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行走课堂 研学实践旅行

杨玲霞

<p class="ql-block">每一种人生,他的路上都有他独特的风景线;每一种人生,都有着精彩的趣味生活;每一种人生,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每一种人生都有着各自的精彩;学习是一个过程,研学旅行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我们在探索的世界里寻找答案,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让我们在努力中优秀!为了让同学们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更好成长。在开展走得进、看得见、听得懂、悟得到的优质“行走课堂”指导思想下。经报教育局审批,学校组织,家长同意,由经验丰富的承办单位承办。宁远县印山小学于2024年5月8日进行了“红色研学”道县行走课堂湖南汤泉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活动让同学们巩固了知识结构,增长了新的认识,圆满达到了这次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目标。</p> <p class="ql-block">有那么一群人积极奔放,有那么一群人活力无限,青春的影子一一呈现在了宁远县印山小学的同学们身上。当我踏进六年级(8)班的教室时,随处可见的笑容灿烂、欢声笑语,同学们掌声响亮的迎接我们的到来,满怀期待的眼神让我忍不住从自我介绍开始,从提问互动交流开始 ,当我询问同学们今天知不知道参加什么活动时?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研学活动。当我询问同学们什么是研学时,都干脆响亮的说:不知道,就是出去玩。我微笑的和同学们说今天指导老师会带着大家了解什么是研学。研学是行走中的课堂,是一种融知识、实践、体验、探究于一体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努力成长!</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带着满心疑问、激动万分的心情,我们依次上车准备出发啦,同学们整齐的排队、有序的上车,是礼仪教养的体现。车上指导老师进行了今天研学的课程安排、安全注意事项。车缓缓开动,指导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着在当地所发生的红色故事和革命英烈们的事迹。一个小游戏走进了同学们心不在焉的内心,一首《七律长征》让同学们背诵得精神抖擞,一首《少年中国说》让同学们朗诵的激情高昂,一个个互动让同学们对红色事迹铭记于心。1934年红军两次过境永州,留下了很多的红色印记。理学文明指引中华历史前行上千年至今,是厚重的中华历史当中的重要部分。《七律长征》、《少年中国说》、《湘江战役》、《爱莲说》、等这些知识内容,是指导老师在车上与同学们沟通的交集点。伴着一路欢声笑语,车行七十分钟左右到达了濂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理学,历史上阶段性称道学,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周子为理学鼻祖的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家"成德之教"之弘规,综和“儒释道”三家哲学,在道德的形而上学已充分完成,最终成为宋朝以后中华文明文化道统。课程设计上,主要是让同学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这一重要阶段和对周子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学科对应的知识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宣布仪式的目的和意义,向同学们介绍周子的生平和贡献。人云:“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传承至今的美德,我们今天结合时代的特点,古为今用,古今结合,了解国学文化,学习传统礼仪,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激励同学们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尊师孝亲。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追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鼻祖先师——周子。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同学们拜谢师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谢至圣先师鸿恩!感谢老师辛勤培养!良好的开端是奠定成功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随着指导老师在廉溪书院按照课程安排中,引导同学们探究理学思之源,让同学们明白周敦颐为何是理学鼻祖?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学习传统礼仪 ,踏上纪念先哲的朝圣之路。</p> <p class="ql-block">继而课程实施中来到了启圣祠,在茶艺老师的讲解中让同学们学习了点茶,体验了茶艺文化。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沏茶方法。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火候的控制上。而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以其专业性、复杂性,促进了斗茶的盛行。宫廷、文人雅集、寺院、民间,无不以茗战为雅乐之事。茶百戏、水丹青等分茶技巧则是更为高级的茶艺,能在茶汤之上绘画写字,掌握这门技艺的茶人甚至被尊称为“茶匠”。</p> <p class="ql-block">研学实践教育要求是在行走中学习,是探究考察性的知行合一,是“乐学”,这与在学校的课堂中所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同学们心情愉悦中加强知识构建,效果当然杠杠的。激情澎湃声音洪亮的朗诵着《家训》《家规》,周氏家训是周家的家规和家教,旨在教育周家人如何做人、做事、生活,以传承周家的优良传统和道德文化。旨在教育周家人成为忠诚、勤奋、节俭、尊重他人、孝道、爱国爱家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激情满满的同学们飞奔来到了“棂星门”前,礼仪象征的“投壶游戏”让同学们玩的漓淋尽致。“剪纸汉服”让同学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剪纸汉服是一种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汉服文化相结合的创新表现形式,它不仅继承了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还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学们探究历史,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变迁及文化价值,课程在互动和探究中鼓励同学们认识和尊重文化遗产,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时间一晃而过,已然到了中餐时间。同学们整队依次前往道县和一国际大酒店的餐厅,可口的饭菜同学们有滋有味的吃着,用餐完毕都各自收拾好了餐桌垃圾,原地休息中说着今天的体验和感受,此刻的我们无与伦比的开心。青少年的精神素养关乎国家未来,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通过文化精神吸取,培养良好的精神素养,必将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宝贵的精神作用。</p> <p class="ql-block">困难孕育着希望,奋斗孕育着成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先烈的事迹如一颗鲜红的流星,流下鲜红星尾是先烈们的热血,随时光渐渐消失的是他们的躯体,不可磨灭的是他们划过的星空,留下伟大的足记。在巍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教官随着学校负责人的脚步敬献花篮,同学们肃然起敬,严肃的仪表,庄严肃穆的鞠躬,同学们专心致志的表下了决心书。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思想和信念,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学生战地包扎、担架演练的意义在于通过模拟实战环境下的急救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的能力。此外,这种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包扎是战场急救六大技术之一,使用三角巾进行止血包扎也是单兵必须掌握的战技。在讲解老师悉心讲解过后,同学们纷纷实地演练,通过手把手指导急救操作,学习旨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应急救护技能。</p> <p class="ql-block">红色文化课程的充实,认真用心的了解,同学们没有一丝疲惫,只有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心情。我们的讲解老师用心的说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引领着同学们了解革命历史的悲壮。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缕魂,重温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课程实施以参观考察陈树湘烈士纪念馆,认知长征知识开始。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是以纪念壮烈“绝命师”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烈士为主轴,用历史实物、人物照片等彰显陈树湘和红34师悲壮的历史事实的场所。课程通过让同学们聆听讲解老师的讲述、参观文物、识读展板、观看教育片等方法让同学们牢记革命历史,激励奋发图强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的场合三次特别提出红色英雄陈树湘的事迹,评价他是历史丰碑、是红色楷模、悲壮而伟大。瞻仰英雄墓,铿锵有力的誓言在这里久久回荡,“断肠明志”的热血故事激发出同学们励志为民族为国家做贡献的心声。红军长征途中,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不能忘记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永久留下了许多为民族解放这一崇高理想,像陈树湘同志一样牺牲在这块热土上的革命战士。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建立在他们失去年轻生命之上的,作为新时代学子,我们必须铭记这段苦难又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研学一天的时间很短,成长学习的路很长。知行合一是进步的有效途径,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旅途中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研学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此刻的心情百感交集,感悟颇多,收获满满。此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培育同学们的高尚情操,给同学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凝心聚力,努力学习成为中国共产主义接班人!回顾历史,时代的沧桑感使我们对其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洗涤,这种沧桑感使我们的内心犹然感恩于离我们已远去的一代英烈们,眷恋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深沉的情感共鸣,铭记英烈们的牺牲奉献,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勇敢、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p>

同学

研学

指导老师

知识

陈树

文化

历史

红色

课程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