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河上镇紫云山紫云仙院,岩将庙,文昌阁爬山徒步访庙观:岩将庙,文昌阁。

CMU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自2019定居杭州后,去过不少地方村庙,这些村庙大都是释儒道三家共生的。最近一位本地朋友推荐了萧山河上镇紫云仙院,说紫云仙院是座道观,只供奉道教仙师、道祖、天尊、大能和大德。 今天来紫云山紫云仙院拜山时路过了两座地方原生态村庙。非常有意思,一座是嚴将庙,一座是文昌阁,紫云仙院留作另文介绍。嚴将庙或岩将庙源于唐代,庙里有挺详细的介绍。 我去过的萧绍平原大多数村庙里供奉地方神祗虽然挺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地方神祗背后的传说和故事。下面的岩将庙介绍选自网络,文章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岩将庙坐落于萧山区河上镇凤凰坞村,由三开间岩将大殿,200平方中庭和四周回廊组成。“岩将老太”的人物原型是楼塔镇管村董氏男子,“岩将”二字取意“坚如岩石、勇似将军”,“老太”则是方言中的敬称语。民间相传岩将老太为人忠勇,因助乡邻扫清贼寇,里人敬重之,因此立庙祭祀。清代以来,岩将老太的传说在萧诸一带流传甚广,信奉者众多,楼塔、河上、凤坞等地都曾建有岩将庙。有关岩将庙的史料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萧山县志》载:“岩将庙在凤凰坞,唐时建,国朝雍正九年(1731年)士民又建行宫于河上镇。”就是说,凤凰坞岩将庙历史可以追随到唐朝,清雍正年间,百姓们又在河上镇修建了岩将行宫。此后,岩将庙逐渐荒废。嘉庆七年(1802年)当地人朱静远、孙良臣、俞成德、俞仁美、傅九韶、傅名扬、章佩玉、章君彩等捐献土地重建岩将庙。新的岩将庙“正殿门厅各五楹、两旁侧楼十楹,中有演台”。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建后殿数间。不过,岩将老太的真实身份一直存疑。清代章钰《传略》载:“太尉管姓,后唐人,不详其名氏,世居邑南之管城。兄弟三人,刚方岸异,不畏强御,其舅氏董行戈十五,亦任力喜侠。”章钰曾任萧山儒学训导,是首次主持管村正式辑谱的梅溪公,对于萧山地情非常熟悉。章钰提及岩将老太是楼塔镇管村人,但是后唐距清时代久远,名氏信息已经无从查找。民间《萧山县志稿》中提出:“案章钰传不详名氏,而道光间转有张实等名相传。端履等恐无名未可请封,卜於神而得之者。舅氏行戈十五,故即以戈为名。”因此,管张实并非是岩将老太的真实姓名,而是王端履等地方绅士为替岩将老太请封于朝廷,通过占卜方式获得的。王端履是萧山本地人,清代藏书家,官任翰林院庶吉士。王端履在为岩将老太请敕赐封号过程中,不仅提到了甥舅四人帮助乡邻扫清贼寇,还写道:</p><p class="ql-block">“国朝初年,土寇石仲方聚众肆掠。一日,寇过岩将祠,忽见神等四人挥刀追捕,众寇溃散。嘉庆二十五年,洪水泛涨,塘堤莫保,虔祷神祠,水势渐退。道光九年,时遭瘟疫,奔告于神,其患遂消。又境内猝遭火灾,赖神力庇护。”王端履的呈送得到了礼部的批复。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宣帝敕封董戈“绥佑伯”,管张实“保惠伯”,管张耀“昭灵伯”,管张圣“普佑伯”。萧山民间流传有众多关于岩将老太的传说。清代邑人章钰在《传略》中记载了岩将老太扮作新娘、剿灭贼寇的传奇故事:太尉管姓,后唐人,不详其名氏,世居邑南之管城。兄弟三人,刚方岸异,不畏强御,其舅氏董行戈十五,亦任力喜侠。四人共樵采,入林麓,越岫而登其嶺,四顾自放,虽遇虎豹勿畏也。清泰中,土人周段青以妖术聚众,里有娶妇者,俾数贼从空下,陡然挟之去,从者瞆迷,莫与抗,远近苦之。公愤甚,与弟暨舅氏计曰,贼势甚獗善妖,非官軍可扑灭也!且吾与若刚正不畏人,弃去不武,袖手不能忍,必如何入其穴,猝与彼战,则贼众自溃,即有妖不及施矣。因定计行事。越日,公佩刀插髻,衣妇人衣,为良家女状,以肩舆令二弟舁之,舅氏卫其后。过贼寨,贼侦卒见之,从空捽去,而贼狃于故,谓又得一新婦,欣然就之。公抽刀剒之,中其首賊,不意变忽起,急拾挺格斗不相下,而公弟卫其左,舅氏卫其右,战凡七昼夜,殪之,余党悉负伤溃。贼平,里人德公甚,呼为老太,号之曰岩将。事闻诸朝赠太尉,又赠惠民侯,立祠祀,並祀四公在凤凰山右,灵爽不渝毫发,历今显赫焉。管氏三兄弟和舅父一腔侠义之心,为护一方百姓平安,设计攻入贼巢,苦战七天七夜,终于剿灭贼寇。至于为何会在凤凰坞修筑岩将庙?村民们认为管氏三兄弟和舅父是在凤凰坞村空旷野地歼灭了强盗周段青,自然应在既是战场,又是取得辉煌胜利的地方为甥舅四人修筑一座岩将庙。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岩将庙遭入侵日军炸毁。2014年,凤凰坞村集资重建岩将庙,“岩将老太”神归其位,澄明英武,威坐中堂。神像主体高5米,阔2.7米,用名贵黄樟木塑成,总重1500余公斤。庙内天井两侧廊绘有十幅《岩将英雄传》壁画,每幅彩绘高1.8米,阔2.4米,以图文的形式再现了岩将英雄惩恶扬善、斩妖除害的精气神武和侠骨风范。如今,凤凰坞已经将岩将庙纳入到村级管理,深入挖掘岩将老太信仰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杭州萧山河上镇凤凰坞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 据《萧山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进行了重修、阁内塑有几尊普萨那时香火很旺。此后由于战乱破坏,又年久失修,使之破败不堪,只留下拱形底座。现在的文昌阁是重建的,难得的是重修的文昌阁仍保持着其原生态村庙传统。文昌帝君即是道教神祗,又是儒家思想传承人物。文昌帝君是道教神祗好理解,但和儒家的关系就有点儿说不清了。 河上镇文昌阁是我见过的唯一一座同时供奉文昌帝君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 其实中国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推广和传播影响和贡献最大的即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孟夫子,而是董仲舒董夫子。孔夫子是儒学创始人,而董老夫子是影响汉武帝把儒学提高到国学的关键人物,并使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廷续了几千年。下面介绍河上镇文昌阁的文章挺有趣。在文昌阁里见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雕像,还特奇怪,此文给出了答案。 文章选自网络:"水浒风情河上寻",作者,龚玉和。浙江水浒三国文化研究会到杭州萧山河上镇寻访《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地。那里山清水秀,幽谷风清,果真是一个藏风聚气之地!众人先到文昌阁祀礼,此阁在河上镇凤坞村内,为一座宛若城楼的古建筑,城楼上方书“文昌阁”,下有匾额曰“凤凰来仪”,城额为“钟灵毓秀”,点出了山川风貌。据《罗贯中传奇》载,施耐庵曾在江南文昌阁撰写《水浒传》,祝家庄原型就是凤坞村。只是到了清末民初,部分城墙与建筑被拆除,今幸存文昌阁一段得以保留。城墙顽石垒砌,早年城楼上列旗鼓刀枪,有乡丁防守。今修葺后,仍保持传统风貎,砖木抬梁结构,外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文昌阁前有一棵树龄达七百年的银杏。据介绍,此树与《水浒传》中祝家庄的大白杨树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想,施老先生果真慧眼识珠,寻得一方宝地,潜心创作《水浒传》。</p><p class="ql-block">文昌阁旁边就是岩将庙。岩将(925-983)外人知之甚少,可是在楼塔、河上一带,无人不晓。早年在萧山地面,岩将庙多达四处。据载,当年云门山上聚集着一伙大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镇上有管氏三兄弟,仗义豪爽,远近乡民无不敬佩。某日,三人扮作新娘与轿夫,敲锣打鼓,到凤坞村迎亲。强人闻讯,又有美女送上门来,下山强抢民女上山。兄弟三人故意被捉进山寨,出奇不意地将这伙强盗杀死。管氏兄弟智斗强人,为民除害,乡民无不拍手叫好,皇上册封三人为“岩将”。《水浒传》中就汲取了这个故事而成就了“三打祝家庄”情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