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记:古堰画乡

听雨(cxf)

<p class="ql-block">龙年四月十八日,我们七家人包了一辆中巴,开始浙江六日游。地点是我们自己选定的,交给旅行社执行。经过七个小时长途行驶,下午三点到达丽水“ 古堰画乡”。“古堰画乡”是一个四A级景区,之前没听说过。从名字上看有些不搭,一个是古堰,一个是画乡,怎么也扯不到一起。第一感觉,像网上标题党所为,先弄个不搭的名字,让人去揣测,引起好奇,不得不看。或者其中一个傍上另一个,以大众带小众。实际是我们想多了,古堰与画乡是两个独立景区,都自带光环。估计因规模不大,旅程不长,才用一张通票把两个景点捆绑一起,以便留住游客。</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隔着瓯江,一个在江左,一个在江右。所谓“古堰”,自然不同于一般堰了,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堰是用来拦水的,也可称为拦水坝,有土垒的,有石筑的,有全浸的,有半浸的。半浸的有一排琴键般的石墩,人在上面走,水在石墩间流,全浸的坝体淹没在水里,“古堰”就是全浸的。古堰坐落的村叫堰头村,估计应该是先有堰后有村,究竟谁先谁后,谁也说不清楚。村内之物皆用古字打头,如古巷、古道、古桥、古碑,古樟树,古埠头。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半仙气,一半烟火。村中古木参天,修篁蔽日,阡纵陌横,沟渠如网。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樟树,干如车轮,柯枝如虬,蓊蓊郁郁,垂荫亩余。即便遭雷击,剩下不到五分之一树干,依附一层皮,毅然屹立不倒。老樟树沫风浴雨,守护古堰,堰头村落,忠义可鉴,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古堰的又叫通济堰,是范成大给起的。最早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即公元五百零五年。堰呈弧拱形,长二百七十五米,宽二十五米,高二点五米。始用木桩筑成拱型坝体,弧形抗水压大于平面体,古人没有学过物理学,却深知流体力学作用。相传是詹司马和南司马奏请朝廷在瓯江主流龙泉溪、松荫溪会合处建造的。南宋绍兴八年,范成大主政丽水,修整并改为石头坝体,石头缝隙是用铁水浇灌,迄今屹然不动。范成大改堰名为“通济堰”并撰写堰规,立碑勒石,至今尚存。通济堰为浸入式水坝,盛水期水没坝顶,超过两点五米水位,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在今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一千多年以前,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古代水利工程如四川都江堰,徽州渔梁坝,不外乎蓄灌两便,变水害为水利。都江堰,渔梁坝和通济堰作用相差无几,只不过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但在华夏水利工程史上一样闪烁着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古堰,不是独立的存在,是由堰体,沟渠和涵闸组成的水利系统,可控可节,可灌可泻。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还发明了水下互通立交。遇到垂直方向水源,建地下涵渠导流,不影响上面流水,互不干扰。若在当下,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个渡槽就行了,那个时候钢筋水泥还没有问世,能想出这办法就已经足够智慧了。在互交通道旁,建了一座文昌阁,供人留步歇足,窃以为,是提醒来往行人牢记先人功德。人类社会是通过创新不断推进的,每一次创新,也许只是一小步,而社会进步就是这么一小步一小步走出来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代官员都想着给后人留点念想,而如今更应如此。</p> <p class="ql-block">看罢古堰,再渡瓯江,继续画乡游程。画乡是一个文旅项目,以古街为依托。站在古渡口,回望夕阳下古堰,山更青,水更绿,烟笼瓯江,鸟鸣山幽,犹如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据说这里是画家学子写生作画的绝佳之境。街头有两棵古香樟,中间有一古亭,取名曰 “ 双荫亭”。越过“双荫亭 ”,就是古色古香的老街。老街有明显修旧的痕迹,木石小楼,石板路两边门脸都是饭店,酒肆,画廊,陶瓷店,名点店。陶瓷店有本地出产的龙泉瓷,以餐具、茶具为主,色釉青碧,好看不贵。名特小店鳞次栉比,精致小吃百样之多,尤其是干蒸小青橘备受青睐,酸酸甜甜,非常可口。画廊是老街主角,展的都是巴比松油画。我不懂画,听说巴比松画派源自法国,画家忠于现实主义,一反传统学院式室内风景画创作方式,走向户外,观察大自然,在写生基础上创作风景油画,其特点是忠于自然实景,把明亮色彩作为画面基调。画乡是丽水市精心打造的文旅项目,定位为 “ 三基地一中心 ” :美术写生基地、画家创作基地、油画生产基地以及生态休闲度假中心。据说已入住文旅企业四十多家、画师二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看过“古堰画乡”,深深地感佩浙江人做事严谨的风格,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潜力。总的印象是,有一棵树就能变成一片森林,有一颗露珠就让其闪耀斑斓色彩,有一缕微光就会给人一片光明。</p><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原创/听雨</p><p class="ql-block">图片/听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