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父子书法:青出于蓝未胜于蓝

田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人书法一改唐朝尚法、宋朝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二王,继承、发扬古法。赵孟頫,作为故宋王孙,面对国破家亡、人生巨变,选择依附于元朝。但他那流落在纸笔之间的迷惘与失意,成为历史片断的墨迹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氏一族中除赵孟頫外,他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孙子赵麟、外孙王蒙都以书画著称。</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画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德芳在民间影响巨大,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宋朝仁宗的叔叔,被封为“八王”,即八个王爷的称号,可以享受八个王的俸禄,又称“八千岁”。古代民间称王爷为千岁,他是八个王爷,就是八千岁。他还有一件重器----赵光义赐的凹面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他还享有一项特权“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就是见了皇帝不用磕头。</p><p class="ql-block"> 在评书《杨家将》中,保护了杨家将、呼家将,惩治了王强、潘仁美等奸臣;在评书《三侠五义》中,支持包拯,保护三侠五义,征治庞吉、赵珏等奸臣。</p><p class="ql-block"> 赵德芳生于959年,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先后当过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官职。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2岁。宋太宗赵光义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号康惠。后来又加赠太师,改追封楚王。宋徽宗赵佶又改追封为秦王。</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生于1010年5月30日,死于1063年4月30日。他出生时,赵德芳已经离世29年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历史上并无八贤王这个称号,但赵德芳却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母亲是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孝明皇后。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封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22岁去世,宋太宗亲临哭祭,这可是连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孀孝章皇后都没有的待遇。随后,宋太宗废朝五日,追封赵德芳为岐王,后改封为楚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德芳的十世孙就是赵孟頫。</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p><p class="ql-block"> 绘画上,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董其昌称其“为元人冠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上,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 他习书勤奋,常常日书万字。传世的代表书法有《胆巴碑》《道德经》《洛神赋》《四体千字文》《临黄庭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p><p class="ql-block"> 其书风韵流美、骨气遒健,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格调蕴藉沉稳、秀雅文气、平整秀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了著名的“古意论”与“书画同法”,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成就最高且存世最多的是行草书。早年的草书《千字文》 取法智永,但是在智永的丰润遒劲之外还带有一丝秀劲的笔法特色。</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行草书的成熟期作品主要有《归去来辞》等,用笔更浑厚纯熟,结字遒丽而趋于丰腴,洒脱自然。</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赤壁赋》《吴兴赋》等都是此时所书。此时的赵氏行书兼楷深得“二王”遗意,行书间有草法,通篇无一笔不精到,结体妍美流利, 意态飞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年,他的行草作品《酒德颂》《与山巨源绝交书》,融入了许多章草笔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用笔稳健凝练,字形遒劲秀逸,章法气韵变化有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篆书笔致圆劲,字形工整,有静穆之气。其风格取法仍为斯、冰及徐铉的匀整端严之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长达近60年,书学观点是提倡“复古”,是回归魏晋,直追“二王”。</p><p class="ql-block">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云:“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书法并非只取“二王”,而是在师古的基础上融合诸家,选择晋韵风骨与唐人法度,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次子——赵雍(1291年-1361年),字仲穆,以父荫入仕,曾任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是赵孟頫子女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雍画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方面,赵雍继承家学,擅真、行、草书,其书有“精妙”之称。他的书法结体稳健,功力深厚,形体秀美,温润闲雅,具有赵书遗意。</p><p class="ql-block"> 但在很多人看来,赵雍的字与其父赵孟頫来比,还是相距甚远,难以超越父亲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雍书法结体用笔及笔画特点都恪守家法。</p><p class="ql-block"> 《书史会要》记载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家学传承便是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赵雍的兄长,赵奕也是能书擅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字体稍瘦,赵雍的书法与父亲如出一辙,这种瘦硬使他具备一些个人特色,于圆劲姿媚中见雄放纵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赵雍草书千文册,八开(十五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