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湖南衡阳的三座古塔,意趣盎然

陇南人余松敏

衡阳,湖南第二大城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时代变迁,战火摧残,但依然有三座古塔留存,分别是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它们是城市货真价实的历史古迹、名副其实的人文景观建筑,实在令人赞叹。 珠晖塔,位于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藕塘村,地处偏远,游客罕至。<div>珠晖塔始建于清代(1884年),传说,清代衡阳富商多系外地人士,而衡阳的蒸、湘、耒三水汇合北流,当地人担心衡阳钱财随水流走。于是,一位风水先生出主意,说是在耒河、湘江附近建筑一个宝塔镇住水流,衡阳就可致富。经两淮盐运使程商霖(衡阳人,即程龢祥)倡导,由安徽巡抚王之春(衡阳人)奏准兴建,于1897年建成。</div><div>珠晖塔为八面七级楼阁式风水塔,塔基及底层石砌,塔身为砖结构,空心,内有石级旋梯,通高35米,是衡阳三座古塔中最年青的一座。</div><div>珠晖塔因地势高,晨迎朝晖,晚披彩霞,璀璨夺目,如珠玉生晖,故名,201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div>塔前还有一座小庙,是现代新建的。周边环境无居民居住,非常清静。<br></div> 珠晖塔的一层正门有王之春手书“珠晖塔”门楣,并撰门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 流回耒水广助文澜”。 塔基座上在转角处有精美的浮雕,如同大力士在尽力托起宝塔。据说塔基四周刻有飞禽走兽图形,大修后原有的其他石刻图案已经不容易寻觅。 第二层正门为“期集题名”门楣,门联为“离火耀文明秘启金泥奇摩赤石,合江汇纨绮远联巴雨低亚嶺云。”为珠晖塔昌建人,两淮盐运使程商霖(程龢祥)所书。 第三层门楣仍是王之春所书“光连东井”。门联:“突兀郁竒情最好石鼓江山雁峰烟雨,雄豪由特起直欲手扪星斗足踏风云。” 第四层仍有题联,只是斑驳不能辨识。塔刹为葫芦状铜顶,有链条固定。据说塔内拱门内嵌有清代进士、江苏学政王先谦的撰文,宁夏知府黄自元手书的《珠晖塔记》全文刻在6块大理石碑上,遗憾的是,2块毁于十年动乱时期,其余四块石碑在2002年中秋前夕被盗。 珠晖塔的塔身墙面上,在大修后留下了明显的规则孔洞。古建筑墙上预留的通孔功能多数是通风、排水、瞭望、射击。盲洞主要用途主要是龛洞、镶嵌洞、出檐构件插洞等。<div>珠晖塔的塔身孔洞,据说是原有的形制孔洞,功能未知,可能与该塔营造工艺有关。</div> 来雁塔,是衡阳最古老的一座古塔,位于衡阳石鼓区,始建于明代(1591年),地处湘江、耒水、蒸水三江交汇处的西北部。八面七级楼阁式构造,石筑基础,砖砌塔身,通高36米;兼有镇水和航行标志之用,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衡阳古称衡州,因鸿雁南北迁徙时常在境内停留,故又有“雁城”之称,宋代诗人范仲淹在《渔家傲》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成为“雁城”衡阳的最好注解。来雁塔堪称“雁城”衡阳的地标性建筑。<div>因塔区闭门,不得入内,无法看清一层的情景。据说清代(公元1871年)维修来雁塔时,塔的第一层南向拱门上,嵌入兵部尚书彭玉麟手书“来雁塔”汉白玉横额。<br></div> 塔身第二、三层沿外壁置回廊,边上设石栏,可出塔门绕塔一周。塔的每层皆有门和窗户,并无规则布列。 塔身第四至第七层,无外壁回廊。塔身每层檐角挂有风铃,塔刹有宝瓶形铁顶,间隔相轮。<div>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塔顶宝瓶被一架击中的日机撞断,塔身也在战火中被燃烧弹的火焰灼得漆黑。</div> 来雁塔建成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曾于1637年慕名而来。据说登临至来雁塔第五层,极目四眺之后,感慨颇多,并在《徐霞客游记》里有所记载:“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则西之母雨山,又次则西之大海岭,其余皆岗垅高下,无甚峥嵘。而东南二方圆无际也”。那时没有空气污染,视野开阔,目视可达衡山。 1989年,衡阳市政府对来雁塔进行全面维修,修复了塔体、塔檐以及各层檐角和塔顶上的鳌鱼、狮、龙、卷草等堆塑,复原了宝瓶、垂带踏跺和二、三级外檐上的石栏杆,恢复了山门。2016年再次修缮完成后,与三江风光带一起,打造成雁城历史文化风情的展示区。 来雁塔又名状元塔、文峰塔,因礼部尚书曾朝节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回家乡时倡议建此塔。来雁塔,作为衡阳的文化地标,是大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回雁峰隔江对峙,寓意“雁有来回”。<br> 雨天的来雁塔景区,因来雁塔山门紧闭而心有不甘,冒雨在门缝中探视,竟有意外收获。 那就是门缝里雨中的来雁塔倒影,独有情趣。 来雁塔位于耒水、蒸水两江之间,湘江之滨,地处衡阳城市千年文脉之上,与石鼓书院相对而立,地理环境优越。 雨中在石鼓书院远观来雁塔,虚无缥缈,恍若仙境。 接龙塔,位于雁峰区雁峰公园对面低矮的接龙山上,所在位置十分奇特,它既不像来雁塔那样矗立在江边,也不像珠晖塔那般屹立在山上,而是藏身于车水马龙的居民楼之间,显得突兀,又十分隐秘,连很多衡阳本地人都不知道城区内有这么一座古塔。<div><br></div> 接龙塔,又名白骨塔、焚字塔,始建于清代(1662—1722年),由衡阳县丞周燮倡修,八面五层楼阁式,以方石砌筑,通高15米,属于惜字塔或字库塔。<div>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且具有灵性,不得随意毁弃,必须用火将其送上天界,于是便产生了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明代凌濛初所著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开篇诗说:“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div>接龙塔是古代衡阳读书人焚烧书写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敬惜字纸”这一传统理念的体现,也是衡阳崇文重教的历史实证,2015年,接龙塔被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div></div> 据说当年同时建成的配套建筑还有焚炉和祠宇,如今早已毁灭无存。接龙塔与素有“南岳第一峰”的回雁峰景区隔街相对,在回雁阁上能够回望接龙塔。<div>历经近400年的风雨侵蚀,遭受过抗战时期衡阳保卫战的战火考验,主体依然保存完好。2022年,接龙塔首次全面大修,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div><div>关于接龙塔的民间传说很多,一说在衡阳抗日保卫战中,真正的接龙塔和祠宇均倒毁,只剩焚炉(焚字塔,惜字塔),如今不知何故,人们把焚炉称为接龙塔。</div> 其实衡阳还有第四座古塔,宝塔山文峰塔,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公益村丁家湾组长皂宝塔山,八面五层砖石塔,只是体量不大,高仅8.6米,更是鲜为人知了。 2023年11月9日游览<div>2024年5月1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