”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婆母情意温暖着我 。</b></p><p class="ql-block"><b> 一蓝鸡蛋在如今算不得什么,但在三十年前生活困难的年代,是多么的金贵!一包野菜,一蓝鸡蛋,在旁人眼里平常又平常,但在我的心里,它就像一壶陈酿的老酒,品一品,是那么的醇厚。</b></p><p class="ql-block"><b> 那一年,我的母亲去世,失去母爱的我悲痛失落,是仁慈的婆母又给了二十年的母爱。婆母的仁爱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使我懂得知恩、感恩,学会了在爱中行走,以仁爱之心践行自己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 人常说,母爱是伟大的。我的婆母为儿女们结婚缝了几十床新被褥,但她没舍得给自己做一床新被、添一身好衣。粗衣补丁,粗粮咸菜,酸菜、萝卜条,省吃俭用了几十年。</b></p><p class="ql-block"><b> 在婆母的箱子里,存有一包袜子,袜子的脚面上缝着补丁,脚后跟更是补丁摞补丁,我看着这一幕心酸落泪,哽咽不止。我分明的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母亲从艰难的岁月里一步一步走来,头发花白了,腰脊弯曲了。母亲付出的是个人的美好年华,收获的是儿女们的茁壮成长。艰难的岁月,没有母亲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儿女们的今天。甘苦患难中的兄妹知恩感恩,慎行其身,发奋自强,以优秀的成绩回报母亲的恩情。</b></p> <p class="ql-block"><b>婆母和儿媳、孙儿孙女</b></p> <p class="ql-block"><b>茫茫人海,走进申家,就是缘分</b></p> <p class="ql-block"><b>妯娌情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首饰开始流行。那一年,单位同事纷纷购买项链和戒指。说实话,我也很想有一件精美的首饰,但想到年迈的婆婆辛劳几十年,没有好吃过,更没有好的穿戴,如今条件好点了,当儿女的首先应该孝敬老人家。那一年,身为儿媳的我,送给婆婆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枚足金戒指。虽然,我还是没有一件首饰,但看到婆婆脸上幸福的笑容,我感到了十分的欣慰和快乐!无独有偶,婆母生日那天,我的妯娌大嫂送给婆婆的生日礼物也是一枚足金戒指,婆婆喜滋滋的将两枚戒指都戴在了手上,逢人便夸。</b></p><p class="ql-block"><b> 大哥大嫂对婆母很孝顺,虽然出去单过好多年了,但十天半月总要回家看望老人。来时拎上一堆好吃的;午时做上一桌好饭菜;走时留下一些零花钱。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哪个饭店有个特色菜,总要带婆母前去品品美味;逛商店看上件时兴的老年装定要买给婆母;有私家车了,大嫂抽空带上婆母去旅游景区兜兜风、开开心;婆母的晚年,牙齿脱落了,是大哥大嫂带着老人一趟趟的去口腔医院安牙;每年的大年三十,大哥大嫂总是早早的备好年货回到母亲身边,忙碌着准备年夜饭。除此之外,大嫂总忘不了将厚厚的一叠新钞票放到婆母的手上,好让老人给孙儿孙女发压岁钱。婆婆乐呵呵的看着给奶奶拜年的孙儿孙女们高兴啊!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图的不就是个儿女们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吗!几十年过去了,大哥大嫂的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着申家弟妹。</b></p><p class="ql-block"><b> 我的三妯娌在医院工作,在家里是婆婆的护理师,多少年,每当婆母伤风感冒、身体不适,急忙前来嘘寒问暖、行医送药、打针输液。逢年过节,床单被套,洗洗涮涮,三妯娌干的最多。</b></p><p class="ql-block"><b> 我的四妯娌居住离婆家远,但也时常抽空回来看望老人,给婆婆买些好吃的,做上几顿可口的饭菜。小住几日陪婆婆唠唠家常、说说笑话,开心逗乐。烧上一盆热水端过来,“ 妈,我给你洗洗脚吧。” 洗罢连同裹脚布一并洗涮。四妯娌每次临走时总忘不了给婆婆塞些零花钱。虽是小住几日,婆媳开心,除了笑脸,还是笑脸。人常说,当娘的最疼小儿子。婆婆对小儿媳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总跟我夸奖:“小儿媳人好、很仁义,从来不说难听话。” 在婆婆生命的最后,最惦记的也是小儿子一家。当儿媳得知婆母病逝,大雪奔丧,扒在婆婆的遗体上嚎啕恸哭,悲痛万分,婆媳情深,真真切切。</b></p><p class="ql-block"><b> 婆母一生娶了四个儿媳,婆媳相处融洽,没有一个儿媳与她红过脸,除了孝顺还是孝顺,这也得益于婆母的传承。婆母在自己的婆婆名下就是个孝顺儿媳,老太太曾经握着我婆婆的手说:“新媳妇呀(老太太一直管二儿媳称呼新媳妇)你这么孝顺我,我一定会给你传名的。你将来的儿媳也一定会孝顺你的。”老太太晚年患半生不遂瘫卧在床,当时我婆婆累着孩子走不开,时常做上好吃的、买上些腊肉,安排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行走十多里路送给乡下的奶奶享用。</b></p><p class="ql-block"><b> 此刻张若虚的诗句萦绕耳边:“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辈有一辈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我在单位工作很忙,上幼儿班、上小学的女儿每天放学早,是婆婆帮我们照看孩子好多年。后来女儿考上大学,第一个假期,女儿千里迢迢从昆明背回一包南方水果,送给奶奶尝个新鲜。女儿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去广州出差,回来时刚下飞机就先给奶奶送去一包好吃的食物。孙女懂得孝敬奶奶,奶奶高兴啊!婆婆的晚年,一直惦记着二孙女的婚事,盼望着孙女早一天找到一个好婆家。有一天,孙女真的给奶奶领回来一个好对象,奶奶看了是个英俊、威武的军人,直说好。那一天奶奶很高兴,又盼着孙女能早一天成家。让人遗憾的是奶奶没有活到孙女出嫁这一天。</b></p><p class="ql-block"><b>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是申家儿女永远铭记心怀的日子。一位平凡、伟大的母亲因突发心梗离开了她牵挂几十年的儿女们。</b></p> <p class="ql-block"><b>奶奶和大孙女、二孙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的一生心系儿女,八十多岁的高龄,每晚还跪在基督像前念晚课,为儿女们祈求平安。她以虔诚的基督信仰教育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几十年来,婆母在生活中和邻里、和一起工作的老姐妹友爱相处,遇有难事,热心尽力帮助。邻里夫妻吵架,婆母和言相劝,晓之以理。家常善言,平凡善举,体现了婆母的仁爱之心。在家里,婆母对子女谆谆教诲,对儿媳宽厚忍让,从未听到过婆婆的闲言碎语。是婆婆的宽广胸怀和仁爱之心使我们婆媳和睦相处了几十年。</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的晚年,还时常惦记着每一个儿女。婆母常跟我念叨:你大哥现在忙什么呢?小儿子晚儿好长时间没来了,也不知孙女馨馨工作安排好了没?孙儿翔翔该考大学了,复习的怎么样了?每年的除夕家人团聚,少一个儿孙儿媳没到,老人都要牵挂、询问。人常说,十指连心,哪个儿女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平日里,哪个儿女生活有点紧巴,哪个儿女修房买屋缺资金,婆母都会将自己的积蓄贴补给哪个儿女。钱虽不多,但情深意重啊,悠悠牵挂,微微资助,使儿女们深深的感受到慈母的厚爱,心中由衷的感叹:母亲,伟大!</b></p> <p class="ql-block"><b>怀念与婆母在一起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b></p><p class="ql-block"><b> 婆母的晚年,身为二儿媳的我陪婆母回乡居住了三年,这也是老人家多年的愿望。在这段难忘的岁月,在这座老人亲自安排修建起来的乡村宅院,我与婆母朝夕相处了许多个日日夜夜。</b></p><p class="ql-block"><b> 婆婆虽年迈但头脑清晰,还时常帮助儿媳打理日常生活。勤劳节俭是婆母一生养成的优良品德,如今生活富裕了,但她老人家仍要精打细算,从不奢侈浪费。婆婆八十多岁的高龄还要找活干,儿子的工作服破了,她会亲手补好;孙儿的衣服小了,她会拆开用缝纫机改成个有用的物件;炕单子、椅垫子、门帘上都留下了婆母密密的、整齐的针迹。</b></p><p class="ql-block"><b> 在回乡居住的岁月,儿媳肩负着照顾老人的责任,每天清晨给婆母冲一碗鸡蛋,每晚临睡前端上一杯热牛奶。每日三餐儿媳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娘,今天你想吃什么?” 婆婆总是那句话:“ 吃什么也行。” 我的婆婆善解人意,宽厚忍让,从不挑剔。每顿饭总是说:“ 好吃,好吃,不咸不淡 。”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心知肚明,那是婆婆在体谅儿媳呵!在与婆婆相处的日子里,我听到婆婆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 秋萍,你歇歇吧,别累着了。”一颗平常心,一句家常话,体现了婆母的朴实和善良,至今仍使儿媳心存感激。</b></p><p class="ql-block"><b> 还记得,那一年的盛夏,儿媳中暑了,浑身难受,婆婆拄着拐杖去叫来邻居大婶给我针疗。婆婆颤微微的手给儿媳端来一碗滚烫的红糖山楂水,那一刻,儿媳默默无语,只有内心不尽的感激,悠悠慈母心,儿媳难忘怀!我善良的好婆婆啊,今生与您作婆媳是我的福分。谁说媳妇是块鉄,暖到怀窝暖不热?我感觉:婆婆的一句善言使儿媳感受温暖;婆婆的一次疼爱使儿媳感激不尽!</b></p><p class="ql-block"><b> 我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庭院深深,情意浓浓 …</b></p> <p class="ql-block"><b>我和爱人与婆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b></p><p class="ql-block"><b> 婆婆啊,儿媳好想再给您做顿可口的饭,您的口味清淡,我会少放一点盐。如今,我学会了做红烧肉、铁板回锅肉、炸丸子、汆丸子,真的好想做给婆婆吃啊!每一次做的时候,我都会想着如果婆婆还活着多好啊!一股哀伤情不自禁涌上心头,真可谓:子欲孝,亲不待呵!</b></p><p class="ql-block"><b> 婆婆啊,儿媳好想再给您洗洗头、洗洗脚、洗洗衣裳;好想躺在您的身边,再听听您讲申家故事。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儿媳总会想起您,好想跟您说说话、拉拉家常,陪您出去走走。</b></p><p class="ql-block"><b> 婆婆啊,每年的除夕团聚,儿媳们还会想起您,您穿一件大嫂给您买的紫色绣花外套坐在沙发上,儿媳们、孙儿孙女们围着您欢声笑语。年三十下午,咱们婆媳一同包饺子;餐桌上,儿媳们围着您声声祝福,杯杯共饮,年夜融融,令人难忘。</b></p><p class="ql-block"><b> 婆婆啊,儿媳好想满堂的儿孙再给您过生日,好想再看到婆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儿媳好想婆母还活着,真的好想,好想。</b></p><p class="ql-block"><b> 我心知,对婆母所有的好想,都已是遗憾。我心痛,婆媳情,今生难再续;婆母恩,无法再回报!婆母走了,留给了儿媳深深的思念。手捧婆媳五人的春节合影,儿媳泪流心痛 :婆媳三十载,岁岁常相聚,今朝除夕夜,天地两相隔,泪流遗像前,婆母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婆媳2009年春节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我真诚的希望,婆婆健在的儿媳们,爱自己的丈夫从爱婆婆做起,孝敬婆婆从当天开始,莫等欲孝无亲,晚矣!其实婆媳之间,只要彼此宽容,互相疼爱,相处不是问题。人都会老,养儿子都要做婆婆,对儿媳像女儿一样疼爱;对婆婆像妈妈一样孝敬,家里就会充满温馨的爱。</b></p> <p class="ql-block"><b>全家福 :摄于1990年</b></p> <p class="ql-block"><b>申家四兄弟和母亲</b></p> <p class="ql-block"><b>申家四兄弟</b></p> <p class="ql-block"><b>申家大哥大嫂(左右两边)</b></p><p class="ql-block"><b>大姐大姐夫(中间)</b></p> <p class="ql-block"><b>申家二儿子三口之家</b></p> <p class="ql-block"><b>姑嫂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姑嫂情深</b></p> <p class="ql-block"><b>申家三姐妹</b></p> <p class="ql-block"><b>婆母和两个贴身小棉袄</b></p> <p class="ql-block"><b>申家大女儿和母亲</b></p> <p class="ql-block"><b>婆母与大儿媳和三闺女</b></p> <p class="ql-block"><b>申家姑嫂合影</b></p><p class="ql-block"><b>茫茫人海,走进申家,都是缘分</b></p><p class="ql-block"><b>感谢今生的遇见</b></p> <p class="ql-block"><b>母亲节之际,谨以此篇缅怀我敬重的、平凡而伟大的婆母。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健康快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秋萍于2024年母亲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