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十一日自驾游(2024.4.15—4.25)

萍水

<p class="ql-block">第一天:无锡市—济南市(4.15)</p><p class="ql-block"> 8点家里出发行程700公里9小时到达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附近住宿。</p> <p class="ql-block">夜晚游玩大明湖公园:大明湖,山东省济南市区湖泊、济南三大历史名胜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面面积57.7公顷水深平均2~3米。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大明湖历史悠久,纪念古人政绩、行踪的建筑以及自然景观很多,诸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济南市—山西太原(4.16)</p><p class="ql-block"> 上午游玩趵突泉公园,下午出发行程7百公里去山西太原住晋祠附近住宿。</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p><p class="ql-block">趵突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附近的五龙潭公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南临趵突泉,北接大明湖。 潭周名泉众多,形成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内有泉池二十七处,公园的建园风格兼具有南北造园之精华,是以潭池溪港等景观构成,质朴野逸为特点的园林水景园。</p> <p class="ql-block">官家池(上升泉)相传本处古时为一当地官宦人家居住,此处泉水水质甘美,取池内泉水生长出来的豆芽和别处完全不同,当地居民都到此取水,上升泉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晚餐吃了太原当地火锅味道不错,78元俩人根本吃不了肉多菜多。</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太原—忻州(4.17)</p><p class="ql-block"> 上午游览太原晋祠博物馆,一百元钱请了讲解员详细的介绍了晋祠内重要的景点和文物。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三绝三宝三匾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p><p class="ql-block">1.水镜台:悬挂在水镜台正额上,是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p><p class="ql-block">2.对越:位于晋祠中轴线的对越坊上,是明万历年间举人高应元所题,意为报答并表彰祖先的功德。</p><p class="ql-block">3.难老: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被誉为“神奇之笔”。</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p><p class="ql-block">1.圣母殿: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国宝级建筑。</p><p class="ql-block">2.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的石桥,建于北魏年间,是我国现存十字形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p><p class="ql-block">3.献殿:是陈设祭祀贡品的地方,始建于金大定八年,整个建筑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1.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龄已逾三千年,俗称“卧龙柏”。</p><p class="ql-block">2.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从清潭龙口中涌出,古时能引溉乡田。</p><p class="ql-block">3.宋代彩塑:位于圣母殿内,是43尊塑造于宋代的彩塑,形象逼真,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晋祠三匾之二。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陈设祭祀贡品的地方,始建于金大定八年,整个建筑风格独特。此建筑现在人们称为空调房,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献殿晋祠三宝之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难老晋祠三匾之三。</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木雕盘龙: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晋祠三绝之二。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而同。</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晋祠三宝之二。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晋祠三绝之一。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唐槐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参观后驾车一百公里用时1.5小时至忻州的禹王洞。</p><p class="ql-block"> 禹王洞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城东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处于太原与五台山旅游的必经之路。禹王洞集惊、险、奇、美于一体。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内常年恒温8—11度,目前己探明的洞深约2000余米,己整修出可供游人参观的有四层共三厅十洞,长约700余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洞连洞,路通路,九曲回环,色彩斑斓,奇洞怪石,造型奇特。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游览后驾车🚘至忻州古城,古城距禹王洞约15公里车程25分钟,住宿忻州古城附近。晚饭在古城内吃了当地的手工面,由山药和土豆粉制作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俩人30元来回乘坐电瓶车在古城墙上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忻州古城—五台山—代县古城(4.18)</p><p class="ql-block">早上驾车至五台山风景区行时2小时,9点之前到达五台山风景区,入园后乘坐观光车游览,五台山有东南西北中台,且海拔较高,景区范围大,只游玩南线的经典线路:</p><p class="ql-block">五爷庙—大白塔—十方院—殊像寺—广化寺—白云寺</p><p class="ql-block">这条线路涵盖了五台山主要的寺庙和景点,是游客较为集中的线路。游览五爷庙感受其神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参观大白塔领略其精美的佛教建筑风格;前往殊像寺观赏古代木雕艺术;走进十方院感受其古老的佛教文化厂氛围;游览广化寺欣赏其宏伟的寺庙建筑;最后前往白云寺领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p><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总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p><p class="ql-block">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拜五爷</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作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p><p class="ql-block">现在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罗睺寺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为善住阁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拨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葺。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转盘内侧安装了四方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画,中央有木质瓣。花瓣便会张开。当花瓣开放时,背对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会显现出来。“开花见佛”之名,便由此得来。</p> <p class="ql-block">十方堂:位于罗睺寺山门东侧,是罗睺寺的属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到了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十方堂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p><p class="ql-block"> 殊塑像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当年塑造这尊像时,狮子和菩萨身都已塑好,但是菩萨头却怎么也塑不好。因为,大家本来就没见过菩萨真容。有一天,一位师傅正在和着一团荞面准备做饭,一抬头看到天空上祥云缭绕,文殊菩萨在彩云中显圣了。这位师傅连忙按照菩萨的形象,用手中的荞面塑好了佛头,人们一看,居然不大不小正好和佛头的比例协调配套,于是,干脆就把这荞面头做的佛头安了上去,也就产生了荞面头文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风景区游玩结束,下午三点驾车去代县。240公里约3小时到达,住宿代州古城附近。</p><p class="ql-block">代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代县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古称“雁门郡”“代州”,县境内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建县,魏立郡,隋设州,明清置道,是历朝历代州、郡、道、县行政治所。</p><p class="ql-block">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是“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代县文昌祠正在修复文昌帝君像,文昌祠是一座古建筑,建筑木料显示出其为古建筑,正在重塑。</p> <p class="ql-block">代县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被称为“龙兴”。在唐宋时期,塔经历了多次的兴废。由于木塔不耐火,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木塔被焚,随后在元朝时期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造型秀美、雄伟挺拔,雕艺高超,被视为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这座塔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在佛教历史中,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在统一印度半岛后,开始大力推广佛教,将释迦牟尼的舍利分为84000份,并建造了84000座佛塔安放这些圣骨。</p> <p class="ql-block">代州衙署,位于代县上馆镇东北街村东大街北县政府院内。据清光绪《代州志》载,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后明清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02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两进院落,现存二堂和三堂,两侧为厢房。此外轴线西侧还有两进侧院。二堂三间、三堂五间,皆单檐硬山顶,前檐设廊。现在不开放,只能看到大门。</p> <p class="ql-block">衙署就在县政府院内。</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代县古城—雁门关—应县</p><p class="ql-block">上午继续游览边靖楼。</p><p class="ql-block">边靖楼亦名谯楼,位于代县县城十字街心,明洪七年(公元1374年)建成,楼南面挂着两块巨匾。一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声闻四达”,一为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立“雁门第一楼”,楼北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登楼北望雁门,南俯滹沱,全县山川景物一览无余。历代登楼览胜咏诗抒怀者甚多。边靖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鼓楼,也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石台灯又称灯台、灯幢、灯笼、石灯、长明灯、炬幢。边靖楼中所陈列的“唐代观音寺石雕灯台”十分独特,原存山西忻州市代县东章村观音寺。观音寺修建于唐代,历代均有维修,毗邻本村供销社,香火鼎盛。寺院分前后两院,寺外围是土堡,昔日当颇为壮观。这座寺院曾在唐武宗灭佛时也难逃厄运被砸毁,但遗存其内的石灯台却得以幸存,使我们今时尚能欣赏到这一所极富文物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的大唐开元年间的石灯台实物。观音寺石灯台於1958年被移置代县边靖楼中陈列,灯台基座独特,造型及样式在全国已知石灯台中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览边靖楼后直接驾车至雁门关景区,从代县古城至雁门关景区行程约50分钟。</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愉、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巜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p><p class="ql-block">上古称北陵、西,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p> <p class="ql-block">公主洞:曾接待西没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气原因,雨大风急走马观花的游览了雁门关后直接驾车到应县,路程70公里1小时到达应县木塔附近住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