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的心愿

周文彬

<p class="ql-block"><b> 《老父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有个心愿,回乐山苏稽祖籍看看,这个心愿一直未能成行。一晃,老父逝去多年,此愿一直未了。</p><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应朋友之邀,前往峨眉参加婚宴,趁喝喜酒之机代父实现生前愿望,寻访乐山苏稽。</p><p class="ql-block"> 驱车苏稽高速公路下站,导航出了点小状况,干脆靠边问道。正好有一电瓶车向这边驶来,敢问,周村咋走?妹子微笑着:跟我来,顺道。几个拐弯电瓶车在一个路口停了下来,手指前方,对直向北2公里,就是周村。</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忽见“周村古食”四个大字跃然牌坊之上,靠边向路人咨询。一位热心的中年妇女问明来意,快人快语,这里周姓是望族,公路左边为绳子周村,右边为杀牛周村,当即掏出手机拨通了长春村村支书随手递我,接过电话向对方说明来意,周支书爽快允诺,欢迎欢迎,村委会见。</p><p class="ql-block"> 简短的通话增添了信心,眨眼之间走进乐山杨湾乡长春村。</p> <p class="ql-block">  周姓家门中人周汝沅、村支书周崇康、村主任周岐彬、村纪检组长周明强、周明华已在村委会门口迎接,一阵寒暄来到二楼会议室,宾主落座。77岁的周汝沅老人向我娓娓道来,我们周村老祖宗,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过来的,在此打拼站稳脚跟开枝散叶,楼下矗立的石碑是三百多年前留下的,沧桑至此,碑文文字仍依稀可见,保存较为完好。周,在这里是大姓,大家习惯把这个地方叫周村。周姓人家为了生存一部分以手工编织绳子为主,叫绳子周村;一部分以杀牛为主,叫杀牛周村,都是一个家族的人。目前,村里有一千五百多人,主要以特色生态蔬果为主,加上传统的一条龙杀牛食牛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跷脚牛肉的起源,至今依然保存着翘脚牛肉最原始的风味。据说,当时这里有很多做苦力的穷人,解决温饱是最大的问题,一个叫周天顺的人将废弃的牛内脏洗净,支起汤锅加入盐、花椒等调料大火煮熟,便成了最初的跷脚牛肉。一碗不起眼的跷脚牛肉支撑起了做苦力人的身体需要,更成就了今天食粉们的个性追求。</p> <p class="ql-block">  哈哈,原来俺老周家是以杀牛为生。不知先有包丁?还是先有周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父在世的时候曾向我提起,祖父的上一辈于茶马古道求生计,或贩盐、或贩茶,从苏稽往返雅州荥经,最终选择荥经定居。</p><p class="ql-block"> 从介绍的情况,以及碑上的排序表面看来,虽然排行对不上有出入,但从周村人的热情好客这一点,仿佛,这里真的就是父亲说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村支书周崇康挽留午饭。情到这份,客随主便,其间的热情溢于言表,饭后又移步崇康的餐饮住宿一条龙喝茶聊天。村支书周崇康在当地有名有望,是个能干的人,开了一家“周老三全牛火锅”由家人打理。若大的庭院有讲究有格调,客人更是络绎不绝,上前一问,曰:慕名而来。可见周老三诚信经营,笑迎四方宾客。</p> <p class="ql-block">  辞别周村家门中人,一路细细回味寻根问祖的过程,周村有谱有碑有历史,老父无文字留存凭口传,无从考证。周村,是或不是祖父的祖籍,到此,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苏稽周村亲身感受到了几位周姓族人的真诚和热情,如同回家一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此行,足以告慰在天堂的父亲,乐山苏稽周村,五百年前是一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