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的起源、分裂及北洋军阀的争斗与灭亡

王育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洋军</b><b style="color: inherit;">的起源</b></h1> <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font>的前身,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了加强国防而编练的<font color="#167efb">新军</font>。1895年12月,清政府派<font color="#167efb">胡燏棻</font>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font color="#167efb">定武军</font>”。随后,<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被派往天津小站训练新军,他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定名“<font color="#167efb">新建陆军</font>”,即<font color="#167efb">北洋新军</font><font color="#333333">。</font> 1898年,<font color="#167efb">北洋新军</font>改编为拱卫京师的“<font color="#167efb">武卫右军</font>”。1901年<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任<font color="#333333">直隶总督</font>兼北洋通商大臣,称其所统军队为<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font><font color="#333333">。</font>1902年,武卫右军扩编为“<font color="#167efb">北洋常备军</font>”。 <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font>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奠定了作为<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阀</font>领袖的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1912 年袁世凯凭借北洋军强大的军事实力,逼迫清帝退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h5><i>袁世凯(1859年-1916年)</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洋军的分裂</b><br></h1> 在北洋军的发展过程中,<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通过天津小站练兵,积累了练兵经验和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批<font color="#167efb">亲信</font>,这些亲信后来成为北洋新军的主要<font color="#167efb">将领</font>,也成了北洋军阀的核心力量。 <font color="#167efb">袁世凯</font>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font>及其政权,北洋军的<font color="#167efb">主要将领</font>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font color="#167efb">北京政府</font>的支配。但北京政府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称<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阀政府</font>(简称<font color="#167efb">北洋政府</font>)。 <h5><i>北洋政府旧址</i></h5> 袁世凯在1916年去世后,北洋军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派系: 1. <b>直系军阀</b>:直系军阀以<font color="#167efb">冯国璋、曹锟</font>和<font color="#167efb">吴佩孚</font>为首,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及直隶等地。直系军阀在外交上主要依靠<font color="#167efb">英国</font>和<font color="#167efb">美国</font>的支持。直系军阀的势力在1920年7月开始走上统治舞台,至1924年10月结束,期间出了冯国璋和曹锟两任<font color="#167efb">大总统</font> <h5><i>冯国璋 ( 1859年-1919年 )</i></h5> <h5><i>曹锟(1862年-1938年)</i></h5> <h5><i>吴佩孚(1874年-1939年)</i></h5> 2. <b>皖系军阀</b>:皖系军阀以<font color="#167efb">段祺瑞</font>为首,控制了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省。皖系军阀在袁世凯去世后,以<font color="#167efb">日本</font>的支持为靠山,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皖系军阀的势力在1916年至1920年期间最为强盛。 <h5><i>段祺瑞(1865年-1936年)</i></h5> 3. <b>奉系军阀</b>:奉系军阀以<font color="#167efb">张作霖</font>为首,控制了东北三省。奉系军阀虽然并非北洋正统出身,但因其在东北的势力庞大,袁世凯晚年任命其为<font color="#167efb">盛武将军,</font>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奉系军阀的势力在最强盛时期还曾控制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 <h5><i>张作霖(1875年-1928年)</i></h5> 除了上述三大派系外,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军阀派系,如晋绥系军阀<font color="#167efb">阎锡山</font>、西北系军阀<font color="#167efb">冯玉祥</font>等,但这些派系的势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h5><i>阎锡山(1883年-1960年)</i></h5> <h5><i>冯玉祥(1882年-1948年)</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洋军阀</b><b style="color: inherit;">的争斗</b></h1> 北洋军阀争斗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b>派系纷争</b>:北洋军阀内部形成了多个派系,包括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font color="#167efb">中央政府</font><font color="#333333">的控制权</font>和<font color="#167efb">地方</font>的统治权,经常发生冲突。 2.<b>军阀混战</b>:各派系之间经常爆发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在中央政府层面发生,也在地方上频繁上演,导致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其中较为著名的冲突包括: (1)<font color="#167efb">直皖战争</font>:1920年,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直皖战争。这场战争以直系军阀的胜利告终,皖系军阀被彻底打败,直系军阀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张。 <h5><i>直皖战争</i></h5> (2<font color="#167efb">)第一次直奉战争</font>:1922年,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军阀在这场战争中败退,直系军阀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以山海关为界,双方停战。 <h5><i>第一次直奉战争</i></h5> (3)<font color="#167efb">第二次直奉战争</font>:1924年,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奉系军阀获胜,直系军阀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奉系军阀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h5><i>第二次直奉战争</i></h5> <h5><i>1924年全国形势图</i></h5> (4)<font color="#167efb">浙奉战争</font>:又称<font color="#167efb">第三次直奉战争</font>,爆发于1925年,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军阀与东南地区直系军阀为争夺江苏和安徽地盘而进行的战争。此战直系军阀孙传芳、国民军首领冯玉祥和苏皖等地方军阀联手击败奉军,奉系势力北撤至山东,浙苏皖联军占领徐州。 3.<b>地方割据</b>:随着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font color="#167efb">地方军阀</font>开始<font color="#167efb">割据</font>一方,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实际上控制着地方的政权。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洋军阀</b><b style="color: inherit;">的灭亡</b></h1> <font color="#167efb">北洋军阀</font>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北洋军阀灭亡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1.<b>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b>: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font color="#167efb">国民革命军</font>从广东起兵北伐,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基本消灭<font color="#167efb">吴佩孚</font>,<font color="#167efb">孙传芳</font>的主力。此后,在西北的<font color="#167efb">冯玉祥</font>和山西的<font color="#167efb">阎锡山</font>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font color="#167efb">张作霖</font>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font color="#167efb">张学良</font>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北洋军阀统治覆灭。<br> <h5><i>北伐战争</i></h5> 2.<b style=""><font color="#333333">军阀内部的矛盾与冲突</font></b>:北洋军阀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例如,<font color="#167efb">吴佩孚</font>和<font color="#167efb">孙传芳</font>之间的矛盾,以及<font color="#167efb">张作霖</font>与<font color="#167efb">日本</font>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都削弱了北洋军阀的整体实力。这些矛盾使得北洋军阀在面对国民政府的北伐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br> 3.<b>国际形势的影响</b>:北洋军阀的灭亡也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一战后,包括英国、日本等列强在远东的势力开始收缩,对中国的控制和干预明显减弱。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北洋军阀失去了<font color="#167efb">外部势力</font>的强力支持,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实力。<br> 4.<b>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b>:北洋军阀的统治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帝国主义色彩。他们在政治上代表了<font color="#167efb">封建势力</font>,同时又与<font color="#167efb">帝国主义势力</font>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统治特点使得北洋军阀无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灭亡。<br>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的灭亡是由于内部的分裂、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军阀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北洋军阀统治特点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