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痕

芭蕉夜雨。

<p class="ql-block">在上一期我们推荐了小何老师的建筑摄影,其充满现代构成感的作品,无疑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几天的点击量就高达数千。</p><p class="ql-block">然而不能不承认这批作品有的画面略显凝重沉郁,初不解,后从友人处得知,由于体制的原因她的供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世上哪里那么有那么多王道乐土,理想国?书为心声,摄影亦然。好在她看得很开,自述:"没关系,人活着有意义和价值就好"。笔者有着类似的经历,那种心中的憋屈之感,不是一句高姿态就能完全化解掉的。</p><p class="ql-block">"人间多少不平事,只有心平处处平",宋诗。也许这更有助于她体味人生和世态炎凉,使自己的作品洗尽铅华更具深度。艺术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p class="ql-block">除建筑摄影外,人像摄影亦是她的心头之好,是其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时间顺序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及步入新世纪。前者的摄影对象大多是同学,演员,歌手,乐队成员。那是一个狂飙突进,人性觉醒的时代。大学生和文艺青年自然是引领潮流的弄潮儿。个性鲜明是这组照片的显著特色:或凝神反思,或疏狂不羁,或岿然独立。冷峻中沸腾着叛逆。再无廉价的笑容和呆板的整齐划一。让人看了很有惊鸿一瞥之感! 她自叙:我用镜头记录了别人的青春,也保留了自己的记忆。这些照片堪称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编年史。令人更加好奇的是这些年轻人现在怎样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小何老师镜头中的人物个性更加张扬,舒展。色彩也越发的绚丽起来,有些镜头完全可以与古典油画相媲美,摄影技法越发纯熟起来。如果说以前的作品更多的示人以冷峻,新时期的作品似乎是多了一些温馨,那些老人和孩子照片尤其动人。笔者最喜欢的是那些抓拍的镜头,十分生动自然。可以感受到小何老师心中浓浓的爱意,这也许和她做了母亲,心中洋溢着母爱有关。</p> <p class="ql-block">谈及自己的摄影创作,她直言:自己全凭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捕捉。话随平实却孕育深刻的理念:即摈弃有色眼镜,拒绝用别人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尊重自己的感受!夫受强守之,石涛。应该说大量的平庸之作正是 忽略了这一原则。此外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创作状态,即忘却理论,忘却技法,全凭感受去拍摄。当然这种艺术直觉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练。小何老师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何崇礼先生,母亲邓淑民先生,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资深中国美协会员。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而且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有口皆碑。这种从小受到的耳濡目染,以及艺术氛围的熏陶,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条件,很难复制,这也预示了她的发展高度。正是受了父母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砺,广约博取,厚积薄发,涉猎油画,水彩,剪纸,动漫设计,游记和散文写作。并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视野开阔,所以才具备了慧眼独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何先生的大作。</p> <p class="ql-block">邓先生正在作画。</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的写生。</p> <p class="ql-block">小何老师的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女子,活力弥漫,创作欲极强。她还年轻。在央美附中 年长者为主的圈子里,她不断的掀起阵阵涟漪,起到了鲶鱼效应,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喜欢她,感谢她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