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白鹿洞书院--庐山旅游之六 2024年5月5日

林海雪原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p> <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 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一)</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江东提刑兼提举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并自撰《重修白鹿书院记》和《白鹿书院君子堂记》。</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白鹿洞书院在南康地方当局与书院主持人的努力下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虞集的《白鹿洞新田记》记载白鹿洞书院增置学田四百余亩。</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鹿洞书院由于兵火,书院被毁,文物荡尽。</p><p class="ql-block">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绅重建书院,奠定了明清以后书院的规模与基础。正统七年(1442年),应江西道监察御史张谦的建议,胡俨写了《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记文说“先作礼圣殿、大成殿、大成门、贯道门,次作明伦堂、两斋仪门、先贤祠以及燕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二)</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元年(1465年),江西提学金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书院建筑,增学田、祀器、书籍。</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七年(1492年),南康知府郭晋首刻《白鹿洞书院志》问世。这是白鹿洞书院第一部志书。</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七年(1579年),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边需,书院停办;万历十一年(1583年),白鹿洞书院恢复并重修。</p><p class="ql-block"> 明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官学化,为聘请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务。</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七年(1650年),聂应井与知府徐士仪等倡捐,增款,连同原有存资修葺书院。</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三)</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元年(1662年),江西总督张朝麟带领府县官员重建明伦堂、宗儒祠;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后,南康知府伦品卓在布政使姚启盛、提学道邵吴远的倡捐支持下,对书院院舍整修,翻新彝伦堂等74间,重新修整计65间,共139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帝亲书“学达性天”等八匾额赐于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历史沿革(四)</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p><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来,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由庐山地方文教部门派人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白鹿洞书院修建了东、西碑廊。</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庐山政府重修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以及其他房屋。</p> <p class="ql-block">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阁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p> <p class="ql-block">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p> <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曾亲至白鹿洞书院视察。并向朝廷请求,孝宗皇帝批准重兴白鹿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置于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该开,鹿更不应琢,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2米深处发现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这里当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有名无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书《鹿洞记》。</p> <p class="ql-block">  文物遗存:白鹿洞书院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50余处,有明清以来的碑刻150余块,先贤编纂的《白鹿洞书院志》8种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额、楹联50多副,留下诗词歌赋等1000多首,有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近代名人字画400多件,各类藏书3000多册。</p> <p class="ql-block">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阳人。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唐长庆元年(821),调任江州刺史。李渤青年时期,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p> <p class="ql-block">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梦阳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章。诗篇、量迹。当时星子知县根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梦阳题写“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架在书院大门门棚上。并为宗情祠、独对亭、钧台亭、大合亭作记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别诸生》等诗词传世。</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门楼,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门内为一院落,东西为厢房,北为御书阁。院内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西厢房亦即洋池之东厢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厢房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p> <p class="ql-block">庐山東门牌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