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拾六十年前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 张锦良</p><p class="ql-block"> 1964年,十二、三岁的我们就学于罗源一中初中部。</p><p class="ql-block"> 入学后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我们下乡到下长治、潮格、桂林等村支农,每次時间都在一星期以上,直到初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支农期间,同学们帮助村集体(那時称生产大队)收割麦子和稻谷,还为家家户户挑水劈柴、种莱收豆。大家与农村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并逐渐产生了深厚感情。这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且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这次五一假期间,我们当年支农的这些同学决定追寻当年的足迹旧地重游。当大家找到了当年住的宿舍时心潮澎湃,无比激动。</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光阴,屈指而算是短暂还是漫长?六十年风风雨雨,不知不觉间白了少年头。</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的学生娃,如今早已年逾古稀。回味往事,重游故地,追寻童梦。那深山老林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孩子们的笑声;通往山里的石阶上仍然镌刻着少年学子的人生足迹。仰望天空,还是那么清新明亮;望眼群山,仍然如此山青水秀。当年的农民,大多已作古,如今的村干后生,个个英姿勃发,他们带领乡亲们追赶创业的热潮,旧貌换新颜,改变了往日的贫穷面貌,建成了如今富裕的新农村,实现了美丽乡村梦。</p><p class="ql-block"> 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也争气地谱写着小康序曲,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灿烂的幸福之花;勤劳能干的双手描绘出了色彩斑斓的锦绣河山。</p><p class="ql-block"> 踏着六十年前的足迹,我们来了!当年匆匆而来匆匆而别;这次我们高兴而来开心离去!</p><p class="ql-block"> 此行山村览貌,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里的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感党恩,坚定地跟党走。我们要让子孙万代,永远沿着这条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昂首阔步朝前走!</p><p class="ql-block">(上文作者张锦良是原罗源一中六七届初中毕业班 二·一 班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组织者张锦良</p> <p class="ql-block">本篇美篇彩视制作者——同学薛嫩(冰雪寒天),彩视创作的佼佼者,他获得过彩视官方颁发的十几张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他获奖的证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的我们,前排左一为班主任陈德越,左六为本美篇制作者黄敬生(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参加劳动休息時在学校后门水库拦水坝斜坡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向快乐出发——重拾六十年前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下长治村领导迎接张锦良书记和全体同学。</p> <p class="ql-block">下长治村系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平洋(原)十二行政村之一。东邻沈厝村,西与上长治村接壤。距县城约六公里路程。全村240户,约一千人,6个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认定为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左二是同学陈捷,一个制谜猜谜高手。</p> <p class="ql-block">中间者是我们班同学黄宝枢,右是他夫人,他们是下长治村人,此次活动得到了他夫妻及村干部们的大力支持。宝枢夫妻放鞭炮热烈欢迎同学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黄国忠和张锦良是同学也是同事。</p> <p class="ql-block">锦良同学与他的太太。</p> <p class="ql-block">上长治村系罗源县起步镇农业生产基地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罗源县西北部,东于下长治村接壤,西于党林村后坂自然交界,南距罗源五 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住户347户,1437人,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2021年11月10日,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p> <p class="ql-block">参于本次活动的同学与部分他们的家属于下长治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湖村位于福州罗源中房镇东南部,全村辖6个自然村,聚居畲、汉两族,是老区基点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近年来,下湖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党旗飘起来、党员动起来、组织活起来,村庄旧貌换新颜,抓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满弓发力推动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潮格村是罗源最风光的地方、最繁华的商品流通交易区,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宋代,潮格倪氏考中进士的就有18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20余座唐末至清代的民居,保留至今。其中,唐朝吏部尚书倪振故居历史最悠久。</p><p class="ql-block"> 数量最多、建造最为精美的,是村中董氏一门12个兄弟所建的13栋宅院(明清建筑),称作“三策堂”。据史册记载: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应武帝之咨询,作对贤良策,后人谓之天人三策,并以“三策”作为董氏的堂号。</p><p class="ql-block"> 漫步古厝,大门里“望众乡评”“耕读传家”“文魁”“武魁”的匾额,无不彰显尚学之风;屋檐下、门框上、窗棂中,皆是浮雕、镂空雕,既有植物、动物、祥云等图案,也有“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水口洋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北部。畲族人称“井洋”,亦称“水头洋”。宋至清代皆属于徐公里;民国时期属第一区潮格保、洪(洋)林(党林)乡。</p> <p class="ql-block">黄士演同学为此次活动写了四首绝句向同学们问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两班同学携手踏青,奈我俗务缠身,无暇参加,甚憾!兹咏“感怀”绝句四首,向一班同学以示问好。</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津津回味忆当年,</p><p class="ql-block">邻室书声融亦缘。</p><p class="ql-block">岁月难将高谊淡</p><p class="ql-block">踏青相约契依然。</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幸借手机点视频,</p><p class="ql-block">摄将影像实堪珍。</p><p class="ql-block">流光已改少年貌,</p><p class="ql-block">戴镜犹难认几人。</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世演沧桑梦若烟,</p><p class="ql-block">分途车笠各随缘。</p><p class="ql-block">人生穷达何关要,</p><p class="ql-block">安康欢乐即神仙。</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茅舍羁身执教鞭,</p><p class="ql-block">深惭辜负艳阳天。</p><p class="ql-block">群俦采蕾春盈抱,</p><p class="ql-block">我以心花献一妍。</p><p class="ql-block">黄士演(士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