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24):《滇西南行三》

<p class="ql-block"> 作者:李茂钟</p><p class="ql-block"> 芒市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宝地,这里海拔不髙,气候温和,城市人口不多,民风淳朴,交通方便。我们在这已呆两天了,今天打算离开,到达计划中的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瑞丽</p><p class="ql-block"> 瑞丽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古称“勐卯”,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西南边境开放历史最早、开放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瑞丽市因“祥瑞美丽”之意得名,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瑞丽设治局,于1952年设瑞丽县,于1992年6月26日改瑞丽县为瑞丽市。</p><p class="ql-block"> 瑞丽市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口岸城市,拥有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也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有杭瑞高速、G320、G556、H320等公路横穿境内。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早些年这座城市对我就有了吸引力,也就有了这次必去一下瑞丽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  由于芒市到瑞丽只有98km,途中要经过一个叫“畹町”的地方,之前它是我国最小的县级城市,人口两万,仅有两条街道,但它却是国家一级口岸。畹町桥的另一端就是缅甸九谷市了。几年前畹町撤市,它目前是瑞丽市的一个镇了。</p><p class="ql-block"> 畹町名称来源于傣语,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这个名称有一个传说: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修仙悟道中,恰正午骄阳时在那不期而遇,小和尚问老和尚这是什么地方,老和尚用拐杖捣捣地随声回答道:“这是太阳当顶的地方”,从而得名畹町。这个传说被记录在万佛寺石碑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稍事休息,午饭后在学生的带领下去城郊参观“南侨机工”纪念碑与纪念馆。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转战西南,修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国内。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000余名华侨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p> <p class="ql-block">  出了纪念馆我们上高速公路直奔瑞丽。“一寨两国”景点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寨子里,有“一秋荡两国”、"一树两国”、“一井两国”、“一桥两国”等景点。中国一方的“银井”,傣语意为“吃饱穿暖的地方”。缅方那边的“芒秀”, 缅掸邦语意为“傣族的聚居地”。两国边民具有共同的祖先,语言相通, 习俗相同,相互通婚,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街场,和睦相处,世代相袭。</p><p class="ql-block"> 中方的瓜藤爬到缅方结瓜果,缅方的鸡跑到中方人家去生蛋都是常有的事。我们去看到的那一段是以水沟为界。但这一切美好,都因“口罩”时期有了变化。在水沟的中国一方,筑起了近3米高的铁栅栏墙。透过栅栏我们看到缅甸的村落、住宅、狗、鸡、车。住房有些特别,狗没有什么不同,那鳮是瘦身的,车牌编码含意,也只有缅甸人才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一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珠宝店一家挨一家,相对而言缅甸方比较冷清。那天很意外地看见了缅方的边防巡逻兵。</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边防大门(口岸)雄伟、高大,我们的边防战士威武、庄严。和缅甸方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爱国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离开“一寨两国”,回到市区。瑞丽没有我想象中那样繁荣,大多数商铺都大门紧闭。我们下榻的“渝川温泉酒店”,价格不贵,条件也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但愿:2024年是一个经济的拐点,来年的美好,让我们共同翘首以盼吧!</p><p class="ql-block"> 2024.5.9.写于都江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