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明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最大的碑材。阳山碑材景区由演绎打造碑材场景的明文化村、奇石林立的阳山怪石林和世界之最的阳山碑材三部分游览区域组成。</p><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讲述的是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决定竖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此稳定政局。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一千多工匠,耗时300多天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个部分组成,从阳山一侧的监工道望去,碑材如同用巨斧依山切下一般,根据碑身开凿的结果,三块碑材(目前形状)的数据:碑首高6.5米、厚10米、宽18米,碑身高52.5米、厚4.1米、宽13米,碑座高16米、厚30米、宽12.2米,总高度75米,总重量26132吨。</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景区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游览路线</p> <p class="ql-block">阳山问碑,高7.5m</p><p class="ql-block"> 位于景区入口处,它是整个阳山碑材成型后的全貌的微型直观展示模型。"阳山问碑"四个大字出自我国著名女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孙晓云之手。之所以叫“问”碑,是由于当时明永乐帝﹣﹣朱棣在选址、打造这块神功圣德碑时曾留下诸多疑问。如:为何选址于此?为何不惜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何工程接近完工后却又半途而废?在600余年前的条件环境下,又原计划如何将其运输至明孝陵?面对如此之多的疑云,故题字称之“阳山问碑”。</p> <p class="ql-block">明文化村是一座颇具明代 人文景点,它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一段传统的明代世俗画卷,景区内设有大型民俗表演,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明文化村入口处的两侧墙壁上,分别刻写了两篇古文(诗歌)。</p><p class="ql-block"> 一首是来自清朝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曾于江宁任县令,为官勤政颇有声望。《洪武大石碑歌》便是袁枚当年游历阳山、观赏碑材后大为震撼有感而发并挥笔创作的诗歌。</p><p class="ql-block"> 另一首则是当年胡广奉朱棣之名,考察完阳山碑材之后所写的游记﹣-《游阳山记》。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字光大,号晃庵。明朝大臣、文学家,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永乐年间,历任太子右庶子、内阁学士、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大明校武场</p> <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明文化村的古祠堂里,安放着明朝历代帝王的画像,也记录着当年已经成为明成祖的朱棣,意图为父亲立下"天下第一碑"的历史资料。饶有趣味的是,在历代帝王画像的简介里,可以发现明代的皇室家族系统有序。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订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每个字为一世。</p><p class="ql-block"> 朱棣成为明成祖后,自他之后明朝皇帝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沿用燕王朱棣一脉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并且每一代的第三个字都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其中一个。</p> <p class="ql-block">明代皇帝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公元1368-1644年)共历经十七朝,十六位皇帝,分别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明孝宗朱柘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穆宗朱载屋(隆庆)、明神宗朱翊君(万历)、明光宗朱常洛(泰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明毅宗朱由检(崇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城。1421年由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推翻明王朝,明代统治历时276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初开始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了北边的长城,蜿蜒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0余年与亚非30多个国家进行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也有其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明朝历代皇帝画像</p> <p class="ql-block">衙门</p> <p class="ql-block">当铺</p> <p class="ql-block">赌坊</p> <p class="ql-block">金陵镖局</p> <p class="ql-block">工艺行</p> <p class="ql-block">赐御婚</p> <p class="ql-block">日月生辉</p> <p class="ql-block">阳山胜跡</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p> <p class="ql-block"> 雁门山,在历史上是金陵的一座名山,地处宁镇山脉南侧山岭之中,历代地方志书均有记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金陵江山遇蓬池隐者》诗:"绿水向雁山,黄云遮龙山"句即指此山。虽然仅凭此诗句意,尚难断定李白是否游览过雁门山,但至少可以说,雁门山为诗人所熟知,并在"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心目中有相当分量。由此,雁门山之名气也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山路崎岖,山坡陡峭。</p><p class="ql-block">一路攀登,气喘吁吁。</p> <p class="ql-block">终于登上山顶,进入碑材景区</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五块石牌,祥细介绍碑材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阳山碑材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阳山碑材是明代皇帝朱棣(1360-1424),为其父皇朱元璋歌功颂德而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选在阳山开凿。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碑身、碑座、碑首。但未完工运走,留下三块巨大的碑材,躺在阳山已有600多年,成为奇迹,令世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南朝古采石场遗址</p><p class="ql-block"> 从明文化村通往碑座的上山小道水沟的西侧,有一片较狭长而平坦的山地,长181米,南段宽20米、北段宽65.8米,总面积约4892m2。据文物专家考证,此处是自南朝以来开采石料,用作陵墓柱基、石刻等建筑石材的古采石场遗址。</p><p class="ql-block">碑材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碑身:高25米、宽9.84米、厚4米、重2617吨。碑座:高8.59米、宽11.64米、厚23.3米、重6198吨。碑首:高6米、宽11.74米、厚4.6米、重862吨。碑身、碑座、碑首叠加总高约40米(39.59米),总重9677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选在阳山开凿</p><p class="ql-block"> 其一,这里采石已有悠久历史,考证始于六朝;其二,岩石性质适宜,"色黝泽如漆"、"天赐良材";其三,岩石中裂缝不发育,成材性能良好;其四,岩层的层面平缓易于凿刻成型。由此可见在600年前工匠已认识到选材的一些地质知识。在开凿设计中考虑到碑材的边界利用岩石的断裂面,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碑材开凿劳工与坟头村 </p><p class="ql-block"> 据《明会典·工部山陵》规定,当时开凿碑材有设计施工的官员与监工,设有监工台。劳工有千余人,其中有囚徒。袁枚诗中也说当时劳工凿碑之难、之惨。阳山碑材山脚下不断出现的一个个新坟头就是当时劳工惨死的安息之地。其附近的村庄就被称为坟头村。</p> <p class="ql-block">开凿的年代与时间</p><p class="ql-block"> 确定阳山碑材开工时间依据的梁潜:神龟赋《泊庵集》,确定停止施工时间胡广的《游阳山记》,分别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一七六卷、三一三卷。碑材开凿始于明代永乐二年十月(1404年11月),停止于永乐三年八月(1405年9月),征集劳工囚徒1000余人,耗时300多天。</p><p class="ql-block">阳山碑材未最终完成运走建碑之谜 </p><p class="ql-block"> 大石碑已成雏形,但最终朱棣放弃了。这成了阳山碑材的一个谜题。从现在来分析当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工程未完全完工,石碑部分地方仍与山体相连,全部完工的工程量仍然很大;第二,或许最重要的原因,是碑材体量太大,运输是个大问题。山东景灵宫碑929吨,用了15年的时间运到目的地,有“日挪卧牛之地”之说。真如民谣说“东流到西流,锁石锁坟头;东也留,西也留,神仙也摇头;若要碑搬家,除非山能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让人们去思索、考证。</p> <p class="ql-block">胡广与《阳山游记》</p><p class="ql-block"> 朱棣命胡广等三位学士考察阳山碑材,胡广的《阳山游记》中明确记载有"皇帝因建碑孝陵,断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其长十四丈有奇……色黝泽如漆……"。"仰见碑石穹然城立,山高数里,其体皆石,……"</p><p class="ql-block">袁枚与《洪武大石碑歌》 </p><p class="ql-block"> 袁枚(1716-1798)清代著名诗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知县。袁枚曾到阳山观赏碑材,动情的写了《洪武大石碑歌》。诗歌中描述碑材的位置、重量。诗中有一句"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也写出劳工完不成考核工作量而被杀,被迫投井的惨状。</p><p class="ql-block">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屃赑形更大。直斩奇峰为一坐,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功德告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诏书切责下欧刀,工匠虞衡井中死。芟刈群雄苔八荒,一拳顽石敢如此。周颠仙人大笑来,天威到此几穷哉!但赦青山留太朴,胜扶赤子上春台。丁丁从此停开凿,夜深无复山灵哭。牧竖宵眠五十牛,村氓尽晒三千谷。材大由来世莫收,此碑千载空悠悠。昭陵石马无能战,汉代铜仙泪不流。吁嗟呼!君不见项王拔,始皇鞭,山石何尝不可迁?威风一过如轻烟。惟有茅茨土阶三五尺,至今神功圣德高于天。 </p> <p class="ql-block">嗟乎!无怪网友戏称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但终究成为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供后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首先见到碑座</p> <p class="ql-block">碑座</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块明显突出的巨大石块就是阳山碑材的最底部﹣"碑座"重达198吨!碑座左下方有三块非常清晰的方孔,为了当年方便运输而特意留下来的。整个碑座一部分与山体相连,还有一部分则完全分离了,清晰的凿痕犹在,仿佛能听到当年工匠们奋力砸石的响声。</p> <p class="ql-block">其次见到碑首</p> <p class="ql-block">碑首</p><p class="ql-block"> 由于形似帽子,所以也称碑帽。阳山碑材的碑首重达862吨,其上方突出来的石块,称为“石牙”,是用来雕刻两条蟠龙的龙头、龙爪和龙尾的。石牙刚好有14块,14为9加5之和,体现出皇帝"九五至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碑首背面</p> <p class="ql-block">再次见到“躺平”着的碑身</p> <p class="ql-block">碑身</p><p class="ql-block"> 按山体侧卧式开凿,重达2617吨。如果将碑身竖立起来,高度将达到25米,碑身北部与山体连接,尚未凿断。碑身底部留有数块支撑石,这是为了在碑身与山体连接断开的时候,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预留的,同时也便于在下边放置圆木,以利运输 。</p> <p class="ql-block">碑身后面</p> <p class="ql-block">碑身底部已凿空</p> <p class="ql-block">碑首与碑身之间</p> <p class="ql-block">山体连绵</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有一处袁机墓</p><p class="ql-block"> 袁机(1720~1759)为世称"袁家三妹"之一,是18世纪文坛领袖之一袁枚(1716~1797)的三妹,袁机三个妹妹皆是才女,"而皆多坎坷,少福泽"(《随园诗话》卷十),其中袁机尤其不幸,部分事迹等也曾记载于袁枚的《祭妹文》中。</p> <p class="ql-block">视频:阳山碑材探秘</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一下路线:我们是从汤山古猿人洞站乘845路公交直达阳山碑材景区大门,不用走路,但班次少。后乘D19路公交车从孟北站回马群站转2号地铁回城。如直接来阳山碑材,则可从马群乘D19路车至孟北站,班次多,但要走一段上山路到景区。</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