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载文:甲骨文的记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行记

New scape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9日,休息的时候我去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本来休息前一天还在纠结去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还是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到了白天的时候,上午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便选择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离上周末去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不远,都在国图附近,我也没做什么攻略,中午吃完饭直接就去了,计划有计划的好处,没有计划的时候,那些意外的收获就成了最大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比如此行,我到了典籍博物馆的时候,先大致看了一下《永乐大典》的编著、重修和散佚历史,出了展厅后,向二楼的方向,有提示"甲骨文记忆"展,我还是挺意外的,就专门留在这里看展览了,一直看到17点闭馆。中学时代学习的时候,我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殷墟甲骨文的历史,也知道这是商朝的文字,和祭祀有关,甲骨文将我们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一个时代,这是我们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但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甲骨文的历史和了解,恐怕就仅止于此了。</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王室为了记录占卜以及其他事项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最系统的文字系统。何以载文,唯字而已,文字的出现,让我们的历史拥有了传承性,千百年来,不同的王朝在这片土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几千年后的我们,却对昔日历史的梗概讲的头头是道,这一切,皆源于文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为最早的甲骨文发现也是和殷墟有关的,可在这里,我才知道,最早的甲骨文是1899年王懿文发现的,而且是在北京,这一发现,从此揭开了甲骨文的发掘、探索、收藏和保护之路。我们以为的历史,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历史遗址、文物在被发现的那一刹,历史是不会再随我们的主观认知而变化的,甲骨文的认识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文拿着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反复端详,发现上面的文字与青铜器上的金文类似,他决定对这种文字进行研究,于是向外界高价收购甲骨,一字一两,最终他收集到了1500余片甲骨。作为一名金石学家,他所做的努力,为后人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很多年后,我们才会知道,这一发现直叫日月换新天。为了纪念王懿文,他也被后世尊称为"甲骨文之父"。</p><p class="ql-block"> 王懿文虽然发现了甲骨,但当时大家并不知道这些骨片来自何处,甲骨文历史上第二位重要人物登场——来自江苏淮安的罗振玉,罗振玉先生是"甲骨四堂"之一,20世纪初,罗振玉先生也是著名的金石大家、收藏家和甲骨文研究专家,他经过多方走访打听,将甲骨的出土地圈定在河南安阳小屯,也就是著名的殷墟。</p><p class="ql-block"> 注:</p><p class="ql-block">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和董作宾(彦堂)。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者时曾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p> <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派董作宾赴安阳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开启了殷墟的历史考古工作,殷墟成为当时考古挖掘次数最多的古代都城,但它的意义,随着历史的远去而越发重要,遑论中国古代史,即使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意义非凡。它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环境提供了切实的证据,比如,王国维先生就在缀合两片甲骨后,拼接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辞,修正了《史记》的记载之误,当然,甲骨文的出现也溯源了汉字发展的早期源头,这对我们文化的传续和文化凝聚力都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注:</p><p class="ql-block"> 董作宾先生将殷墟的甲骨文分为5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三期:癝辛、康丁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人们最早是在岩壁上刻画,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中,陶器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契刻符号,这种符号是早期汉字的雏形。"龟"是"四灵"之一,被看做是可以通神与人的中介,所以先民们最早的记录都是通过龟甲来镌刻的,但也有的甲骨文是刻而不书,但对刻者的技术要求很高,剩余的甲骨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书写再雕刻,还有一种是书而不刻,商朝文字书写是用毛笔,契刻主要通过青铜刀,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过多种形式的青铜刻刀。</p><p class="ql-block"> 注:</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古人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它们都是祥瑞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汉字有象形、会意的说辞,但其实还有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构造法则,在甲骨文中,它们也有迹可循。在馆中展示里,我有看到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写法,就是典型的象形字,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这种被称为"指事",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凡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组成的字,大都是会意字,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最后部分,介绍的都是一些日常会用的字,比如天干地支、天文历法、狩猎、农耕、舞乐、寻医、姓氏……等等,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与今天截然不同的汉字,看着这些文字,就像一幅会舞动的画,栩栩然入眼眸,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字,时代变迁,生活在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似乎离这些文字最早诞生的场景越来越远。没有一样的生活,但从古至今那些生活痕迹的相似之处塑造了我们,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愈发坚韧。</p> <p class="ql-block">  "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寻常最奇崛",历史的路,在过去以后,我们是很难再体会其中艰辛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像这些甲骨文字一样,其中的很多字目前都还没有破译,跨越3000多年,它们依然有待来者。</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一行,我才知道在这一个小小的馆里还收藏着如此之多的甲骨文字和甲骨骨片,有人问"这些都是真的吗",工作人员很坚定地回复都是真的,听到的时候,内心便会有一种认同感油然而生,内心感叹,脚踏这片土地,让我们倍感荣幸之至。</p><p class="ql-block"> 空闲的时候,不妨到这里来看看吧,目睹一场古老文字的沧桑变化,体验一次汉字艺术的契刻之美,感悟一幕三千年的文明流淌。昏暗的灯光,静谧的环境,时空与艺术,现代与古代在灯光下交织,思绪飘零,唯有我们徜徉在这横亘古今的笔画里,不知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写于2024年5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