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经典] 粤剧(粤游26)

宋永利(山东)901629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是形成于广州地区,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相互竞争中逐步形成;晚清同治光绪之际,粤剧在声腔、表演,剧目等各方面都呈现鲜明特色,艺术渐趋成熟,队伍也日益壮大;20世纪初至30年代,粤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的过程,向大众化、地方化和现代化有更大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全面了解粤剧的地方,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过。</b></p> <p class="ql-block">粤剧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p> <p class="ql-block">粤剧申遗舞台表演宣传片《红豆飘香》脚本手稿</p> 粤剧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琼花会馆 </p><p class="ql-block"> 明代已有戏班艺人的行会,集中议事的行会所在地称为球花会馆。因艺人拜火神华光大帝为保护神,华光庙又称琼花庙(宫),故行会也称琼花会馆。佛山有琼花会馆早为世知,广州有琼花会馆则近年才有确证。</p> 粤剧艺术特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自然、顺畅之特点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b></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表演艺术</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音乐唱腔</p> <p class="ql-block">排场</p><p class="ql-block"> 是传统粤剧演出的主要艺术元素。它是传统粤剧舞台程式动作的有机组合。早期粤剧“提纲戏”没有完整规范的文字剧本,艺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场,方能应付当时粤剧的演出。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另一类是敷衍具体戏剧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粤剧排场有固定、规范的表演程式组合,有一定的表演特点,有具体的内容指向,有能够被其它戏套用、仿用、借用的普遍的意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排场艺术不断地有所创造、发展和丰富,也有部分遭到了淘汰。</p> <p class="ql-block">乐器乐队</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舞台美术</p> <p class="ql-block">化妆</p> <p class="ql-block">杂箱</p> <p class="ql-block">衣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衣箱里装的是</span>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所穿的衣服,具有鲜明的装饰感和象征性。清初,粤剧以武戏为重,戏服多按照生活服装设计;随着本地班、家班的兴盛,戏服改为明式服装;民国初年,戏服设计学习京班,注重美化,引进了京装、海长等样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满缀胶片的戏服呈现出商业化艺术倾向;20世纪50年代起,戏服创作严谨,更加注重形式美,选择性地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色设计,丰富了粤剧戏服的样式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竹水衣 </p><p class="ql-block"> 用细竹管串穿而成,穿在布水衣(汗衫)之上,表演戏服之下,不仅凉快,而且起到防止汗水浸湿戏服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演出剧目 </p><p class="ql-block">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 。</p><p class="ql-block"> 雷州半岛主要演出剧目是江湖十八本,如《三度梅》、《七贤眷》、《雪中炭》、《七状纸》、《黄花山》等。下四府粤剧班在继承、保留传统剧目之同时,也有所创新,形成剧本结构和表演上地方特色。如《李槐卖箭》、《秦香莲》、《贺寿》、《搜宝镜》、《千斤重》、《盲公打靶》、《花云带箭》、《包公铡侄》等 。</p><p class="ql-block"> 广西粤剧艺术工作者除了演出《胡不归》、《荆轲刺秦王》、《红娘》、《蝴蝶杯》、《白蛇传》等传统剧目外,还改编演出了《东王杨秀清》、《关汉卿》等历史剧。在各革命斗争历史时期,还曾创编了《红颜逃难》、《大地洪峰》等宣传抗日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现代粤剧。</p> 粤剧的机构和队伍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行会与社团</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粤剧基金会</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名班与院团</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名伶与名家</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 科班与院校</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 研究机构与艺术专家</p> <p class="ql-block">第七单元 广州的戏院今昔</p> 粤剧的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