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不远(成语故事新编)

李明鹏

<p class="ql-block">  成语殷鉴不远原指殷商灭夏,殷商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劝勉人不要犯错。</p><p class="ql-block"> 历史更替,殷商之前,是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国号为夏。</p><p class="ql-block">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上古时代与伏羲、黄帝、尧、舜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夏禹”。</p><p class="ql-block"> 然而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残征暴虐,荒淫无度。因而商汤起义,将夏朝消灭,改国号为商,史称殷商,商汤成了殷商首任君王。商汤同样也是一位圣贤君王。</p><p class="ql-block"> 然而传到商纣王,对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荒淫无度;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西部诸侯之长周文王曾经满怀一片好心,对之提出过极为诚恳的劝戒,却惨遭陷害。后来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率的诸候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周朝传到第十代周厉王时,历史再次重演。他在位时,对内横征暴敛,垄断了社会财富,加重剥削,剥夺贵族利益和权力;对外,南征荆楚,北击游牧部落,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重重。</p><p class="ql-block"> 国人谤议蜂起。他启用卫巫监谤,一旦发现有人讲他坏话,就立即处死。这样,人们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熟人,也只能彼此用眼晴望一下而已。</p><p class="ql-block"> 大臣召公虎不顾个人安危,上朝进谏:“大王,您现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厉害。水积多了,一旦决口,就会民众流离失所;不让民众说话,也是这个理儿。所以,治理民众就像治理河流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众人之口啊。”</p><p class="ql-block"> 周厉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仍然为所欲为。国人都不敢说话,实在忍无可忍,便于前841年发起暴动,把周厉生驱逐到现山西霍州东北的汾水之旁,称“汾王”。</p><p class="ql-block"> 这则成语出自于先秦《诗经·大雅·荡》:“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作者以古讽今,借用周武王的口吻谴责昏君,诅咒暴政,大骂商纣王,实际是在抨击周厉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p><p class="ql-block">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殷鉴不远”。殷商的教训离我们不远,就在夏桀那一代。夏朝的灭亡,理应作为殷商的鉴戒;殷商的灭亡,同样应作周朝的鉴戒;你周厉王不以史为鉴,不听忠告,难道要让历史重演吗?成语告诉人们,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