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话方言(未完待续)

人生若只如初见

<p class="ql-block">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是说十里之外口音方言就会不同,百里之外风俗习惯就会不同。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有了南腔北调,南蛮北侉,才有了风格迥异,地域特色浓郁的各地方言。何谓方言,即一方之言。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看电影电视时,剧中角色在说北京话、东北话,或者川渝方言、山东话、陕北方言等地方方言时,哪怕并非这些方言地区的人,我们基本上也能听懂。如果剧中角色在说粤语、闽南语、客家话这些方言时,非本方言区的人听起来就会十分吃力,甚至如坠五里云雾。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共有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诸如北京话、东北话、川渝方言等方言都属北方方言,更重要的是普通话又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完善而成,因而东北、华北、川渝之外的人能听懂这些方言就不难理解了。相应的,北方方言区的人听不懂另外六大方言区的方言,也正是因为不在一个方言区。有时,就算在同一方言区,也不一定能够听性彼此的话。最典型的就是闽方言,从“八闽互不通"这句俗语中就可以知道,福建八闽地区方言彼此都无法听懂。可见,方言有极强的局限性。同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多少游子,莫不如是。纵然离家数十载,远隔几万里,除了悠悠的思乡情,永远无法改变的还有醇醇的乡音。乡音,既是土生土长的一方语言,也是维系一方民众情感的纽带。背井离乡,客居异地,偶遇家乡人,就算素昧平生,那一口可能土得掉渣的浓浓暖暖的乡音,瞬间就能让你激动到落泪。</p> <p class="ql-block">  都说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家乡人,因为家乡水里有最纯正的家乡的味道,因为家乡人口中有最动听的家乡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  家乡宝应,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现隶属扬州市,方言为江淮官话洪巢片。省内其它县市的人都称宝应口音为宝应水腔,是因为宝应河流众多,有五湖四荡之说。我们县被许多人知道,基本上是因为上世纪红极一时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以及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我们镇(曹甸)在宝应北面,和南面乡镇以及县城口音不太一样。通常别人都称我们的口音为淮安腔,可能是与淮安相距不远的缘故吧。这个系列拟将走马观花,信马由缰的尽量用轻松有趣的语言,为大家呈现我所知道的原汁原味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俚语,以及相关的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是大爷?还是大爷?</p><p class="ql-block"> 写出来字面上看完全一样,都是“大爷”,但是这两位“大爷”还是有其不同之处的,那就是音调不一样。首先声明这不是多音字,是方言口音的约定俗成造成的。两位“大爷”,一个是大爷(<span style="font-size:18px;">yē</span>),一个是大爷(yé)。这两位让我傻傻分不清的大爷困惑我不知多少个寒来暑往,终于在某一天,突然脑洞大开,豁然开朗了。相同点是,两位爷毋庸置疑的都和自己父亲平辈。不同点是大爷(yé)可能比父亲大,也可能比父亲小;而大爷(yē)则肯定比父亲大。另外从亲疏远近上看,大爷(yé)可能有亲戚关系,也可能没有亲戚关系;而大爷<span style="font-size:18px;">(yé)肯</span>定有亲戚关系,通常是五服以内的伯父。</p> <p class="ql-block">到底老不老</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在年纪较大的人的姓前面加一个“老”字称呼他,既显亲切,又不失尊重。比如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同事、朋友称作“老胡”,以致于有时候年纪比我大很多的老人叫我“小胡”,我还有点小小的不习惯,开个玩笑啊!如果对方和你关系较好,也会称呼对方老大、老哥、老兄、老弟、老妹、老姐、老爷子。不过,有时候也会听到某人被叫成某老,比如“张老"、“王老"。毫无疑问,这种把“老"字放在姓氏后面的叫法,可以肯定的是“张老”、“王老"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势,这时,“老”不知不觉中便成了身份的象征。这种称呼通常体现了叫人者或多或少的功利心理,说不好听的就是趋炎附势。</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的称呼中,“老”字辈也屡见不鲜,有老头子、老奶奶,有老爸,老妈。两对都"老”,前面一对,如果互相称呼,显得平和温馨;如果是子女,就略显随便,缺乏尊重。后面一对听上去在情感上自然中更见亲密,其它还有老哥、老姐。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老”字背后的意思都是岁数大。而老巴子(最小的)、老姨娘、老舅等等称呼中的“老”,也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小,而且还是最小。有趣的是,自己的妈妈有人叫老妈,最小的婶娘,也会有人叫老妈,这就得看你和“老妈"到底是什么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外的属相</p><p class="ql-block"> 子鼠、丑牛、寅虎……酉鸡、戌犬、亥猪,十二生肖,许多学龄前的小朋友都能背出。在老家的俗语、俏皮话中常会用某个特定的事物,形容与之相似的特点、品性的人,此时,就说某人属该特定事物。</p><p class="ql-block"> 属猫 猫的嗅觉灵敏,俗话说"馋猫鼻子尖,好(hào)吃闻上天”。说某个吃货嗅觉灵敏,就调侃其是属猫的。</p><p class="ql-block"> 属瞎子 属瞎子—死记。讲某人学习、做事不讲方法,不懂变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就说其属瞎子的。</p><p class="ql-block"> 属算盘珠子 属算盘珠子—不拨不动。算盘珠拨一下,才动一下,不拨不会动。形容某人做事、处世呆板、不灵活。时时刻刻,处处都需有人点拨。</p><p class="ql-block"> 再说一个重口味的,自认小清新的可以绕行。</p><p class="ql-block"> 属狗B,首先得懂狗狗的生理构造,总之,这是属于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姿势”。(恕不详解)通常用来讽刺那种爰占便宜,锱铢必较,且又小气抠门的人。</p> <p class="ql-block">打碎的“买”“卖”</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晚上胡安龑打碎了一个碗,我责怪他太不小心了,老妈不以为然的说他每年都会“卖掉”几个碗。在老家方言中,经常会把打碎、弄坏东西调侃为“卖掉"。比如水瓶、茶杯打碎了,会说“卖掉"一个水瓶,“卖掉"一个茶杯。有趣的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在商场超市不小心打碎物品时,经常会说“买”。比如,在超市不小心打碎了几个盘子,会苦笑着说“又买了几个盘子”,语气中充满了涩涩的自我安慰。</p> <p class="ql-block">七人八谷九芝麻十豆子</p><p class="ql-block"> “七人八谷九芝麻十豆子",除了老家上了年纪的老人,我相信这句话绝大多数朋友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也是听老妈说的。</p><p class="ql-block"> 春节时某天我们聊天时聊到那天的天气,小雨有风。老妈说:“不晓得明个有不得风。"我说这几天天气都不好,老妈就说了本文开头的那句俗语。还说了句有点“危言耸听”的话“初七有风对老人不好”,一旁的二嫂也连连附和称是。然后,老妈又煞有介事的追忆陈年往事证实这句俗语的准确性。比如某年正月初八刮大风庄稼收成不好,又比如某年正月初九刮大风芝麻收成不好等等.(现如今几乎没有人家种芝麻了。)因为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便不曾当真,权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更无从说起了。</p> <p class="ql-block">“殃神”到底是什么神</p><p class="ql-block"> 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买过故事类的书了,今天在网上淘书看内容简介时,无意中看到了“殃神”这个词。在引起了我的兴趣的同时,也勾起了我久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被妈妈责骂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词。比如,让我做某件事,我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了,但是行动迟缓,或者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时候,这个词都会被妈妈脱口而出,说我像“殃神”一样。那时,心里大致明白是骂人的话,也知道会在什么情形下被派上用场,但是,具体这个词到底怎么写,来由是什么并不明白,也没想过问爸妈,生怕无端挨骂,直到今天才算是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传说,人死之后,死尸中会有一口怨气,这股子怨气为“殃”,必须等到怨气出去,死人才可以入土为安。而为这些死人批写“殃榜”的人,则被称之为“殃神”。综上所述,再结合早年前的经验,现在的理解,“殃神”在老家的方言中通常是指一个人精神萎靡,死气沉沉。衍生词还有“殃呲殃呲的",“殃死鬼”等,意思都差不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