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窑洞营造技艺”及其国家、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庆阳文史拾荒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国家级</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非遗——陇东“窑洞营造技艺”</b></p> 陇东“窑洞营造技艺”概述 <p class="ql-block">  庆阳地处世界上黄土层最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大塬上。硬度适中的黄土层及其独特的直立性和粘结的整体性为陇东先民营造窑洞民居创造了条件。从先周的“陶复陶穴”算起,窑洞民居在庆阳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因此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窑洞民居之乡”,窑洞民居承载着无数代庆阳人的“文化记忆”。窑洞营造技艺是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技艺,在先辈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陇东“窑洞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传统技艺类。2006年9月30日列入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编号为 X -6,名称为“陇东窑洞民居文化”;2007年8月20日列入西峰区第一批县(区)级非遗名录,编号为 X -2;2007年9月13日列入庆阳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编号为 X -2;2008年6月7日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编号为 VIII -180,名称确定为“窑洞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2人、区级4人。</p><p class="ql-block"> 责任保护单位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p> 陇东“窑洞营造技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国家级</b>代表性传承人(1人)——李茂政</p> <p class="ql-block">  <b>李茂政</b>,男,汉族,生于1950年6月,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新庄村人。“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对修造窑洞兴趣浓厚,1969年开始跟随堂兄李茂奈学习镟窑和箍窑,很快就掌握了土质勘察、崖面坡度处理、箍窑、扎窑肩等窑洞营造的规范要求,以及镟窑、支炕、盘锅台、戳烟囱等技艺。1971年拜陕北人为师学习用石料箍石窑,掌握技艺后,便以修造崖庄院、挖窑、箍窑为业。主要从事崖庄院修造、挖窑、箍窑等。擅长剔削、盘炕、盘灶台、掏挖烟囱等。先后收徒田东峰、李兴勇、李振国、蒋亚峰、李军海等多人,传习窑洞营造技艺。长期从事窑洞的建造修缮,积累了比较全面的技术经验,斩崖面、挖窑、箍窑等技艺娴熟。对崖面的处理主要有“水波浪”“一镢倒”“乱镢子”等多种纹样。窑洞修缮各环节技术流程应用熟练,西峰及周边县区多有他修造的窑洞、箍窑。2010年后,因其年事较高,体能下降,不再亲自进行窑洞修建,主要指导徒弟窑洞修建、对土质进行勘察及窑洞病害的鉴定和处置。随着土坯箍窑需求越来越少,现在开始探讨用红砖砌崖面和砖箍窑技术。2021年配合完成了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近年来多次参与非遗保护单位举办的窑洞营造技艺对比性调研和培训,观摩国内各大窑洞聚居区窑洞民居的异同点,了解生土和夯土建筑的国际研究动向及发展前景,为大专院校假期调研团体讲解窑洞民居的营造规范和技术要领,宣传推介生土窑洞民居文化和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李茂政带徒在董志镇修缮窑洞中传习营造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李茂政带徒在环县进行窑洞修缮,传习窑洞砖箍加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5月,李茂政配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演示夯筑灶台和镟锅坑落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6月,李茂政参加窑洞营造技艺培训研讨会上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省级</b>代表性传承人(1人)——李世荣</p> <p class="ql-block">  <b>李世荣</b>,男,汉族,生于1957年3月,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顾家咀村人。“窑洞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勘察土质、斩崖面、镟窑、箍窑、修窑、扎窑肩、戳烟囱、盘灶台、支炕等全套技艺。从小对窑洞修造感兴趣,1972年初中毕业后,跟随叔父李广业学习窑洞营造和砖木工,很快掌握了窑洞的营造法式、技术要领和砖木工全套技艺,20岁出头就成为俗称的“全能匠人”。1978~1982年随师从事窑洞营造,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土质勘察、根据土质确定崖面坡度方面练就了独到的眼功。其在崖面的纹样方面擅长“水波浪”“一镢倒”“乱镢子”等。在窑口弧线的确定上采用两点画弧相交形成的窑口上部曲线,使窑口拱形造型优美,重力分泄较好。在剔镟窑顶时采用三线定弧度的方法,保证了窑洞方向端正、形制美观、弧度一致,使窑肩的砌扎与崖面斜度形成传统的“狗蹲式”顶支格局。对窑肩墙面和崖面下部的旱台均采用放大角以保障坚固,旱台立面上镶贴几何纹样等装饰。对于窑洞内的塌损,根据裂隙走向采取倒T字横梁顶支、窑膀摆桩顶支等修补技术。对盘灶台、戳烟囱、支炕、做门窗等全套技艺运用纯熟,得心应手,营造法式规范到位。1983年开始收徒传艺,带领徒弟先后到华池县五蛟、元城,镇原县王寨、新集等地从事窑洞院落的营造修缮,传授技术。他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吸收借鉴其它地方的窑洞营造技术,对窑洞院落的崖面采用砌筑砖护面的方式,使窑洞院落显得更加坚固美观。在西峰区彭原及镇原县新集、王寨等地营造和修缮窑洞院落多处。2015年被西峰区文化馆和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突出贡献奖”。多次参加保护单位举办的窑洞营造技艺对比性调查研究和培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4月,李世荣应邀在后官寨镇带徒修缮窑洞院落,熟习崖面砖箍加固技艺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5月,李世荣带徒在修缮窑洞中传习窑洞塌损情况的判断及顶支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4月,在西峰区文化馆组织举办的庆阳窑洞营造技艺观摩研讨会上,李世荣带徒现场展示窑顶砖箍重新夯填的“大开挖”修缮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6月,李世荣参加在庆城县举办的窑洞营造技艺培训研讨会上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市级</b>代表性传承人(2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建忠、田东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b></p> <p class="ql-block">  <b>郭建忠</b>,男,汉族,生于1960年5月,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郭家堡村人。“窑洞营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83年跟随李世荣学习窑洞营造技术。1991年学成出师,掌握了斩崖面、镟窑、扎窑肩、戳烟囱、箍窑等全套技艺。1993年随师傅在庆阳境内从事窑洞营造修缮。2000年后随师傅李世荣赴陕北吴起县楼坊坪、子丹县吴堡和庆阳境内的华池县元城等地营造修缮土窑洞,在实践中技艺日趋娴熟。他对窑洞营造修缮的土质勘验和定线功力深厚,所斩崖面坡度合适、坚固美观,修造的窑口及窑顶弧度流畅舒适,所盘灶台、火炕烧火顺畅,出烟利。1999年为温泉乡温泉村韩家滩队韩志文家所箍6.5丈砖箍窑、2004年为西峰区后官寨乡芋子沟畎村下寺坳队李德玉、李德仁家各箍5丈多箍窑、2015年为西峰区后官寨镇后官寨村北庄队后双民家翻修崖庄院一座,以上院落至今仍在使用。2010年开始收徒传艺,传授窑洞营造修缮技艺。2021年对董志镇郭家堡村当庄队地坑院采用挖箍、回填、夯筑等方式施工,完成窑洞院落的修缮,让徒弟在修造过程中掌握大开挖、箍顶、回填的修缮流程和技术要领。对郭家堡村一处箍窑地基湿陷采用夯实基础,再做顶肩子的方式进行修缮,让徒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如何保障窑洞修缮的施工安全等技术要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传艺效果明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3月,郭建忠(右一)与师傅李世荣应邀为后官寨白家咀村村民修缮窑洞,熟习窑洞加固修缮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10月,郭建忠(左一)应邀到董志镇为郭家地坑院进行加固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10月,郭建忠在董志镇郭家地坑院加固修缮完成之际,砌筑“浮雕铭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年6月,郭建忠(前排左三)在窑洞营造技艺研讨培训会后与授课专家、参会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b></p> <p class="ql-block">  <b>田东峰</b>,男,汉族,出生于1968年9月,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寺里田村人。“窑洞营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岁时(1984年)随父亲学习工程建筑,很快学会了看图纸、筑基、定平、砌墙等基本功。学徒期满,于1986年外出务工,认识了从事窑洞营造和修缮的什社乡匠人李茂政,遂跟其学习窑洞修造和箍窑技术,很快掌握了窑洞营造和修缮的各项技能。1989年至今主要从事崖庄院修造、箍窑和建筑等。先后参与营造和修缮窑洞院落200多处。代表性工程有后官寨镇沟畎村白家堡子队白小红家崖庄院和董志镇寺里田村郭东队郭凤福家老地坑院的改造维修。2019年4月、2020年11月两次参加西峰区文化馆举办的庆阳窑洞营造技艺培训研讨会,先后观摩了环县曲子镇花旗村新型窑洞及环城镇五里屯村罗圈庄式“乡里乡亲”农家乐“窑洞保护示范点”,积累了窑洞修造知识和经验。2021年5月,国家非遗司对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政进行抢救性采访记录时,作为其徒弟参与了口述采访和流程展演,演示了窑洞营造的主要环节。对窑洞修造前期流程中的斩崖面、定窑口,阴干后的定线提镟、用麦草大渣泥和“麦衣子”细泥抹窑,以及后期流程中的安门窗、扎窑肩、戳烟囱和砌烟囱、盘炕、用铡刀墩子筑灶台、掏挖锅腔等,展示了锅台连炕的传统厨窑布局,讲述了营造中的禁忌风俗等,并在空地上演示了“明庄式”崖(nái)庄院用湿土夯筑院墙的过程,演绎了“打墙的椽(板)上下翻”等与窑洞营造相关谚语的生活来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0年11月,在西峰区文化馆组织举办的窑洞营造技艺培训会后,田东峰(中)与授课专家进行探讨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5月,田东峰(脚手架上右一)配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政窑洞营造技艺抢救性记录,演示砌扎窑肩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5月,田东峰(左一)配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政窑洞营造技艺抢救性记录,演示传统筑灶台和镟挖锅坑落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5月,田东峰配合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师傅李茂政抢救性记录,与其演示筑崖墙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料提供: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