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博物馆(一)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陈列面积达2400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试掘、调查多达数百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为:</p><p class="ql-block"> 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点。该墓地共发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3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铜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纺轮、针线盒、筒、锥、针、绕线板等,是研究云南纺织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1975年~1976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了79座古墓,时代为春秋——西汉。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时期的铜鼓,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1977年至1982年连续7次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土堆上,层层叠压着东周——明代的古墓葬。其中,东周至两汉的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铜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南诏——明的墓葬均为火葬墓,随葬品不多,但其火葬罐形式却复杂多样,为云南火葬墓的分期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八塔台古墓葬区沿续近两千年,经历若干朝代,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部。</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大鹏金翅鸟的放大模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门口的雕塑——云南汉代乐舞铜俑。</p> <p class="ql-block"> 中庭。</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西汉),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6号墓。该器物由两个铜鼓重叠而成,器盖上雕立一组人物,再现了古时滇族与昆明族军交战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用于盛储作为货币的海贝,为当地贵族所用,是滇国贵族权力和财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这件青铜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为祭祀礼器,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只站立的体型壮硕的大牛,尾部是一只猛虎,猛虎四爪抓住牛后部,虎口紧紧咬住牛尾。而在大牛的腹下有一只站着的小牛。</p><p class="ql-block"> 该器采用范模铸造,大牛和小虎一次成型,而小牛则是另铸,再焊接。牛虎铜案是古代滇族的一件祭器,造型集牛、虎于一体,甚是特异。从美学价值来看,立意独具匠心,想象力颇为丰富,大小比例搭配合适,且形体塑造动静结合。从力学原理分析,小虎装饰于大牛的尾部,且虎的后腿紧蹬大牛的后腿,使得器物的重心明显后移,再在大牛腹下焊接一头小牛,加大器物自身的重力,器物因追求美观、奇异而下盘略显轻浮不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p><p class="ql-block"> 这具铜案是用于放置牛牲的礼器,而虎在古滇地更是被崇拜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西汉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10号墓。高50厘米,盖径25.3厘米,束腰圆筒形。器身左右有一对向上攀爬的猛虎。器盖上有四只健硕的铜牛,将一个御马骑士护持于中间。马上骑士通体鎏金。</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是大理国时期佛教艺术作品。高29.5厘米,重1135克。“阿嵯耶”一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p><p class="ql-block"> 该像呈站立状,高发髻,头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双眼微睁,沉静如水;上身袒露,下着长裙;手结妙音天印;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身后有一背光,银质,镂雕工艺,呈舟形。造像与背光,一前一后,一金一银,搭配恰当,相得益彰,造型规整,制作精美,为古代佛教艺术品中的精品之作,响誉海内外。世界上已知的金属质地阿嵯耶观音像有13尊,其中有10尊在国外,3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而就质地而言,13件中有12件为铜质鎏金,金质者仅有此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明代镶宝石金发冠,1963年,出土于昆明呈贡王家营沐崧夫妇合葬墓。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320克。冠面上镶嵌有各色宝石,冠顶插有一个如意形嵌宝石簪,簪两侧还有一对儿镶嵌红蓝宝石的笄。整件金冠奢华精美,凝聚各类高超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迦楼罗)(宋)。通高18.5厘米,重125克。</p><p class="ql-block">南宋鎏金嵌珠银金翅鸟,鸟作张翅欲飞状,头顶饰羽冠,颈、尾羽毛竖起,呈火焰状。尾部镶嵌水晶珠五颗,周身遍刻羽毛,足踩莲花座。其制作方法,先锤碟出头、翼、身、尾、足等局部,经錾刻细部后,再焊接而成,制作极为精细。金翅鸟被尊为大理国的保护神,可以制服诸龙,消除水患,用以祈求国泰民安。此器反映了大理人的原始信仰,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传统风格。1978年云南大理三塔主塔塔顶发现。</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网纹长颈单耳彩陶壶,青海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川西彩陶 </p><p class="ql-block"> 川西新石器时代彩陶分布最北在若尔盖县协玛坚遗址、达扎寺遗址,最南到达大渡河中游汉源狮子山遗址,据推测川西彩陶可能由川西北山地南下进入大渡河中游。岷江上游及其北面的白龙江下游、西汉水流域和渭河上游地区的彩陶文化,因地处文化交汇地带,受到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川西彩陶器表面多呈红褐色、灰褐色,少量黄褐色,纹饰以黑彩绘制而成,图案题材丰富,包括几何图案、植物、写实动物等。</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罐,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新民阳山墓地出土,青海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卡约文化鹰纹骨管,青铜时代,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陶双耳罐是甘青高原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的代表器物,川西高原、川西南、滇西北等地区也有分布,出土地点主要有四川汶川、茂县、理县、宝兴、盐源,云南德钦、宁菠。陶双耳罐中一些制作精致者,腹部装饰有对称的螺旋纹,形状颇似羊头;有的在腹部用浅浮雕手法捏塑牛头纹;个别用绿松石珠或小铜泡镶嵌组成类似纹样。</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双大耳陶罐,青海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卡约文化大角盘羊纹双耳彩陶罐,青铜时代,青海市海东市循化县阿哈特拉墓地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陶涂朱漩涡纹双耳罐,汉代,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日隆石棺葬出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陶抹划漩涡纹双耳罐,汉代,四川省阿坝州理县佳山石棺葬出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金双耳罐一套,东周,云南省丽江市宁菠县大兴镇干坝子墓地出土,宁菠彝族自治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青铜饰件,东周,云南省丽江市宁县大兴镇干坝子墓地出土,宁菠彝族自治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民族服饰展。</p> <p class="ql-block">  饰品。</p> <p class="ql-block">  雕龙银壶酒具,现代。</p> <p class="ql-block">  糌粑盒,现代,该<span style="font-size:18px;">糌粑盒造型独特,区别于普通的</span>糌粑盒圆塔造型,通身以红、黄、黑为主色,通体纹饰、造型、颜色都颇具彝族漆木器风格。</p> <p class="ql-block">  尼西黑陶酥油茶壶,现代,云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铜茶壶,清,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铜执壶,清,青海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镀金錾花银质茶炉茶壶,清,西藏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银质嵌珠茶壶,清,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镀金寿字银酒壶,19世纪,罗布林卡管理处。</p><p class="ql-block"> 该酒壶为典型"僧帽壶"器型,这种器型因酷似僧人帽子得名。早期仅限寺院使用,随着寺院文化的世俗化也传入民间,人们纷纷以此器形制作各种质地的日常生活用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奶茶壶,民国,青海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该茶壶为典型的"多穆壶"造型,"多穆"原意盛酥油的桶,加把与凤首流呈壶状,是藏族和蒙古族必备的生活用品,用于盛放酥油茶或奶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漆木鹰爪杯,现代,云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彝族酒器普遍造型优美、纹饰华丽、种类多样。除普通木制酒杯、酒碗外,还会以动物为形,或用鹰爪、牛羊角、猪蹄搭配木头制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漆木餐具,现代,云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漆木鸡群酒具,现代,云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造像是佛教艺术品中流传最广、遗存最多的一个类型。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造像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风格、东北印度风格、尼泊尔风格等外来艺术风格,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也融入其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特征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表现。</p><p class="ql-block"> 镀金铜八大菩萨像,分别为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莲花手观音、弥勒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除盖障菩萨。均为立像,工艺精湛,为典型的"雪堆白"作品。19~20世纪,罗布林卡管理处藏。</p> <p class="ql-block">  “雪堆白”意为“布达拉宫下的如意吉祥工院”,是清代地方政府为满足政教事务需求,专门建立的佛教造像和各种用品的制造场所。“雪堆白”所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既有各类宗教造像和用品,也有高档生活用器皿,以及一些金属质地的官方印章、钱币模具等。</p><p class="ql-block"> 17至19世纪期间,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进入了金属冶炼技术最高,造像技艺最为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雪堆白”作为官办的集中式手工工场,无论在工匠水平、制作规模,还是原材料的使用上,都达到了顶峰。“雪堆白”金铜造像,铸造材料昂贵,鎏金厚重,繁复奢华,大量镶嵌绿松石等名贵宝石。从风格上看,“雪堆白”继承了西藏传统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丹萨替造像艺术风格,同时也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西藏所能看到的造像艺术进行了借鉴。</p> <p class="ql-block">  银质嘎乌,18~19世纪,罗布林卡管理处藏。</p> <p class="ql-block">  顶靴老爷像,明,云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塑像作舞蹈状,袖子、下摆和腰带随舞动的身姿自然飘扬。顶靴老爷曾是丽江地区百姓祈雨求福的重要神祗,也是生活在这里的纳西、藏等民族文化互鉴的历史物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族祖先画像,清,云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御制准提佛母画像图轴,明,云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求寿,表祝国诚心,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建祝国悉昙禅寺。此画就是万历皇帝御制赐予的。画面中央绘有准提佛母画像,左上角盖有明代内务府藏章"广运之宝",其上书金字"大明万历丁巳年正月吉日,御制",其旁题写金字"祝国悉昙禅寺随藏供养"。此作品融合了汉藏艺术风格,见证了明代晚期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展厅。</p> <p class="ql-block">  左为吹箫俑,东汉,呈贡大营出土。</p><p class="ql-block"> 右为抚琴俑,东汉,呈贡大营出土。</p> <p class="ql-block">  侍俑,东汉,呈贡大营出土。</p> <p class="ql-block">  武士出征摆件,东汉,本馆征集。</p> <p class="ql-block">  龙首铜鐎斗,东汉。</p> <p class="ql-block">  左为铜釜,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p><p class="ql-block"> 右为三足提梁铜钟,东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壶,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鸡,东汉,昭通征集。</p> <p class="ql-block">  上为透雕三水鸟铜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下为鎏金二怪兽铜扣,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玛瑙,肉红蚀花石髓珠,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葫芦笙,西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葫芦笙,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立牛曲管铜葫芦笙,尺寸:高28.2厘米,是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种乐器,名为葫芦笙,又称匏(páo)笙,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与其他用匏瓜(葫芦)制作而成的葫芦笙相比,立牛曲管铜葫芦笙的笙斗用青铜浇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高9.5厘米, 宽13厘米。</p> <p class="ql-block">  铜钟,战国,祥云县大波那出土。</p> <p class="ql-block">  立鹿铜针筒,西汉,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左为立牛铜尊,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右为立牛盖铜尊,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七牛铜贮贝器,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四牛铜线盒,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鎏金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二骑士猎鹿铜扣饰,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五牛铜贮贝器,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钟,西汉,昌宁采集。</p> <p class="ql-block">  六牛铜枕,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二鸟践蛇铜斧,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虎熊猴蛇铜戈,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右前为三熊铜戈,西汉。</p> <p class="ql-block">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左为绿松石珠串,西汉,晋宁县石寨山采集。</p><p class="ql-block"> 右为红玛瑙珠串,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前为玉管珠串,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扣串,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祭祀场面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古墓群。</p> <p class="ql-block">  四人缚牛铜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立牛铜杖头,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房子模型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持伞女铜俑,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持伞男铜俑,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杀人祭鼓铜贮贝器,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动物搏斗铜贮贝器,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孔雀,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立鹿,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支俑铜灯,西汉,个旧市黑蚂井出土。</p><p class="ql-block"> 器高42厘米,出土于个旧市黑蚂井,为一裸体男俑跪坐,双手平伸,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该俑灯分四部分范铸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在范铸的基础上,男俑的眉毛、短瑟须,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男俑表情恭谨严肃,大眼阔鼻,神态古拙,饶有"胡风",头部缠绕一圈丝带,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汉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得较好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孔雀盖提梁铜壶,东汉,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  镂空蛇纹铜剑鞘,西汉,曲靖市八塔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 右为铜手镯,战国,剑川县沙溪出土。</p><p class="ql-block"> 左为铜钺,战国,剑川县沙溪出土。</p> <p class="ql-block">  展厅。</p> <p class="ql-block">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极大,地貌类型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山区半山区占据了主要面积,坝子(平原)面积仅占6%,众多的湖泊像一颗颗宝石散布其中。湖畔平地、山间坝子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孕育着多样不同的文化。考古发掘证明,3000多年前,云南开始冶铸铜器,徐徐拉开了青铜时代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战国末至东汉初是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以"滇国"青铜文化为代表,包括滇西、滇南、滇东等地,青铜器在社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云南人在充分汲取多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用卓越的创造力,铸造出大量珍贵的艺术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他们采用独特的失蜡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精彩华章。</p> <p class="ql-block">  恐龙标本。</p> <p class="ql-block"> 恐龙化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