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萨堂重建

苏锅锅

<p class="ql-block">今天真是个好日子,独镜村的“萨堂”终于重建完成,“萨玛”也顺利开光了。这可是件大喜事!萨堂首次建成是在1911年,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然而,在1984年文革期间,萨堂被毁,这一毁就是40年。直到今年2024年,我们才得以重建。整个工程历时一个多月,能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也离不开全村人的共同努力。大家齐心协力,献工献策,为的就是传承侗族文化,弘扬民族信仰。</p> <p class="ql-block">为了重建萨堂,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那段时间,村里的每个人都忙碌起来。有人平整土地,有人搬运材料,还有人负责清理杂物。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在泥泞的地面上,人们手持工具,如铲子和扫帚,努力清理着地面上的泥土和杂物。大家分工明确,合作默契,整个过程显得忙碌而有序。</p> <p class="ql-block">重建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设计出既符合传统风格又能满足现代需求的建筑样式。最终,我们决定采用六边形的砖砌建筑,门口设计成拱形门框,这样既美观又实用。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一丝不苟,砖块和木材整齐地堆放在周围,地面上铺着石板,整个场景显得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在萨堂重建的过程中,我们也举行了不少仪式。记得有一天,一位戴着斗笠的老人跪在地上,手里拿着点燃的香,似乎在为萨堂祈福。砖墙的背景和地上的落叶,为这一场景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这样的仪式,不仅表达了我们对萨堂的敬意,也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除了祈福仪式,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实际的搭建工作。几位村民分工合作,有的在木架上操作,有的在下面协助,大家齐心协力,只为让萨堂早日建成。灰色砖墙的背景,显得坚固而古老,仿佛在诉说着独镜村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萨堂建成后,我们邀请了村里的老人来参观。他们站在古朴的建筑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老人手持红色杯子,为另一位老人喂食,这一幕让人倍感温馨。红色横幅上的“吉”字,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寄托了我们对萨堂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在萨堂的祭祀活动中,村民们围在供奉架前,供奉架上挂着红色的布,前摆放着各种食物和饮料。大家有的在摆放供品,有的在观看,整个场景显得宁静而肃穆。右侧蹲在地上的人,似乎在整理地面,为祭祀活动做最后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在萨堂的祭拜场景中,村民们围绕着木制的祭台,祭台上摆放着各种供品,包括水果、饮料和香烛。祭台上方的红色牌匾,显得格外醒目。村民们穿着日常服装,有的在摆放供品,有的在祈祷,整个氛围肃穆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在萨堂的祭祀活动中,几位村民正在进行祭拜。祭台上摆放着香烛、水果和饮料,旁边还有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雕像。村民们有的在点燃香烛,有的手持香烛祈祷,整个场景充满了庄重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萨堂的供奉亭内,供奉着一尊雕像,雕像前摆放着香炉、蜡烛、水果等供品。红色的对联和装饰物,为这一场景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物品,显示出人们对萨堂的虔诚和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