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草桥小学”,学校最初由江苏学务公所议长王同愈和地方士绅在1906年(光绪32年)共同创立,名为“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p> <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随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包括“吴县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吴县第四高等小学校”、“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城中小学”等12。</p><p class="ql-block">1952年,学校被列入苏州市第一批公立学校,并正式更名为“苏州市草桥小学”。</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位于草桥小学对面的苏州大公园。今天是2023年9月26日的上午,我们相约在这里集合,要搞一次纪念同学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因为现在是学校上课的时间,我们不能去学校内部,只能在学校的大门口留影纪念!为了不影响到学校里孩子们上课,我们选择了在这里集合,等大家来齐了,再到学校门口去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俩在路上相遇,王曙平同学特意从南京赶来参加这次活动!虽然转眼初中毕业几十年了,我们也不曾见过吗,但是在路上遇到,我们都相互认出来对方了!</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起走到大公园的门口时,开宇等同学早早在这里等候了!</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好久不见,还记得我吗!大家握手祥问!</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同学,很多家长都是地属专区的干部。文革时期,有的都被打入了“走资派”,后来有的全家被“贬”去了农村,即使这样,好多年后,我们同学之间的相互取得联系后,这样的同学友谊还是繁衍了下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里最低调的同学来了!小时候大家都不知父辈的身份。除了知道经常请来学校做红色教育的同学家长的身份,其他同学的家长是干什么的,好像都不是很关注的!一直到了长大后,我才慢慢知道了,有些同学的父辈们的身份!但他们都没有借父辈的光环,来搞特殊,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大家陆陆续续的都来了,一见面,还是和以前一样,孩童时代的友谊没有变!时不时的会喊出对方儿时的绰号来,随着笑声,大家都好像回到小时候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去了!</p> <p class="ql-block">戴同学她这次终于克服了困难,也来了!我们班女生数学的学霸!我们俩倒是工作后,又一起再读过财经学校的同学,她在学习期间,没少帮助过我的学习!当年我初中毕业后,马上就工作了,没有读高中的,所以数学基础就比读过高中的同学来说,差了一个层次,再说过了十几年后,早就忘了那些东西,现在读了财经专业,又要捡起数学来,难免会有点困难的!她不厌其烦的,帮助我完成作业!我很感激她的!</p> <p class="ql-block">一鸣来了!她也是特意从南京赶回苏州的!大家一见面都很激动的。两位南京的来的同学在这里相见,可能在南京也不是常相见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来的同学都来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门口,是我们小时候的校门!因为巷子宽度太窄了,人多拍摄距离不够!</p><p class="ql-block">出席今天活动的女生们先来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现在的“草桥小学”的大门!它的位置宽了一点,拍摄的人可以往后退,所以集体合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全体出席活动的同学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同学时最好的知己,所以在哪里都要搞一个单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很多次活动,出席的男同学都比女生少!今天的活动,男生就来了这7位,哈哈哈,如果换成女生,那就是“七仙女”啦!因为他们集体照排在后面,不是很清晰,所以,换个背景拍“大公园”,也是一种小时候的回忆!</p><p class="ql-block">说起“大公园”因为它位于“草桥小学”的正南面,它是我们放学以后和休假的日子里,最喜欢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上学,哪有什么家长来接送的事!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自己去的。文革时期读书不是很正常,也没那么多的回家作业,孩子的“业余时间”很多,所以放学后,就往大公园去玩!因为我们喜欢学有些人摆弄的动作(基本功),但没有老师来教我们,只能是孩子们自己去练习的。“劈叉,拿顶,翻翘,弯腰”都是自己互相帮衬去模仿的!也不知道疼的,更不知道会不会有危险!(好在都没发生过什么!)那个年代大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哪有时间来管我们呀!不过我们的玩,也很掌控时间的,该回家的时候,一定都得回去的!因为同学们大部分都住在学校的周边,回家都很近,三五分钟都可以回到家了,这一点都是很乖的!可以说,我们是见证大公园的变迁的一代玩童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没有进大公园,因为还有几个项目呢!</p><p class="ql-block">下一个目标是“苏州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从草桥小学的巷子东侧出去,就是我们班的初中就读学校“苏州第一中学”。那个年代,我们班直接一个班的同学一起直升,入了初中的!所以同学还是小学班里的同学(除了极个别的同学转班的)!因此我们大部分同学的缘还是的草桥的同学缘!所以这次也不能漏了这个机会(初中毕业五十一周年)!</p> <p class="ql-block">一条很熟悉的巷子,走过了人生的半辈子了!儿时的记忆,从这里出发,欢笑和烦恼都从这里开始了……那个年代的师生关系,充满了大爱的关切,同学之间也留下了互帮互助的佳话!老师教导的是,富足与贫困的学生,要携手共进!所以我从小就有了帮助同学的经历。从一年纪起,就有了辅导成绩差的同学的一起做回家作业的经历; 到后来的下乡劳动时,与同学合用生活用品(有些同学家里孩子多,出门拿不出脸盆,被子)等等;最难忘的事,文革时期我家受到冲击时,我很害怕,就躲到了苏娅家里,住了一个星期才回家,这段经历一直深深的留在了我心里,也感到了同学间的友谊,是那么的淳朴!帮助有困难同学,成了同学之间的好风气!</p> <p class="ql-block">苏州第一中学,是我们人生的第二个出发点。</p><p class="ql-block">望着校园的新貌,记忆一下子拉回到了我们青春年少时代的年华!看到校园的日益变迁,曾经的“口字院”,“红砖楼”,“紫藤树”那边的青砖房,这些记哉了我们青春年少的光阴故事的建筑都不在了,可它们在我们的心里却是挥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口字院”里上课的铃声,下课时留下了我们踢毽子的飞转跳跃身影,大礼堂里曾经有我们为了“抢”跳山羊的斗嘴声,礼堂的柱子上曾留下了我们练习劈叉的脚印👣; 舞台上也留下了我们宣传队同学们,自学自编的“白毛女”选场,“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智斗和十八棵青松的身影! 红砖楼旁,记载了我们用汗水做砖匹的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操场上,我们练成了一副英姿飒爽的学军队列, 服从命令的军人作风!在迎接西哈努克亲王访苏时,展示了我们的特有的学生风貌!!!每个晨练,把我们训练成一个个能跑会走的学生骨干。文革时期,造成了学生读书贫乏的后果,但后期我们还是学到了一点知识的,特别是“学工”“学农”“学军”方面,让我们与劳动者一起体验生活,十五六岁的我们,领悟了吃苦耐劳是什么!在田间劳动,我们插过秧,割过稻也收过麦,撒过人造有机肥,挑过砖石!三年的初中,一半时间在校外的“锻炼”中流失,比起现在的学生,我们所学的文化课很少!</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学校门口的保安说明了来意,想在校园里拍个照片。他们理解了,也同意让我们进入学校门口拍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个儿时的母校,都是现在的重点学校!我们班也出了几个苏州的公众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了企业和单位的主力军,为苏州的新闻工作做出了很多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三个项目,找个地方坐坐,畅谈久别的人生!在开宇同学的努力下,找到公园社区的茶社,他们热情的支持了我们,提供这个很好的场地。 一个开场白后,同学们三五结对,放开的话题,聊开了!</p> <p class="ql-block">同学之间的缘,结成了亲家!</p> <p class="ql-block">现在只记得初中时的同桌了!这里没有男女同学的事!呵呵呵我们那个年代,男女同学分的很清的!一个星期换个座位,只是大组之间的交换!</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读财经中专时的同学。今天也终于再见面了!续了小学毕业后的缘?</p> <p class="ql-block">他是我们班一年级的班长。以后就是本人做了班长。</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的同学中,我们的家长都在地属专区工作的!其中一位的父亲,还是我父亲的领导呢!还有好几位同学,今天有事没能参加的,他们的家长也都是地专机关工作的!所以我们还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呢!</p> <p class="ql-block">她们仨即是同学也是相邻。(司长巷,鹅颈湾)</p> <p class="ql-block">“1972—2012”初中毕业四十周年时聚会了一次!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少了一位!</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六人的组合少了一个她,小华是个女才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写文章,后来果真进了新闻单位,由于她的才华出众,还当了个领导干部。回忆那个时候,十三四岁的我们,还真不懂得政治上的“危机”,当很多图书馆都关闭了,许多书都被整成了“禁书”了,可她家里却会有“红岩”“青春之歌”等这种书,我们看见了,都偷偷的问她借来轮流阅读。写作文的时候,都觉得开头难,经常会找她给起个头写两句,这样就可以顺着她的开头写下去了!!现在想起来也真有意思的,革命历史的红色教育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一曲“红梅赞”,我们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教的,我就会唱了。觉得很好听,后来随着年龄的的增长,社会上流传出来了“江姐”的歌剧本(姐姐拿回来的),我爱不释手,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我跟着广播里,学会了许多唱段,包括《长征》组歌。</p><p class="ql-block">嗨,写远了……回想小时候的事,我在同学中,属于很活跃的那种,但又是很懂事的大孩子。很多家长只要听说,是和我一起去玩,都会很放心的让同学们跟我一起出去玩的!</p> <p class="ql-block">家住现在网红点“同德里”“同益里”的同学。当时居住在这两条里弄里的人家,都是在地区工作的干部人家。</p> <p class="ql-block">“言桥下塘”,开宇家在西面弄堂口,一个小门进入后,才能看见里面是一个很大的花园的独门独户“别墅”房。这是国家给老红军的特殊待遇!虽然这样,我们的红二代同学,在同学都非常的低调。他就是跟我们一样的同学。燕蕾家在草桥小学的后门对面,也有一个花园地,平房。慰慰家在这条弄堂的中间,紧靠着草桥小学的西侧一条小街“石桥弄”,住的是二层楼的老房子,二楼格局蛮大的,有三个大房间,一楼只有一个吃饭的房间和独居的一个烧饭屋。一家七个人住也蛮挤了!她家在文革期间受了委屈,下放到了苏北,但是我们的友谊没有断,我们之间经常有书信来往的!还有一件事,到后来我才知道,我爸爸在她们家下放的那天,还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呢!后来我爸也被下放到了地区常熟,我和妈妈没有被一起下放到农村的原因,是因为我妈妈工作的单位不属地方管理,所以拒绝了跟我爸一起下放到农村。</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四个项目是,大家随意留下来聚餐!</p> <p class="ql-block">右下方的同学,她的父亲是位邮递员,所以大家都认识的,家就住在富仁坊,与我家很很近的,进入初中后,她被调到别的班里了,就很少来往了!</p> <p class="ql-block">怡养院看望小学班主任顾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