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

朱拙朴

<p class="ql-block">在浩渺的哲学海洋中,善恶之辩如同那亘古不变的星光,始终引领着人类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探寻。阳明四句教回荡在时空的隧道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不仅是对善恶的哲学诠释,更是对人性深处的一次深刻剖析。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千年的善恶之旅,去探寻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p><p class="ql-block">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撰写阳明先生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天,一个老乡来找阳明先生。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阳明先生换点养老钱。</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p><p class="ql-block">又过了几天,阳明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p><p class="ql-block">“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p><p class="ql-block">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p><p class="ql-block">哦?</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p><p class="ql-block">听到此,阳明先生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p><p class="ql-block">“哎呦!”阳明先生失声叫道,话音未落,他又叫了一声:“哎呦!”</p><p class="ql-block">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以为阳明先生被蛇咬了。</p><p class="ql-block">严肃地解释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已盘膝而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阳明先生才长吁一口气道:</p><p class="ql-block">“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p><p class="ql-block">弟子们问:“什么?”</p><p class="ql-block">“私欲!”</p><p class="ql-block">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讲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即阳明心学四句教。四句话出自《传习录》下卷,被成为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老农还没来卖地时,阳明先生的心针对“老农卖地”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老农来卖地,阳明先生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你身为农民,把地卖了,不是等死嘛。</p><p class="ql-block">良知闪电般地告诉阳明先生,这念头是善的,所以赶紧保持它,然后付诸实践:我借你钱,土地你留着。</p><p class="ql-block">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心启动,发射出意,意就是念头。念头有善有恶,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未知那块山清水秀地是老农的时,他的心针对“山清水秀,地是老农”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他知道后,阳明先生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于是有了第一个“哎呦”: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意”动了后,阳明先生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发出的意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p><p class="ql-block">良知闪电般地告诉阳明先生,这念头是恶的,你买了地,老农就活不长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哎呦”。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良知给出念头好恶的判断后,阳明先生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于是他坐下来,克服这个私欲,保持正念祛除恶念,然后付诸实践,也就是格物,所以说“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p><p class="ql-block">以下再用菜刀例子来解四句教。</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用菜刀比喻,菜刀放在那里,我看到它在那里,菜刀只是一个物件,此时菜刀是无善无恶的。</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我看到菜刀后,我心就会产生反应,菜刀能干什么,哦,菜刀可以砍柴,切菜,对了我还可以杀掉我的仇人。</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善恶产生。但是我是人,我有良知,良知在内心告诉我,杀人是不对的,这就是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第四句,知道菜刀不能用来杀人,就是去恶,用它切菜砍柴就是为善。这就是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于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是人特有的属性,他是天道在人身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善恶之辩如同一首永恒的旋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我们通过探寻心之本源、观察意念之动、点亮良知之光并践行格物之道来认识和把握这对哲学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境界,更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愿大家都能在善恶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行,在善恶的旅途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在探寻善恶的道路上,我们既是行者也是铺路者。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每一次选择都铸就了我们的命运与未来。愿我们都能在知善知恶中坚守良知,在为善去恶中实现自我超越,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良知兼两重含义,即是本体也是道德意识。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作为本体来讲,它超越了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恶,所以才讲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作为内在于人心的道德意识来讲,在“用”的方面,它却具有辩别善恶的功能。</p><p class="ql-block">身之主宰便是心;无善无恶心之体-(体)</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发便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相)</p><p class="ql-block">意之本体便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用/知)</p><p class="ql-block">意之所在便是物;为善去恶是格物-(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