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楼.话沧桑

喧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写/喧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6432321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武昌三层楼的由来与历史,对于一个地道武汉人的我来说,是很注重这段尘封的历史的。不为传承,只为无愧于武汉这处老地名的认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修建了一栋砖本结构的三层楼房。主要功能分别为,底层:开没杂货铺和棺材铺。二层:开没茶馆。三层:作为说书场和皮及影戏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栋因其独特的三层楼结构和相比高居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的显著位置,成为了当地的地标,到后来人们相继的把此地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层楼,自小耳熟能详,是蒋家墩16路公交到武昌汉阳门的必经之站,也是郊区进入繁华城区的门户,因为公交途径三层楼前都是一些荒凉的田地区,偶见一些居民区及厂区也是寥寥无几,好在一条和平大道横贯东西,方便了武昌,青山两区的人员互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老人说,解放前没公路时,我们这里都是步行进城的。途径北洋桥,沿沙湖“荒五里”过二郎庙,下马庙,落王庙,也就是分别为现在的徐东村,团结村,杨家墩。去汉口就在徐家棚(沟口)过江,去武昌可直接进入螃蟹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层楼实际就是长江与沙湖的过渡地带,其地理位置平坦低洼,长江未修大堤的年代,时逢5~6月洪水期这里将是一片泽国。鉴于喻兴隆1912年在新河街兴修土木,也就是张之洞垒长江大堤之后。那年头除个别墩.土包居住地有“土户”外,一般底洼围垸都是茅草屋,特点是淹了来年再建,方便经济快捷,取之不尽的芦围沙湖,长江遍地都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居民及民族工业也相继落户于此地。如各大纺织厂,一纱,裕华,正环等大企业应运而生,三层楼也就除武昌老城外是最人气,最繁华的工业区一带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武昌工人文化宫,是那年头三层楼最为显注的地标中心。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1968年大串联时14岁的我因年龄小,屋里不放心我去外省,在没辙的情况下,我灵机一动就组织了一班人,去学校开了张介绍信,扯了一杆少先队旗,步行3个多小时,终点到达了武昌工人文化宫接待站,在接待站住了两晚(地铺),完成了一段历史性的使命“大串联”。于其说是串联,道不如是接待站的规格管吃,管喝的吸引,在那个粮食定量的年代,要不是工作人员催促,可能就不想走了。遗憾的是住了两晚,肚子涨饱了,且沾了一身的跳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新修建的武昌工人文化宫,对照起来大有沧桑之感,雄伟壮观,展现一派繁华都市景观,巍然屹立于新河街和平大道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武昌新河街指的是一条历史上的小河,这条河流首尾连通长江,河道呈半月形。新河街位于武昌三层楼地域,附近有座四周环水的洲屿,才叫新河洲,洲上有原国棉四厂,国棉五厂以及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河流被填平,现成为临江大道的一部分,与武昌城区联为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非昔比,往日的三层楼已在岁月流逝中不复存在,替代它将是崭新的时代城市形象,高大的楼盘远远超出了原有“三层楼”的十倍,甚至是二十倍。道路通达,地铁应运而生,我的应象中,武昌三层楼是最早城镇改造的地域,走近境内,不说是平矮的民宅,就连7~80年代的建筑都难以看见。城市街道都被时代繁华与时尚气氛所“笼罩”。别看地段光纤无比,此地经济还算不上“有钱人”区,因原来都是纺织简易宿舍拆迁而建,基本都是还建于此的老住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久违的老武汉民风民俗,纯正的江城汉腔汉派,也只能在林立的楼宇中去寻觅心灵的慰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