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阳之四:两位圣人

丽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灵山秀水,南都古城”,美丽南阳兹兹不绝的灵气,诞生了五位圣人,他们是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考察了诸葛亮卧龙岗后,去拜谒了张仲景、张衡两位圣人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先来到了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张仲景祠和墓。这里,2021年更名为张仲景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两阙耸立白墙环绕的、上方“医圣祠”三个大字熠熠闪光的大门,大门里侧镶嵌一块大碑,在“常法中圣思常沛,医学常沙自有真”楹联的中央,是隶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轴线两侧是古代医学家白色群雕,有医和、王叔和、华佗、李时珍这四个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雕像居中,为铜黑色。医圣傲然挺立,神色凝重,令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后有一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的题词“发扬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张仲景博物院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张仲景博物院的题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东侧有百寿亭,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的“寿”字,又“长”又“瘦”,号曰“长寿”。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迎面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轴线两则,东面为碑碣廊,西面为画像廊。刻画着从古至今的中医画像,为人们普及了医学历史知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仲景出身于东汉末年的一个官僚家庭,有条件自小接触典籍,每次读到扁鹊为蔡桓公望诊而知其病情的故事,都钦佩于扁鹊医术的高超,遂对医学产生兴趣。师从同郡的张伯祖,又研究古籍,掌握了古代的经方,在当时就已经享有声誉。汉灵帝时张仲景被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张仲景预测到侍中王仲宣病,将不久于世,令其服用五石汤,王时年20多岁,反感服药,讳疾忌医。结果半年后病死。 这使得张仲景名声大震。东汉建安初年开始的大瘟疫,持续20年,张氏宗族二百多人10年间死去三分之二,多是因伤寒而死。这令张仲景更加勤训古籍、研学前人的医理,结合时疫的特点和实践,撰成《伤寒杂病论》十卷。华佗读了之后,感叹这是一部能救活人命的医书。后来又补充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伤寒杂病论》探索医学深奥的理论,里面的医方称得上是千古医方的始祖,汉魏以来,凡学医之人,均像科举应考的读书人学习六经一样日日诵读,后代医家均遵循其理法方义使用,不敢变动,学医之人均尊崇张仲景为医学之圣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医圣祠建于明代。清代不断修缮增建。清代以后,在消灭中医的政令下,张仲景博物院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祠院地基,也渐次被地霸侵占。至解放前夕,庄严辉煌的张仲景博物院,仅存荒塚一坯,破殿一院。1956年开始,重新整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拜了张仲景,又往北行20余公里,来到南阳北郊卧龙岗区的石桥镇,参观张衡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衡博物馆山门前是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汉阙为砖石结构,上覆重檐屋顶,阙身饰有朱雀图形。山门两侧,各有面阔七间的门房,门房顶部各建望楼一座,东西对称,颇为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建筑为汉代陵园风格形制,座北朝南,轴线对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山门,神道两侧各立四尊石象生,雄浑拙朴、栩栩如生。一尊张衡塑像立在眼前。先生束发长髯,手握书卷,神态坚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像生东西两边均为三十多米长的回廊,常年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左侧回廊墙上镶嵌着世界诸多著名科学家的墨石刻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神道拾阶而上,便是气势巍峨的拜殿。拜殿内陈列着《张衡生平成就展》,详细介绍了张衡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展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指南车、计里鼓车仿真模型列布其中。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这位科圣的生平及了不起的成就,令人仰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拜殿前有一组雕像,一老一少指看天,名为“数星星的孩子”。张衡就是那个数星星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人。是东汉时期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诸多领域。为南阳五圣之一,又因其文学造诣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幼年家道中落,但天资聪慧且一心向学,十六岁时他独自外出游学,曾到过陕西。游学洛阳期间,他得到经学大儒马融、贾逵等人赏识。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回到南阳担任主簿。后辞官回乡,一心钻研学问,并多次婉拒公府征召。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汉安帝刘祜欣赏张衡的学问,特征张衡到洛阳为官。张衡再入仕途,先后担任郎中、尚书侍郎,在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调任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和编纂史书。期间,张衡写出中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同时写出数学著作《算罔论》。此后,张衡又先后升任公车司马令、侍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张衡因遭宦官集团诽谤中伤,外调出京担任河间相。两年后,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但未能获准,反入朝升任尚书一职。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归葬故乡南阳西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衡一生兴趣颇多,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和史学等均有涉足,且尤擅文学、天文以及发明创造。在文学上,张衡一生创作《二京赋》《怨篇》《四愁诗》等,对汉赋与诗歌的发展均有贡献。在天文学上,张衡多有成就,如进一步发扬完善浑天说,提出科学的无限宇宙观,较为正确的阐述行星运动过程等。同时,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计里鼓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宋时期,张衡因其成就,被朝廷追封为西鄂伯。进入现代后,人们对张衡仍多有赞誉和纪念。历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全才,古今中外亦所罕见。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拜殿东西两侧为通高七米,砖混结构的浑天仪、地动仪大型雕塑,向人们展示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发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绕过拜殿,穿过青砖拱门便是历经风雨苍桑,掩埋这位伟人1800多年的墓冢。墓冢为半圆形,高8米,周长79米,辟有环形甬道,供游人瞻仰。外有八角青砖花墙围之,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墓碑一通。四周松柏簇拥,庄严肃穆。墓前有两座碑楼,墓东为碑林,竖立郭沫若题词碑、严济慈题词碑等碑刻30余通。墓北200米处,相传为张衡少年时代发奋读书的地方,竖有原南阳行署专员宋绍良所题写的“汉张平子读书台故址”碑。这个数星星的孩子,终于成为令人仰慕的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医者仁心,为人类解除病痛,延续生命;科学探索,为人类擦亮眼睛,创新发展。每个领域的圣者,都对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向他们致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4.5.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