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明”和“袭明”及“微明”探究</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研究花絮之四十九)</p><p class="ql-block"> “明”字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最早出现在第十章的“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最后出现在第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p><p class="ql-block"> 在字义上,“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区分、天亮、明白、明亮、懂得、了解、通晓、英明、聪明、聪慧、努力等。</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明”字,通常可按图索骥,根据语境找到相匹配的意涵。</p><p class="ql-block"> 但是,《道德经》的“袭明”和“微明”二词,却难以解释,成为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 “袭明”出现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其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p><p class="ql-block">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p><p class="ql-block">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p><p class="ql-block"> 是谓要妙。 </p><p class="ql-block"> “微明”出现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其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p><p class="ql-block">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袭明”和“微明”,是指不一样的聪慧,是指一种人生体验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袭明,字面意思为沿袭的、内藏的聪明,强调日积月累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是谓袭明”确切意思需要根据圣人常救人、救物来理解,否则,读者难以明白,无法解渴。</p><p class="ql-block"> 根据《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主题思想,“是谓袭明”可以解释为:圣人能做到无弃人、无弃物,不是因为一时的作为,而是因为他日积月累、沿袭下来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p><p class="ql-block"> 微明,字面意思是隐藏的聪明,突出不显山露水,是一种内敛的睿智,不外溢、不张扬。</p><p class="ql-block"> 微,本义是隐蔽、隐匿(与“微妙玄通”中的“微”同义),引申为精深奥妙。明,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引申为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p><p class="ql-block"> 根据《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主题思想,“是谓微明”可以解释为:这样的思考和做法是精深奥妙的,是难以察觉的,体现了一个人眼光的正确及对事物现象的清晰的、洞察入微的观察思考能力,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百问老子》</p><p class="ql-block"> 清萍树解道</p><p class="ql-block"> 邱树荣</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