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

沧耳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文华殿举行。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h5>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译文:</h5><h5> 至高无上,最优秀、最强大、最宽宏大量、最不可战胜的亲爱的君主,我们最亲爱的好朋友,愿上帝保佑您更加伟大,幸福美满。</h5><h5>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六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尤其是我们巴黎城内著名的皇家科学院所获得的天文观测新知。然而,漫长的海路将您我两国分隔开来,且耗时长,充满意外与危险。因此,为了满足陛下您的需要,我们决定派遣另外几名同样是数学家的耶稣会主,同叙利伯爵,经更短且更安全的陆路前往,以便他们能作为我们相互尊重和友谊的象征尽早抵达您的身边。所有非凡之事的忠实见证者叙利伯爵在归来之时,会将您一生的辉煌功绩发表出来。</h5><h5> 我们愿上帝保佑您光辉伟大,幸福完满。</h5><h5> 1688年8月7日于马尔利 </h5> <p class="ql-block">法王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信函(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688年 纸本 墨书手稿</p><h5>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h5><h5> 此信表达了路易十四希望与中国建立密切外交关系的愿望。1685年法国向中国派出六位"国王数学家"通过海路前往中国。因未收到他们的音讯,遂决定派遣另一个传教团,通过陆路到中国。路易十四因此写了这封给康熙皇帝的信。后一传教团最终未能到达中国,此信亦未送达康熙皇帝手中,但仍见证了中法交往的历史。</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Ⅰ龙与百合花的相遇</b></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688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得到康熙皇帝接见,其中白晋和张诚留在宫廷,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跨文化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7、18世纪的中法关系呈现出独特之处。两国之间未互派正式国家使团,但均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推动彼此的交流,并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中法交往主要是以服务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作为沟通桥梁,两国宫廷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和艺术交流成为主旋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历史著作的翻译传播,欧洲掀起中国热。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激荡出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火花中国文化向世界贡献的智慧在中法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span></p> <p class="ql-block">《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670年</span> 约翰·尼霍夫</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图书馆藏</p><h5 class="ql-block"> 约翰·尼霍夫作为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前往北京谒见顺治皇帝的使团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使团访问中国的活动。他记录和绘制了从广东至北京的所见所闻,返回欧洲后于1665年出版此书。书中详细介绍了17世纪中国的地理、文化、建筑等情况,是西方人直观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h5> <p class="ql-block">《康熙帝传》</p><p class="ql-block">1697年 白晋</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市立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书较为理想化地描绘了当时的中国,并强调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的相似之处,如二人均幼年登基,很早就承担重任,对艺术有同样的兴趣等。书中颂扬了康熙皇帝的高尚人格、非凡智慧和坦荡胸襟。作者白晋是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国王数学家之一,在清宫教授康熙皇帝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品原为法国战争部旧藏。 </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经典及历史著作的翻译与传播</p><h5 class="ql-block"> 17至18世纪,中国儒家典籍和相关历史著作通过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介绍在欧洲传播,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等,将儒家典籍中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欧洲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和批判,推动和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成果之一。</h5> <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家孔子》(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687年 蚀刻版画 柏应理等译</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h5 class="ql-block"> 本书由殷铎泽、恩理格、鲁日满、柏应理4位传教士翻译完成,收录有《大学》《中庸》的完整译文和《论语》部分译文,以及孔子传记和全身像。此书系欧洲出版的首部儒家经典欧洲语言译本,是17世纪欧洲介绍孔子及其著述最完备的书籍。书中的孔子像是欧洲出版物中最早的孔子画像。</h5> <p class="ql-block">《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784年 杜赫德瑜</p><p class="ql-block">法兰西公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藏</p><h5 class="ql-block"> 本书收录了传教士自中国发出的百余封书信,内容涉及传教士对中国政治、风俗、地理、技艺的观察和理解。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展示的书页为居住在江西的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寄给传教团代理人里神父的书信,信中描述了景德镇瓷器制造的步骤和分工、行业术语按照江西方言音译。 <br></h5> <p class="ql-block">《中国通史》 </p><p class="ql-block">1777-1785年 冯秉正编译</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市立图韦馆藏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通史》由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编译自《通鉴纲目》,并博采其他史书补充,东韦为欧洲出版的首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书籍,涉及中国文学,科学、医学,地理,动植物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欧洲人视作了解中国的重要著作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品为普罗旺斯伯爵夫人旧藏。</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宗教状况见闻》</p> <p class="ql-block">1688年《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p><h5 class="ql-block"> 《论语导读》由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编译,为首部以法语向欧洲介绍中国儒家思想的著作。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该书1688年法文版原著。现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h5> <p class="ql-block">《华夷译语》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 抄本 1736-1795</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华夷译语》是傅恒、陈大受等奉敕纂修的一部翻译词典,收录了西欧、东南亚国家及我国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少数民族语种。各语种由四译馆和有关各省督抚采录。该书的编纂满足了当时对外交流的需要,也是今人研究18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及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品为该书中的《弗喇安西雅语》(法语)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685年 纸质图集 勃碣常岫</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h5 class="ql-block"> 本图集为中国古先君臣图鉴,共109幅肖像。画像的第一张是华夏民族始祖伏羲,最后一张是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临摹于1685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购入,补加了7幅缺失的肖像,于1771年赠予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钱德明购此书的目的是供人们初步了解中国服饰及研究工作使用,图中人物生有四目,为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h5> <p class="ql-block">沈福宗像(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约1684年 蚀刻版画 让﹣巴蒂斯特·诺兰</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p><h5 class="ql-block"> 沈福宗是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其跟随在华传教的柏应理于1684年9月15日到达凡尔赛宫。路易十四邀请沈福宗参加晚宴,沈福宗为其演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并参观凡尔赛宫花园中的喷泉。沈福宗还协助柏应理在王家图书馆完成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h5> <p class="ql-block">局部镀金银壶</p><p class="ql-block">约1680年 中国</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 </p><h5 class="ql-block"> 中式银壶,高浮雕人物、鸟兽、花卉与宝塔图案,并局部镀金。此壶是暹罗国王的使节赠送给路易十四的金银器中现存唯一的一件。壶底刻有皇家金银器工场使用的法国王室盾形纹章和三皇冠标记。路易十四和1793年大革命政府曾先后下令熔化金银器,此壶两次幸免于难。</h5>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p><p class="ql-block">17世纪 法国<br>故宫博物院藏<br></p><h5> 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夹板上有制作工匠和产地款识: THVRET A PARIS 。黑鲨鱼皮表套。此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为两位帝王之间交往的重要物证。</h5> <h5>  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珐琅二针表盘,表盘中心描绘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指针也是郁金香形状。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金龙。机芯夹板上有制作工匠的名款和产地,黑鲨鱼皮表套,皮套上用金钉镶嵌出团花图案。</h5> <h1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Ⅱ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b></h1><h5 class="ql-block"> 17至18世纪中西文化大规模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宫廷并非游离于世界之外,而是融于其中。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是这一时期中国宫廷运行的常态,大量异域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宫廷视野,纳入宫廷收藏,见证了中国不断融入和影响世界的步伐。紫禁城本身也成为中外艺术、科学、技术交流融合的舞台。不同文化在这里互为影响,相互促进,既接续传统,又融合新知,取得的成果在宫廷收藏的各类文物中多有体现。法国在清代宫廷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清宫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中法之间的交流互鉴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法国风景,构成清代中西文化交流极为重要的内容。 <br></h5> <p class="ql-block">"中国皇帝与天文学家"挂毯 </p><p class="ql-block">19世纪 法国 </p><p class="ql-block">广州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幅挂毯画面呈现的是中国皇帝与西方传教士在一起使用天球仪、望远镜、圆规等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的场景,表现了中国皇帝对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其博学智慧的君主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怀有浓厚兴趣,这种态度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关。14岁时,康熙皇帝在午门前见证了一场西洋传教士与中国钦天监官员的日影观测比赛,结果传教士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这在少年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后来,康熙皇帝孜孜不倦地向传教士学习西方知识。他善待有一技之长的传教士,采用"用其技艺"的国策,对清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pan></p> <p class="ql-block">清宫收藏的科学仪器</p><h5 class="ql-block"> 法国国王数学家的到来,进一步激发了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的兴趣,掀起了清宫科学探索的高潮、法国传教士向康熙皇帝进献他们带来的科学仪器,这些科学仪器的制作者如巴特菲尔德、比翁、沙波特等,都是法国王家科学仪器的制造商。西洋科学仪器进入宫廷,为康熙帝宫廷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也使宫中收藏的科学仪器水平大为提高。</h5>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半圆仪、铜镀金矩尺</p> <p class="ql-block">绘图仪器</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清宫造办处 1662-1722</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h5 class="ql-block"> 此盒绘图仪器为康熙时期由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组合配套而成。黑漆盒内共有各类仪器30余件,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另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及蓝色珐琅水丞,水丞底部镌刻"康熙御制"款。整套仪器功能齐备,摆放有序,简单实用。</h5> <p class="ql-block">铜镀金测角器</p><p class="ql-block">17世纪末﹣18世纪初 法国</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该仪为测量角度的仪器。半圆周边有刻度,底边的旋转游标可以测量与底边平行的夹角,盘面中间附有指南针。仪器上镌刻 BUTTERFIELD A PARIS 款识,表明该仪器为法国巴黎仪器制作名家巴特菲尔德所制。据法国传教士张诚记载,他曾手1691年向康熙皇帝进献过1件由巴特菲尔德制造的约半英尺直挂的半圆仪。</h5> <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p><h5 class="ql-block"> 塞弗尔瓷器工场前身为万塞讷瓷器工场。1756年,万塞讷瓷器工场搬迁至塞弗尔,在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赞助下,成为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法国王室将其生产的精美瓷器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h5> <p class="ql-block">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p><p class="ql-block">1759-1760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花瓶由可分开的上下两部分组成,通体粉地。绿釉卷叶纹四面开光,开光内主题图案为人物、田园景致和花卉。此对花瓶是塞弗尔瓷器工场1759至1760年由画工 Dodin 绘制的作品,为塞弗尔瓷器的精品。</h5>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花卉纹带盖成套瓷碗碟</p><p class="ql-block">18世纪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h5 class="ql-block"> 此套碗、碟以玫瑰和矢车菊二者缠绕而成的花环为主要题材,口沿施金彩,并以立体画法的珍珠项链纹装饰。装饰和图案雍容华贵,符合18世纪法国宫廷活泼华丽的风格。</h5> <p class="ql-block">蓝釉描金开光人物图单柄瓷杯</p><p class="ql-block">18世纪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花卉纹碟</p><p class="ql-block">约1786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碟口沿、底面以蓝彩勾边,上压金线并沥金点装饰。内壁以椭圆形开光分割,开光内点缀玫瑰和矢车菊折枝,开光之间装饰均匀分布的三排小花。这种田园装饰风格在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宫廷十分流行。</h5> <p class="ql-block">金彩折枝花卉纹碟</p><p class="ql-block">18世纪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碟底色洁白,施以金彩。内璧边缘和底面分别以一圈首尾相连的月桂树枝装饰,象征荣誉与胜利。碟心为一矢车菊折枝。矢车菊在法国文化中有重要意义,象征国家的团结和对历史的怀念。</h5>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p><p class="ql-block">1777-1783年 法国</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花篮外底中心书红色"乾隆年制"款。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命人将10件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粤海关将器物画样后,把图样送到法国制作。此花篮即是按照其中"康熙御制款铜胎西洋珐琅花篮"在法国仿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送入清宫。</h5> <p class="ql-block">康熙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1662-1722</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h5> 花篮外底中心书红色"康熙御制"款。此花篮是乾隆皇帝向法国定制的一批仿品中的一件。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命人将康熙和雍正款的珐琅壶、盖罐、花篮等十件器物送到广州,让当时负责的官员仿制这些器物并落"乾隆年制"款识。官员将器物画样后,既把图样送到法国制作,同时又在广州本地多次制作,陆续送入宫廷。所以如今我们可以见到这十件器物的众多仿品,两地制作皆有。 </h5>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77-1783) 广州<br></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花篮外底中心书红色"乾隆年制"款。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命人将10件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粤海关将器物画样后,既把图样送到法国制作,又在广州本地多次制作。此花篮是在广州仿制。</h5>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p><p class="ql-block">1783年 法国</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此壶底署"乾隆年制"款,并有工匠签名" Coteau "。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记,可确定为1783年在法国巴黎地区由金银器工匠 Jean Daniel Doerffer 制作金质胎体,珐琅画师 Joseph Coteau 烧制珐琅。此壶由粤海关画样后,送到法国制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送入清宫。 <br></h5>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画珐琅白地蓝花壶</p><p class="ql-block">1777-1783年 法国</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 </p><h5 class="ql-block"> 此壶有"乾隆年制"款。款识书写歪斜,"製"字缺笔,应是法国工匠仿写汉字所致。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命人将10件康熙、雍正款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识。粤海关将器物画样后,把图样送到法国制作,此壶便是其中之一。</h5> <p class="ql-block">交汇与新创</p><h5 class="ql-block"> 清宫内有诸多受到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法国的钟表,油画,纺织晶等成为清客内艺术创作借鉴的对象,地理测绘,数学,医学,建筑等科学领域,珐琅,玻璃,绘画,版画等艺术领域也受到法国的深刻影响,透明珐琅更是直接来自于法国的新工艺品种,中法两国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内密切互动,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创意,催生了清代宫廷文化的新元素和新风貌,展现出双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h5> <p class="ql-block">《几何原本》</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内府精抄本</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为便于向皇帝讲授西方数学,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译了这套满文几何教材。此本是国内外唯一一部《几何原本》满文编译本,是研究数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h5> <p class="ql-block">《乾隆内府舆图》铜版</p><p class="ql-block">清乾隆 清宫造办处 1736-1795</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清朝與图版,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1760一170),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负责将乾隆时期绘制的《乾隆内府供图》制成铜版104块,其所用的经纬网、投影和比例尺仍本康熙與图,内容详密。地图以纬度每5"为一排,共分13排。展品是其中的一块铜版。</h5>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正面图</p><p class="ql-block">清乾隆 纸本铜版画 1736-1795</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此图为《印版西式园庭水法图》册中的一开,描绘圆明园内大水法建筑的正面。大水法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设计,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石龛前面的菊花式池内有猎犬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喷水塔,同时喷水时蔚为壮观。</h5> <p class="ql-block">《平定西域战图》册</p><p class="ql-block">18世纪 郎世宁等绘,法国巴黎雕版</p><p class="ql-block">铜版画</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此图是乾隆年间平定西域后赐宴将士的纪实版画。乾隆帝命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人采用欧洲绘画构图手法进行绘制,画稿完成后送至法国制作铜版。这张图即是用法国制作的铜版印制。</h5> 《征服金川时演唱的满族颂歌》(复制品)<br>1779年<br>满语和法语手写本<br>法国国家图书馆藏<br><h5>  展品是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寄给贝尔坦的满语学习资料之一。文本为双语,有满语版本以及对应的法语音译和意译,另有备注栏标明曲调音符,具有强烈的教学意味。其所介绍的颂歌共有18节,每节4句,在军队凯旋的庆祝仪式上朗诵。</h5> <p class="ql-block">清宫珐琅与法国 </p><p class="ql-block"> 珐琅是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门类,在清宫画珐琅技术研制和改进过程中,服务宫廷的法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忠信即是宫廷内专门从事珐琅制作的法国工匠,清宫画珐琅也受到法国里摩目珐琅的彩响、法国珐琅器物在清宫深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此外,广东透明珐琅技术是在清宫向法国定制珐琅产品过程中从法国直接引进,由此开启了广东透明珐琅的百年制作史。 </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白套红玻璃缠枝花纹鼎式炉</p><p class="ql-block">清乾隆 清宫造办处 1736-1795</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炉仿附耳圆鼎造型,口沿一侧阴刻"乾隆年制"横行四字楷书款。炉身在模具中吹制成形,足与耳模铸而成,再用铆棒经粘接成器。炉身以不透明白色玻璃成型,满套一层透明红色玻璃料,再以琢玉工艺剔底呈现颈部一周蔓草纹及腹部缠枝花卉纹。</h5> <p class="ql-block">康熙款白色玻璃八棱水丞</p>清康熙 清宫造办处 1662-1722 <br><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class="ql-block"> 水丞为有模吹制,再经琢磨等工艺而成。器腹表面经过琢磨,呈八面莲瓣形。器盖磨饰成六角连锁菱形。底部阴刻"康熙御制"双竖行篆书款。水丞造型类似西洋墨水瓶,装饰也迥异于中国传统工艺手法,可能是当时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内任职的西洋传教士所烧炼,按照西法琢磨而成。</h5>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大自鸣钟 <br></p><h5 class="ql-block"> 此件大自鸣钟制作于乾隆中期,陈设于皇极殿内。表盘是典型的法国样式,其在清宫制作的钟表上出现,应与清宫内从事钟表制作的外国工匠多为法国人有关。</h5> <h1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Ⅲ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b></h1><h5 class="ql-block"> 遥远、神秘的中国曾是西方的美好向往,“中国风"作为东西方文化和想象力交融的产物,浸润到欧洲生活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的成长。法国不仅是“中国风"命名的源起之地,也是推动"中国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特别是1700年1月7日,在路易十四钟爱的马尔利宫,新世纪狂欢庆典以中国为主题拉开帷幕。此举是欧洲“中国风"浪潮中的标志性事件,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狂热推向新高。法国王室和精英阶层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中国文化为法国思想界和艺术界提供了不竭的知识滋养和创作灵感。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融入了相当多的中国元素,成为以中国为题材的艺术再创作。中国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时尚。 <br></h5> <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中国人厅<br></p><h5> "中国人厅"是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该房间在王后授意下以中国风格为主题经过两次重新布置。一次是在1747年,房间壁板上的图案为中国风格的"印度"壁纸,成为一间"中国厅"。另一次是在1761年,王后向当时国王藏品厅的画家们定制了8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装饰整个房间,"中国厅"变成"中国人厅"。王后本人也参与了这些画作的创作。房间内还配以珍稀瓷器和非常漂亮的大理石花纹漆家具,成为当时凡尔赛宫中国风格房间的代表。</h5><p class="ql-block"><b>①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瓷瓶</b></p><p class="ql-block">1775-1776年 路易·弗朗蒂瓦·雷科</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 </p><h5 class="ql-block"> 瓶身绘中国人物形象,经制时加重了人物、服装、风景和花卉的中式线条,同时用金线勾勒轮廓,似乎是在模仿中国出绸上的图案。根据出售记录,此组瓷瓶价值3000里弗尔,可能于1716年由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购入,先后收藏在凡尔赛宫和圣克卢宫。普罗旺斯伯爵也有一套相同的瓷瓶。</h5><p class="ql-block"><b>②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墙角柜</b></p><p class="ql-block">约1765年</p><p class="ql-block">贝尔纯二世·范·里森·伯格</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h5 class="ql-block"> 墙角柜为一套组合家具的一部分。总体为古希腊风格,同时使用了深红色中国漆板,将中国的漆板贴在法国家具上是18世纪30年代未巴黎商人的创意。这类漆面家具在15世纪极其昂贵,篷巴杜夫人和路易十五的大臣达尔男维尔都拥有深红色中国漆艺术品。</h5> 收藏和改造<br><h5>  随着中法交往的深入,中国资讯不断传至欧洲,大量中国物品输送欧洲市场,在法国王室和精英阶层中引起热烈反响。诸多王室成员和政要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同时,法国很早就对从中国进口的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以更符合自身的审美和需求,这一点在中国瓷器上表现尤为突出。18世纪,随着铜鎏金技术的发展,该传统进入鼎盛时期,华丽繁复的铜銮金装饰与精致典雅的中国瓷器完美结合,使这些器物变成奢华的陈设品,与当时豪华的室内装饰风格融为一体。</h5> 花鸟图壁纸<br>约1750年 广州<br>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br><h5>  壁纸白底上绘开花的苹果树,上面栖息小鸟。中国壁纸通过法国东印度公司进口到法国,出售给王室成员和巴黎的富人。路易十五、蓬巴杜夫人等王公贵族曾多次为自己的城堡和凡尔赛宫的套房购买此类壁纸,装饰屏风,隔板或壁炉隔热屏。</h5> 青花瑞兽花卉图花觚<br><div>明末清初 景德镇</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青花花鸟图瓶<br>清早期 景德镇<br>故宫博物院藏<br> 青花水塘花鸟图花觚<br>明末清初 景德镇<br>故宫博物院藏<br> 青花花鸟图瓶<br>清早期 景德镇<br>故宫博物院藏<br><h5>  外壁青花装饰,腹部以花鸟图为装饰主题。此瓶青花发色较暗,分水画法晕染层次鲜明,具有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 <br></h5> 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餐具<br><h5>  餐具为18世纪30年代末在中国为路易十五定制,上有法国王室纹章。这套餐具是凡尔赛宫廷使用的首套中国产瓷质餐具,也是首套中国产带法国王室纹章的餐具,可能用于1738年为路易十五布置的餐厅。餐具样式均为欧式,纹章形状和图案由法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给中国工匠制作。</h5> <div>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盘</div><div>约1738-1740年 景德镇</div><div>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div> <div>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罐</div><div>约1738-1740年 景德镇<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div> 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罐<br>18世纪 景德镇<br>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div>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盘</div> 彩绘纹章瓷盘<br>约1740-1745年 景德镇<br>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br><h5>  这件折沿彩绘描金瓷盘是维尼奥里伯爵菲利贝尔·奥里1740年左右向中国订购的整套餐具中的一件。瓷盘中央是他的红色纹章,内有一头正在攀登银色岩石的金狮,纹章周围环绕着洛可可式花纹。侧面饰有丰富的花卉、阿拉伯式藤蔓花纹和叶饰。整套餐具总价12000里弗尔,在当时是笔很大的金额。</h5> 彩绘枝叶纹章瓷盘<br>约1765年左右 景德镇<br>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br><h5>  瓷盘是泰雷神父通过法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的一大套带有其纹章的瓷餐具之一。泰雷是莫莱斯姆修道院院长,路易十五时期的权臣,1769至1774年间担任财政总监。瓷盘中间为一束折枝花卉,四周环绕两道花叶边框。上部两头雄狮托举起泰雷的盾形纹章。</h5> 青釉瓶<br>清乾隆 景德镇 1736-1795<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h5>  瓷瓶为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旧藏。瓶身有白色鸢尾花浅浮雕图案。置于螺旋状四足青铜底座上,口沿镶叶纹镀金铜环。</h5> <p class="ql-block">模仿与灵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高岭土矿的发现使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在制作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受到中国的影响。法国在油画、版画、挂毯、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其中充满着对中国神秘旖旎的无尽想象。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p><p class="ql-block">1774年</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路易﹣弗朗索瓦.雷科</p><h5 class="ql-block"> 这套"中国风"茶具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三脚奶壶、茶壶、带盖糖罐、单柄杯和相应的茶碟。每件器具上都有一条规则的金色花边,内绘中国风景人物,人物的面部和彩色衣服均以金边勾画。这套茶具很可能在177年出售给路易十六,次年以600里弗尔购回,后又转让给路易十五之女。制作工匠雷科在茶具上用金色署了其姓氏。</h5><p class="ql-block">①②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p><p class="ql-block">3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茶壶</p><p class="ql-block">④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奶壶</p><p class="ql-block">⑤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糖罐</p><p class="ql-block">⑥⑦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碟</p><p class="ql-block">8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托盘</p>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托盘 <h5><div>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奶壶</div><div>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div><div>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碟</div>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糖罐</h5> ①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碟<br>②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br>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茶壶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p><p class="ql-block">1775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 <br></p><p class="ql-block">路易﹣弗朗索瓦·雷科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h5> 这套"中国风"茶具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茶碟、茶壶、单柄杯、奶壶,每件都在白底上彩绘中国风景人物,画工精美。1775年,茶具以600里弗尔的价格出售给路易十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夫人或维克图瓦夫人,她们同其父一样十分喜爱塞弗尔瓷器,特别是有中国图案的作品。</h5><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碟</p><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p><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奶壶</p><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茶壶</p>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托盘<br> 淡紫金点地彩绘描金嵌开光花鸟风景图镀金卷耳狮首瓷瓶<br>1780年 安托万﹣约瑟夫·沙皮伊、热纳维埃夫·塔扬蒂耶、亨利﹣马丁·普雷沃<br>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h5>  这对瓶子由塞弗尔瓷器工场制作,瓶身两侧有金线围起的留白,内绘花鸟和中国风景。这两件瓷瓶与另两件花园瓶同属一套,1780年路易十六以480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这四件瓷瓶,放在其凡尔赛宫的大卧室内,体现出国王对中国文化的热衷。</h5> 淡紫金点地彩绘描金中式花园图瓷瓶<br>1780年 安托万﹣约瑟夫·沙皮伊、亨利﹣弗朗索瓦·樊尚<br>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h5>  这对瓶子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它们与另外两件瓶子一起由路易十六在1780年的凡尔赛宫王家瓷器工场年度展览上买下,每件价格为1200里弗尔。这两件瓷瓶被放置在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卧房"里。塞弗尔瓷器工场对中式风格的追求在王室庄严的总体风格框架内占据着一席之地。</h5> 浅绿地彩绘描金清朝水师图卷耳瓷瓶<br>1778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br>路易﹣弗朗索瓦•雷科<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h5>  这对独特的浅绿地瓶由塞弗尔瓷器工场制作。瓶身中央留白处边缘为蜿蜒的条状装饰,内绘清朝水师战斗场面。瓷瓶下方的台座及瓶颈处饰有中国花卉和蝴蝶。瓶子可能由路易十六于1778年以每件84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收藏在马尔利城堡。</h5> <h3>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蛋形瓶</h3><h5>1779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br>让﹣雅克•迪厄<br>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br> 两件蛋形瓶最初为三件套瓷瓶中的两件,由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制造,由路易十六于1780年以3600里弗尔高价购入,赠送给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夫人。瓶身的淡紫色底色非常罕见,上面绘有中式装饰。这种颜色的硬瓷十分特别,出于技术原因,只有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硬坯才能烧制这种颜色。这也解释了路易十六购入时为何如此高价。而由法国工匠绘制的中式装饰则充满对中国神秘旖旎风光的想象,体现出当时风靡法国的"中国风"。中式纹饰的蛋形瓶受到多位王室成员的青睐,普罗旺斯伯爵、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都曾购买过。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模仿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