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总纲,佛学的精髓,是对佛教经文的总概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概述的是宇宙本性及面貌,讲的是宇宙物质运动真谛。认为宇宙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无形世界,谓之“空”;二是有形世界,谓之“色、五蕴”。把人们认识世界的高智慧能力、水平境界,称作“般若波罗蜜”。把生命的高境界、良好归宿称为“涅槃”。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在“空”与“色”的不断轮回中进行生命运动,“空”与“色”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但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存。“空”是性命的根本、归宿、高境界,“色”是性命运动的短暂过程,是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促动宇宙中万物运动的力量存在于无形状的“空”中,表现于有形的“色”中。</p><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p><p class="ql-block">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p><p class="ql-block">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p><p class="ql-block">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p class="ql-block">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p><p class="ql-block">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p><p class="ql-block"> 解读大意:</p><p class="ql-block"> 在自己观察、学习、觉悟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向那些觉悟境界很高的人看齐,当达到高智慧、高觉悟境界时,就能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空”相,一切物象都在“空”的主导下进行生命运动。具备了这种智慧和觉悟,就看透了宇宙间物质真相,可正确对待一切苦难,也具备了解除苦难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舍利佛是高智慧的人,他对宇宙真相认识深刻且准确。即:宇宙万物性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有形物象,称作“色”;一是无形物性,称作“空”。色与空相互作用,演化出宇宙间万物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色相无异于空性,空性也无异于色相。“色”表现的是空的特性,“空”决定“色”的形态变化。在世间所有感受、想象、作为、认识到的,都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舍利佛对“空”的认识准确深刻,“空”是无形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来源于“空”,“空”存在宇宙间,是宇宙间的自然力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的特点是无形,是自然运动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是无生命轮回的。即: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p><p class="ql-block"> 只有认识到“空”的存在形式、运动特点等基本概念,才算觉悟到了宇宙真相,才能教诲人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有了这样的高智慧、高境界,才能有良好的心性,无有杂念,无有私欲,即: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性命终归为良好的高境界中。</p><p class="ql-block"> 古今觉悟到宇宙真相的佛,都具有高智慧,分三层境界: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三层佛果,达到无上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对宇宙认识最真、最明白的经,认识到此经的价值意义,能解除一切苦,这是真谛,没有虚言。</p><p class="ql-block"> 学习《心经》,觉悟宇宙真谛,具有高智慧,达到高境界,都很重要。人们应该努力学习、提升、前进,以高智慧认识宇宙、觉悟宇宙,达到明了宇宙境界、解脱自我的境界,这才是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世称佛祖,享年79岁(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16岁离家出游,29岁出家修道,35岁在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开悟,开悟后被人们尊为佛陀。释迦牟尼成佛后,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传播佛道,弟子达500余人。</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教导人们认识无形世界的存在与作用,指出“空”是自然运动,是“色”变的主宰。人们不可拘泥于形而下学,更不可信“色”的能量,也不可私欲熏心,靠供奉神佛求保佑。指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p><p class="ql-block"> 解读佛教原经中方知,释迦牟尼悟出的是宇宙真谛,是自然规律,并没有迷信之说。后世拜佛、学佛者,迷信及利欲熏心者众多,借此演绎神鬼故事的也多,其实这都与释迦牟尼的智慧、觉悟、思想格格不入。由此可见,那些一味靠供奉佛像、菩萨像、磕头、烧香、念经,求保佑者,并非是真正入佛门之人,只是表示对圣人的崇拜、缅怀和敬仰而已。如果通过供奉圣贤形式,表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并且时刻告诫自己尊佛道而修行进德,到是进步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无论学、觉、拜、修佛道,不懂《心经》、《金刚经》,不修行进德,永远入不了佛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