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三日,来到五四大街北大红楼,之前无数次路过,今天要好好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5周年纪念日,在五四前夕参观北大红楼更加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建筑面积约11000m2,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北大红楼。</p><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图书馆主任室</b></p><p class="ql-block"> 1917年12月,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1918年北大红楼建成后,至1922年12月,李大钊在此工作。</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办公室常常聚集着校内外进步青年。李大钊向他们介绍、推荐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共同讨论、研究各种新思潮,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进步青年如邓中夏、高君宇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中国革命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后,这里曾多次举办座谈会,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辩论,筹划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李大钊在这里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研究酝酿成立共产党。10月,李大钊在此发起成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小组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b>登录室</b></p><p class="ql-block"> 张申府曾在这里工作过,毛泽东在北大时,曾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主要负责新到书刊的登录。</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办工桌。</p> <p class="ql-block"> <b>蔡元培</b>(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p> <p class="ql-block"><b>蔡元培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次毕业摄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七年六月</b></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同时延揽“新”“旧”两派人物主持文科。图为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届毕业生与教师合影(前排左起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p> <p class="ql-block"><b>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七年六月</b></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与教师合影(前排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中排左四:冯友兰)。</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协助蔡元培整顿学校。这是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批准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函件。</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严格学习和考试制度,整顿课堂纪律,同时调整课程设置。这是陈独秀邀请讨论大学课程致文科教授钱玄同函。</p> <p class="ql-block"><b>文科学长室</b></p><p class="ql-block"> 1918年月,北大红楼建成。10月,陈独秀即搬至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秉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宗旨,对北大文科进行改革。同时,陈独秀将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至北京,实现了"一校一刊"的结合。借助北大这一文化思想阵地,《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成为引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高地,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p> <p class="ql-block"> 1918年10月,陈独秀即搬至这里办公。同年底,他在办公室里召集李大钊、张申府、高一涵等,议定创办《每周评论》。</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文、理、法三科著名学者(1917-1921年)</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就任文科学长后的薪金底册。</p> <p class="ql-block">1917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一览》。</p> <p class="ql-block"> 《新青年》杂志。</p> <p class="ql-block"> 《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6年正式停刊,编辑部先后迁往北京、广州,后又迁回上海。1915年9月创刊至1922年7月,是月刊阶段,共发行九卷54期;1923年6月至1924年12月,是季刊阶段位共发行4期;1925年4月至1926年7月,是不定期刊阶段,共发行5期。</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杂志八大编辑。</p> <p class="ql-block">八大编辑简介。</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p> <p class="ql-block"> 为把文学革命引向深入,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写信攻击《新青年》,再由刘半农对其进行批驳。这出自导自演的"双簧戏",把文学革命的论争引向了高潮。图为刘半农(右)与钱玄同。</p> <p class="ql-block">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p> <p class="ql-block">北大红楼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红楼内走廊。</p> <p class="ql-block">红楼内楼梯。</p> <p class="ql-block"><b>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遭到军警的镇压。广大学生不畏强暴,接连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以北京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犹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五四游行筹备室</b></p><p class="ql-block"> 五四前夕,北大学生在此准备游行时需要的旗帜、标语等,罗家伦在此起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b>参与五四运动北京大专院校一览表</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内务部警官学校、交通部铁路管理学校、税务局北京税务学校、中国大学、汇文大学(燕京大学前身)、民国大学、朝阳大学。</p> <p class="ql-block"><b>火烧赵家楼</b></p><p class="ql-block"> 学生游行队伍因在使馆区受到警察阻拦,愤而转向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痛打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并火烧了曹宅。当日,北京大学许德珩等32名学生被军警逮捕。图为冲向赵家楼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美国摄影家约翰·詹布鲁恩拍摄的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游行。</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学生在讲演。</p> <p class="ql-block">军警在街头逮捕演讲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被军警押送的北京大学学生。</p> <p class="ql-block">北洋军阀政府关押爱国学生的北京大学法科入口。</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界游街大会被拘留之北京高师爱国学生七日返校时摄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师生热烈欢迎被捕同学出狱。</p> <p class="ql-block">北京山东学会欢迎被捕同学出狱。</p> <p class="ql-block">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慰劳被捕的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b>第二阅览室</b></p><p class="ql-block"> 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毛泽东在这里担任图书馆书记,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文报纸。</p> <p class="ql-block">阅览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十五种中外文报纸明细。</p> <p class="ql-block"><b>大教室</b></p><p class="ql-block"> 1920年,李大钊在这间教室为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同年8月,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在此讲授《中国小说史略》。</p> <p class="ql-block">大教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红楼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红楼院内。</p> <p class="ql-block"> 北大二院旧址与一院(红楼)不在一处,专门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b>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b></p><p class="ql-block"> 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59号一带原京师大学堂院内。该楼建于1904年,砖木结构,高两层。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改称北京大学第二院数学系楼,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此讲学。1919年3月,青年毛泽东在该楼第16教室聆听李大钊授课。1920年5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此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革命活动,这里也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早期组织的重要活动地。</p> <p class="ql-block">北大数学系教师在原北大数学系楼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楼举办展览《伟大开篇》。</p> <p class="ql-block">楼下连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