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行之弥勒

<p class="ql-block">云南弥勒市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一座与佛同名的城市,也是高原葡萄之乡,著名葡萄酒“云南红”的产地。</p><p class="ql-block">早在唐宋时期,云南大理国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弥勒部”居住于此。因当地彝族阿细人的部落首领“木勒”的名字与汉语中的“弥勒”相似,因此地名就被记为了“弥勒”。</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从元朝的弥勒州,到清朝的弥勒县,再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县级市,如今的这里,已成为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冬暖夏凉的旅游休闲城市。</p> <p class="ql-block">驶入弥勒市,车窗外闪过的是宽阔清澈的湖泊,高大茂密的椰子树,密实嫩绿的草坪,高高低低的山坡,还有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房屋山庄。清新清凉的空气阵阵飘过,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弥勒的地热资源丰富,分布着许多温度适中的大小温泉。</p><p class="ql-block">我们预定的是一个位于半山坡的温泉酒店。酒店不大,房间外的院子里就有几个非常漂亮的汤池。</p><p class="ql-block">因为汤池没在地热的出水口,温泉水是用一根粗大的水管从别处引水过来。每次用完都会放水清洗,下一位客人使用时再重新引水。</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酒店的小妹已经在汤池里放好了温泉,为配合拍照,还专门加了泡泡浴盐。</p><p class="ql-block">水里温暖舒适,泡泡洁白密实,热气不断升腾,“高原红”醇厚丰富,身在池中,恍若仙境。</p> 艺术小镇东风韵 <p class="ql-block">东风韵艺术小镇建于2014年,是弥勒市集葡萄文化、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大型文创园。 </p><p class="ql-block">一早起来,前往东风韵。</p><p class="ql-block">一路蓝天白云,清风拂面,说笑之间,汽车慢慢接近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个交通检查点时,我们被交警告知,因后排没系安全带,每人需交罚款50元。</p><p class="ql-block">竭力沟通下,交警终于予以放行。此后,坐后排也必须系安全带就成了我们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就看见马赛克装饰的白色酒瓶状大门独自屹立在空旷的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眼前是一大片光秃秃的田地,还有田地边无边的湖泊。</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是薰衣草花海,被称为云南的“普罗旺斯”,因正值冬季,薰衣草花早已凋零,只剩下一些残枝败叶还残留在红色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抬头远望,蓝天下的红色建筑物造型奇特,如空中的烟火,格外引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用砖块磊成的“印章坊”,就像一排排线条笔直,有棱有角的红色印章,在这片红土地上盖下了一个个特别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印章坊里分布着文创小店和咖啡屋,让这个艺术的空间有了更多生活的气息。坐在其间,捧一杯咖啡,静静的看近处的花,远方的湖,湖边随风转动的风车,享受那一刻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万花筒艺术馆”的设计师罗旭是土生土长的弥勒人,他在建水古城设计的“蚁工坊”,也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建水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延续了罗旭自由开放、天马行空的设计风格,所有的建筑全部用本地生产的红砖垒砌而成,就像一个个堆放在一起的啤酒瓶,又像一簇熊熊燃烧的火炬,以此来展现弥勒的红酒文化和彝族的火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阳光通过四处开放的窗户照进来,让场馆里的每个角落都散布着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光圈,随着太阳的移动变化着不同的图案,真像小时候在手里转动的万花筒。</p> <p class="ql-block">一支乐队正在演出,高大、宽敞、空旷的场馆成为了最好的音响。</p><p class="ql-block">演出的背景是罗旭创作的千人陶俑合唱团,这些手工粗制的黑色陶俑张着大嘴,表情各不相同,仿佛在一起高唱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歌。</p> 原生态的可邑古村 <p class="ql-block">有着360多年历史的可邑古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之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至今仍延续着原生态的阿细传统。</p><p class="ql-block">“可邑”,在彝族阿细语中的意思为“吉祥如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到可邑古村,正是午餐时间,随便走进村口的一家中餐店,老板朴实热情,饭菜新鲜可口,价格便宜透明。</p> <p class="ql-block">可邑古村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仍保存了传统的彝族民居风格——木头为柱,黑瓦做顶,稻草和着泥巴抹墙。</p><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片土黄色。零星有几颗古树的枯枝盘曲苍劲的探出屋顶,更显出这个村落历经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那些土黄的墙壁上,画着不同题材的彩色壁画,有阿细跳月的不同舞姿,有阿细人的节日风俗和发展历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位老大爷正用竹竿制作出一支支纤细的竹笛,做工粗糙,却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一汪池塘静静的卧在树木和房屋间,微风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p><p class="ql-block">池塘名叫“洗麻塘”,曾是村里女人们洗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条狭窄的小巷里,藏着一处“阿细跳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百年前的四合院,曾是当时修建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建造的基督教堂,1950年成为弥勒西山片区的第一所省立中学,2014年改造成现在的传习馆。</p> <p class="ql-block">传习馆是一个学习彝族乐器的地方,陈列着阿细人一些日常生活的工具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两层楼的红色木质汉族传统民居前,一位身穿彝族服装的老人面带微笑,坐在阳光下的藤椅上,怀抱一把吉他,正在弹唱一首彝族民歌。歌词没能听懂,但那悠长的声音却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本想找一个茶坊坐坐,结果打听下来,才知道整个村落都没有一家茶坊和酒吧。很久都不见这种原始状态的自然村落了</p> <p class="ql-block">询问中,一户人家热情邀请我们到自家的院落去坐坐。想着我们一行人较多,时间又紧,致谢后离开。</p> <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去景点介绍中的几个地方,也没去看“阿细跳月”。遗憾,只能留在这次行程中了。</p> 景屏山的大金佛 <p class="ql-block">弥勒市标志性的景点就是位于锦屏山顶的弥勒大佛了。</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999年的布袋弥勒坐佛,高19.9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坐佛。</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就能看到金碧辉煌的弥勒大佛端坐于锦屏山巅。</p> <p class="ql-block">来到大佛广场,弥勒大金佛身躯伟岸,造型壮观,笑容可鞠的俯视和保佑着芸芸众生和这个与己同名的古老城市~</p><p class="ql-block">仰望大佛,虔诚祷告,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p> <p class="ql-block">为更好吸取佛山灵气,我们选择了步行下山。</p><p class="ql-block">本以为下山会轻松很多,没想到1999级台阶却是对毅力的极大考验,走到最后,双脚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颤抖。</p> <p class="ql-block">只是,一路上,山岭连绵起伏,空气清新凉爽,花木葱笼叠翠,大雄宝殿巍然屹立......虽然脚步绵软,满山的风景却让人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脚时,一方铸有“弥勒寺” 字样的大香炉出现在必经之路的阶梯正中。</p><p class="ql-block">停下脚步,凝心静气,在香炉中插上一炷香,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心绪,都随着袅袅青烟随风飘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