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天气多变,暴雨频繁,路况复杂,我决意不外出远行游玩和回家探亲,打算去附近的深圳走走看看。虽近在咫尺,参加工作几十年来除了过境几次深圳外,还未真正意义上深度游览过深圳。同时我也说服老婆不要在雨季和黄金周客流密集期去深圳周边的海岛、海滩游玩,由我来做个简单的深圳旅行攻略。</p><p class="ql-block"> 深圳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是八九十年代我们孩童和青少年时期听深圳回来的人讲得最多的地方,或许有些讲述人自己至今都未去过,但他们眉飞色舞的描述让我对此地充满向往。毕竟,在国贸大厦刚刚建成的八十年代,我们老家生于山村长于山村的放牛娃,连幼儿园的旋转木马都没见过,村里也还没有幼儿园。只有村中在坪头老油坊附近的小朋友们在每年秋冬的“打(茶)油季”才有机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到油坊里面水车带动旋转的“碾子”(碾碎茶籽的圆形大碾盘,直径约2m)上去坐坐、去旋转(虽然速度不会很快,稍有不慎也有旋晕跌落碾子下面被卡夹的危险,生产期间是不允许人爬上“碾子”的)。我们家虽与老油坊有一山之隔的距离,但由于与老油坊里打油的老师傅锡廉叔公有些亲戚关系,我在跟着父母亲去油坊打油时有幸被老叔公抱上“碾子”旋转过几圈,抱下来后晕得有少许天旋地转的感觉。所以小时候我心里一直对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餐厅是怎么旋转的呢?上面吃饭会不会被旋晕?饭菜会不会飞出去?……这些《十万个为什么》都没有收集到的好奇问题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都弄明白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期间亲临旋转餐厅发表了影响中国的南方谈话,此次南巡公开报道后,央视和省电视台均作了深度宣传报道。其时我还在平远中学读高二,周末在校门口左侧一对讲梅县口音的夫妇家[他们在家开小卖部,也会煮菜卖给学生,与对门的“阿葛(朗台)”家一样会提供电视给周末留校的学生观看]的彩色电视中看到了邓公南巡的电视专题报道。电视上有邓公在国贸大厦的画面,有往珠海船上的画面,也有他老人家用微颤的手打着手势讲话的同期声,语气和目光非常坚定。这次南方谈话内容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大事后来也理所当然成了我们高考前必须全面熟练掌握的时事政治和1993年高考时必考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同年秋天的一个晚自修课上,我不知何故突发伤感,莫名其妙地担心自己一年后如果高考落榜咋办,其实我当时是县重点中学的文科尖子生,有此种担心是彻头彻尾的杞人忧天。伤感中,我给自己思索好了“明年高考落榜后”的两条出路:一是丢下书包扛起行囊去深圳打工,因为我不少小学、初中同学毕业后去了深圳,每年春节回来时比我们“留守”家乡的人都时髦光鲜亮丽很多,还听到有些人还当上了经理助理、线长等职务。我想如果落榜后也去深圳,先找个仓管或文员的工种干干,再奋斗奋斗,争取若干年后当上助理或线长,也去国贸大厦看看。第二条出路就是留守农村,在我老家旱地、山地相对较集中的“过水塘尾”(生产队的小地名)与乡亲们置换山林土地搞农业开发,把生产队里的深塘也承包下来养鱼,建设那个年代梅州山区推行的“山上种果、林下六畜、鱼塘养鱼、水田种稻”的立体农业庄园,并从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画出了详细的“规划图”。此两条“高考落榜后路”我在《深塘的记忆•我的高考那些事》一文中有详述,此处不展开。1993年高考后,我被汕头大学录取,1992年秋萌发的深圳“线长、助理梦”和老家的“立体农业庄园主梦”没有实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汕头大学图书馆的期刊厅里面的《深圳画报》是我经常翻阅的刊物,摄影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和时段拍摄的国贸大厦也经常出现在《画报》里。我们大学年代,同学、朋友间十分流行互通书信和互寄照片、明信片、生日或节日贺卡等,不少同学收到过我寄出去的汕大校园风光明信片、汕头八景明信片,深圳国贸大厦的明信片也曾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佛山祖庙一带的街景和一座镶贴有很多金色的琉璃瓦的现代建筑也通过一位在佛山务工的初中女同学的照片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一次勤工俭学的机会,我送已完成的市场调查问卷给宝洁公司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搭乘电梯上她们入住的当年汕头最顶级的汕头国际大酒店(印象中是高33层,四星级,上面也有旋转餐厅),后来我也像深圳回来的人一样,自豪感满满地在与同学亲友们的书信中夸夸其谈了这次“汕头国际大酒店之旅”,现在想想当年的做法其实挺“装B扮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综上所述,我一直有个强烈的念想:一定要去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擦一餐”(“啜一顿”的意思,客家话读“啜”为“擦cha”)。于是我做出行攻略时将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列为本次深圳行的首站。5月2日上午,我们一家三口从高明出发,一路向东,赴深三天两晚游。</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根据网络图片和角山嶂、在坪头(生产队名称)实景图组合成的“在坪头油坊”记忆图(相似度很高)。</p><p class="ql-block"> 深圳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建成营业时,我们八尺角坑村座落在角山嶂山麓在坪头生产队的水力老油坊(照片中箭头指向处)还在运营,是全镇唯一一间还能运营的水力老油坊,每年秋冬季开门为粤赣边陲的乡亲们打(榨)高山茶油。邻近一些调皮的小朋友们会端着饭碗爬上碾压茶籽的圆形碾盘上去边吃边玩耍,这是在坪头生产队里顽童们童年的“旋转餐厅”。老油坊在八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坍塌。为怀念已经消失的美丽乡愁记忆,数年前我还涂鸦了一篇《深塘的记忆•打油》的回忆文字,回顾了我们孩童年代在坪头老油坊里“一渠清泉转乾坤,两勺茶油炒青菜”和当年的孩童们(现在都已年过半百或步入花甲了)在“碾子”上旋转玩乐的打油(高山茶油)趣事。</p> <p class="ql-block">90年代的汕头八景均做成了明信片,下图(部分)分别是:学府涵青(汕头大学校园风光)、旋宫邀月(汕头国际大酒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莲塘塔,另一个在南澳岛)。汕头大学校园风光明信片当时售价2元/套,里面有十多张校园标志性建筑、景观,成了我寄、送给同学、亲友和老师的礼物,现在回忆起来,也还觉得十分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因天气等原因未全面执行的深圳3日游攻略</p> <p class="ql-block"> 我凭记忆恢复的当年画在作业本纸上的“立体农业庄园主”梦想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 大学生时代深圳印象的主要来源:汕头大学老图书馆二楼期刊厅书架上的《深圳画报》和过道报架上的《深圳特区报》。</p> <p class="ql-block"> 此行两晚分别入住桔子水晶国贸店和南山科技园店。为饱览深圳夜景,4月24日已电话预约好5月2日旋转餐厅晚饭靠窗位置。</p> <p class="ql-block"> 我原定在此用晚餐赏夜景的,后来了解到白天茶市能看到更清晰的深圳风景。于是抵达深圳安排好住宿后便徒步到大厦搭电梯到42楼再转专用电梯到达49楼餐厅,通知工作人员取消我一周前打电话预订的窗边位晚餐,改为饮下午茶,点了几个茶点,叫了一盘炒米粉,一家三口在此开始了我梦寐已久的“国贸大厦旋转餐厅之旅”。</p> <p class="ql-block"> 等候茶点期间,我踱步绕行餐厅一周细心参观了里面的陈设。整个旋转餐厅分为开放大厅、国宾厅(3间)和邓公厅几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 墙上开放柜展示的图片和实物,是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中国百姓家庭物质生活变化的标志性符号,目及之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餐厅墙上老革命、老红军李坚真(梅州丰顺人,亲历红军长征的女红军之一)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 读着李坚真老革命的诗,我想起了家乡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韩元勋进士所在村)的另一位老革命、女红军傅才秀同志。据党史资料记载,1930年,她与邓六金一起喝鸡血酒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与李坚真、邓六金被张鼎丞誉为“闽西三朵金花”。傅才秀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妇女工作领导,曾任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等重要职务。红军长征后,她留守参加游击战数年,最后与组织失散被江西寻乌县南桥乡亲收留。1936年与八尺镇凤头村民韩传生结婚。解放后历尽磨难找回组织,经李坚真、罗明、邓六金等帮助在南方大学学习结业后回平远参加土改、卫生工作,因身体状况差,1954年病逝。拜读傅才秀老前辈的事迹,同样令人钦佩。遗憾的是,一代红军巾帼英雄过早地离开了人世。</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可更换筷头的筷子,我还真没有用过,服务员赶紧过来教我使用。老婆笑我“还山哦”(客家话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服务员中有不少是讲客家话的,估计是国贸大厦附近的土著村民。深圳,原本就是一个客家小镇。</p> <p class="ql-block"> 旋转餐厅的点心大都是大家熟悉的广式茶点,我相信来此处喝茶用餐的客人大多数是带着情怀来的,对吃什么不会特别在意。看着窗外随餐厅转动而变化的风景,一幅幅深圳历史画面不断涌现在我眼前,蛇口“开山第一炮”的轰响好像也还在耳边环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炮声,我第一次听到是90年代在平远影剧院,当时学校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影前加映了一段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展情况的纪录片,电影从业者应该最清楚这段加映在很多剧院放过。“开山第一炮”的镜头在县影剧院的宽银幕上显得特别壮观,爆炸声在剧院的音箱里响得格外高分贝。所以我坐在旋转餐厅喝下午茶和回来后涂鸦此文时均想起了蛇口那次地动山摇的爆破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1984年南巡(深圳)的部分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邓小平在环视在建中的国贸大厦</p> <p class="ql-block">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第一高楼的建设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在中山登罗三妹山时,说了五个字:“不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1984年,邓小平在顺德停留半小时。欧广源书记(时任顺德县委书记)汇报顺德经济结构特征时说了四个字:“摇头摇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92年邓小平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现在的邓公厅)谈话。</p> <p class="ql-block">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先生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p> <p class="ql-block">亲历者陈开枝同志回忆的南巡细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完上面记录文字的末段,我回想起了一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春,邓公逝世,追悼会当天,汕头大学全体师生和员工胸佩白花在大礼堂、讲堂、教室、饭堂等场所收看追悼会现场直播。追悼会开始前,上段原声画面在电视里循环播放,这一场景我记忆清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的缅怀文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在国贸大厦见到真人”,引自吴松营(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参加接待工作,具体负责邓小平到深圳视察期间的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工作)《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方谈话“记录工作险些出漏子”(引文出处同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圳人民把邓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发表南方谈话的那个厅命名“邓公厅”,以此方式永远记忆1992年春天的故事。征得工作人员同意后,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进去小心翼翼拍下里面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国贸大厦旋转餐厅之旅结束,下楼后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赴深圳的“老墟”——东门老街</p> <p class="ql-block"> 烟火气浓郁,各地美食遍布街市,游客蜂拥如鲫,与长沙的网红打卡点五一广场类似,逛得人有些头晕。</p> <p class="ql-block"> 东门老街路旁的解放榕和红色字体告诉我们,东门老街就是早期的深圳墟,也是1949年10月解放军入城接管深圳的地方,当月19日,深圳镇人民政府成立。东门老街留住了红色印记、城市记忆、美丽乡愁、历史文脉和人间烟火。这里也是八九十年代很多来深打拼的务工人员梦想起航的地方,拟此次深圳行攻略之前我就深圳限行外地车辆一事电话咨询了我的初中同学韩总。他现在宝安开办大型厨房不锈钢厨具工厂,自诩在深圳“打铁”,直至今天我仍惯用学生时代的花名“狗古头”称呼他,现已担任家乡县政协委员的他应答得也很自然。谈及东门老街,他说90年初中毕业后来到深圳打工,事业刚起步时常在深圳墟摆摊展示售卖不锈钢成品。我建议他要常回“老墟”和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看看,记住创业历史,缅怀创立、建设深圳特区的老首长、老领导、老功臣,并打趣他“如果没有他们,你现在可能还在老家乡下打光棍”。可不是么?我们孩童时期村中常见的“打洋锡”工匠老曾古(五华的老师傅),尽管他手工打制的锡酒壶、茶壶等容器、盛具可与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展示柜摆放的展品相媲美,但因年岁已高和文化水平等条件所限,老曾古没有去深圳,只能租住在远生叔公家,白天挑着风箱火炉(熔锡专用)和模具、焊头等各种“吃饭家伙”(工具)“游人家(走村串户)”揽活,圩日到八尺圩等邻近圩场摆摊,晚上在远生叔公老宅的柚子树下挂着顶泡或点着“大顿灯”(大煤油灯)“叮叮当当”到深夜,老曾古“游人家”干活时在我们老屋门坪上用风箱火炉“轻铁煲”煮饭,用猪油渣蒸榄角送饭时,馋得我们围观的小顽童口水直流。老曾古一直在辛勤奋斗,但山村只能让他奋斗到一些仅堪保证温饱的辛苦钱。若干年后,年纪大了的老曾古离开了远生叔公家回五华老家了,老柚子树下再也听不到老曾古“打洋锡”的“叮叮当当”声了,农家门坪或老屋厅堂里也闻不到他在炉子上煮“猪油渣榄角煲仔饭”的香味了,再也看不到他揪一把农家茶叶在炉子上煮茶慢呷的情景了[老曾古爱喝浓茶,挑着干活的担子见到农家茶树时会摘些生茶叶,边干活边在炉子上用“水角子”(口盅)熬煮着喝]。还有每年农忙前会来村中的五华打铁匠(打制、修复锄头、犁耙、禾镰等常用农具),虽然他们打铁技术炉火纯青,也只能像候鸟一样,每年在我们队里的老祠堂里安营扎寨一阵子,在汗流浃背、火花四溅的锤打中挣些贴补生活的油盐钱,有时还“以工换米菜”从农户那里换来青菜大米解决一日三餐。乡村没有条件让他们像“狗古头”那般“打铁”打得那么成功。老曾古、五华打铁匠与“狗古头”等两代“打铁匠”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与机遇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祝福以“狗古头”为代表的我们八尺镇的一帮小学、初中同学行正致远、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我一样出身贫苦草根农门的他们,大多数人孩童时连我们村中油坊里的旋转的“碾子”都未见过,更不敢想深圳的“旋转餐厅”了。八九十年代小学或初中毕业后的他们拎着蛇皮袋来到深圳,汇入茫茫的打工人潮中,艰苦创业,积极打拼,从少年民工奋斗成今天家业有成的小老板。深圳,给予了他们机遇;奋斗,成就了他们今日。</p> <p class="ql-block"> 在深圳奋斗了几十年的他们,应该没有忘记深圳经济特区边防证,这是一张从贫穷走向富裕的通行证,陪伴了他们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他们,应该没有忘记汇款单,尽管金额大小有差异,却无差异地承载着打拼的艰辛血汗和父母儿女亲人间的浓浓温情(孝敬父母的生活补贴、供养子女的学费、生活费、奶粉麦乳精款、扶持兄弟姐妹和亲人求学、创业的资金……),还有的承载起了家中的四梁八柱、上下堂屋、合面杠、四间一厅、一栋两伸手、一倒水(以上均为不同类型客家民居的通俗叫法),当然也有小洋楼和别墅。</p> <p class="ql-block"> 他们,应该没有忘记县劳动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一张张招工启事,传递着赴深就业的信息,一车车的平远少年,从这里出发,开赴深圳追梦逐梦。当年劳动服务公司保姆式的劳务服务(90年代还派出退休老公安老干部驻厂当平远籍员工的思想生活辅导员,我大外甥的老叔公就是一名“赴深退休老公安辅导员”),让像张桂珍一样初次离家外出务工的他们远行得放心、安心,让张莲凤一样的家长对远行的儿女们不会有今天的“缅北”之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们,应该还记得过年时带回来的深圳风光年画、日历和明信片,让留守家乡的亲人看见了他们生活创业的美丽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他们,应该没有忘记某年春节没回家的那位工友,年初八指望能吃上他父母亲捎回乡过年的同村同厂工友带到蛇口的黄粄、炸粄、油果子,还有一只盐焗鸡和两包肉丸,殊不知工友的行李包连同捎带的年味在灯塔爬坡路段的夜幕中给车匪路霸拉开车窗扒走了,得知此消息的工友“哟哟之来个口水”(想吃到流口水)瞬间变成了“叭叭之跌个目水”(泪水)。出深圳(平远人惯称去深圳为“出深圳”)打拼奋斗的历程中,他们,有很多成功的喜悦和甜蜜,也有很多类似上述的辛酸与苦楚。</p><p class="ql-block"> 未通高速公路的年代在灯塔路段班车饭店屙尿1元/次的经历成了往来过客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他们,应该还记得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赴深圳“新圩”万象城</p> <p class="ql-block"> 离开深圳“老墟”,我们徒步到深圳“新圩”万象城,与地王大厦擦肩而过,在万象城里,我们只有逛逛、看看的资格。</p> <p class="ql-block"> 地王大厦,也因高度火过一阵子,但里面的故事肯定没有国贸大厦多。中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其高度,无法以楼层和米数超越。</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布吉河</p> <p class="ql-block"> 万象城里奢侈品商铺的外文标识,让我觉得到了国外。</p> <p class="ql-block"> 楼下的街巷景观,的确很时尚、浪漫、精致。</p> <p class="ql-block"> 总算看到一些全部是中文标识的熟悉商品了,一问价格每瓶起价都是二千多,奢侈品,也只能看看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冰室、面包、咖啡店和顺德双皮奶这些我们消费得起的地方,人多到我们没有耐心排队等待。</p> <p class="ql-block"> 万象城一角,深圳的年轻人抱着环球蜗牛世界面包在探讨人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华大厦跟着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学摄影</p> <p class="ql-block"> 在万象城逛逛、看看累了,返回酒店休息一会。女儿从手机上刷到一个打卡点:文华大厦C座楼顶,那里可以拍夜景高楼,问我们去不去,三人一拍即走,打车过去。文华大厦楼顶不给上,27、28楼过道窗户可拍到下面的夜景。我们到达时已有一位从武汉大学来深圳玩的研究生和他在深工作的哥哥扛着数码单反相机在等候夜幕下的深圳景致了。数人在窗口轮流摆机位取景拍了一通,我还向研究生谈了一下去年春天武汉赏樱之旅的体会。我们走时,研究生哥俩还在继续,获悉他们还未去过国贸大厦,我建议他们一定要去国贸大厦旋转餐厅转一圈,品品点心,眺瞰罗湖风光。我想,更为重要的是,21世纪初才出生的年轻人,应该深度品读一下1992年春天的故事,阅读深圳的昨天、今天,思考深圳的明天、后天和中国的未来……他们也邀我明年盛花期再去武大上老斋舍楼顶再看一次樱花。</p> <p class="ql-block"> 文华大厦C座写字楼27、28层过道窗口,可将深圳几幢高层建筑一镜通摄、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晚上九点多,旋转餐厅的茶点已消化得差不多了,在酒店叫了外卖(子姜炒牛肉、咸鱼肉丝茄子煲、西生菜+3碗米饭),就着来时带来的板栗、弓(芭)蕉、柑子等水果、食品用了一个经济晚餐。</p> <p class="ql-block"> 5月3日,没有睡懒觉习惯的我起早床后骑着共享单车回到国贸大厦,打算找个角度拍一张类似明信片上的那张照片,变换了几个地点,周围树林般的高楼挡住了视线,再也无法拍到明信片上有那么广阔视野的国贸大厦了。</p> <p class="ql-block">清晨国贸大厦附近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佛山雕塑家的作品,摆放位置与明信片上的位置有所变化,或许是为了市政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吧。</p> <p class="ql-block"> 骑行返回时买了一份潮式肠粉,简单的早餐后开赴下一站:仙湖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湖植物园:伟人亲手植下的高山榕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种植的高山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圳人才公园:灯火里的深圳,灯影婆娑,五彩斑斓,青春婀娜,涛声如诗,奋进潮涌,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南中国海面微凉的海风哦,吹不散深圳湾轮椅上的融融暖意。</p> <p class="ql-block">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p> <p class="ql-block">领航者群雕</p> <p class="ql-block"> 袁庚——建设深圳的大功臣,在人才公园默默地沉思着。国务院授予袁庚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获“最美奋斗者”称号。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称号。</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失一小余,无妨大局,蛇口得之,如虎添翼……”为调到清华人才,袁庚给清华大学校长的亲笔信。读罢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 蛇口第一间中学(育才中学)元老级教师(平远籍教师吴楚章)心目中的袁庚、蛇口和深圳印象(节选自《特区40年与5个人的“深圳故事”)。</p> <p class="ql-block"> 83年作为教育系统人才从上海南下深圳的吴楚章老师,已退休20多年了,他还是民革深圳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当年从上海南下深圳的步伐是坚定的。正是有无数像他一样怀揣梦想和才学的拓荒牛,深圳才能从当年仅有几座六七层高的最高层建筑发展为今天的一线城市。“我们当年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集体坐着大客车先行到深圳考察,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深圳伸出的橄榄枝,结果看到深圳当年的条件(与吴老师描述的类似),同学们都不愿意应聘到深圳就业,当年只要同学们愿意,求贤若渴的深圳会全部接收我们这些去实地考察的学经济的毕业生”。2023年春,我们在湖南一间知名大学的学习班上,授课老师、八十年代初就大学毕业的该校原税务系主任、教授如是说,教授也感叹“当时的天之骄子谁又能想到深圳的今天啊!”吴老师非常认同马克思说过的“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深圳教育界的拓荒牛吴老师的人生应证了这句话,更多拓荒牛的人生和深圳本身的命运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灯光秀现场,惊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还听到身旁年轻的母亲(或许是“金色的海归”)与学前儿子全程的英语会话。母子二人边走边欣赏灯光秀边飙英语,语速很快,但我还算听懂了“深圳和beautiful”若干个熟悉的单词。</p> <p class="ql-block"> 此刻,五一赴港游的老乡的小孩在朋友圈发出维多利亚港的灯光秀。曾几何时,那头,灯火通明,整夜未眠;这头,一片昏暗,准备逃港。今晚,深港两地的灯火,已将南中国的海浪点燃成不灭的熊熊烈焰,映红了天际,染红了海面。</p> <p class="ql-block"> 看完灯光秀,叫了午饭、晚饭、夜宵[中午在仙湖未用餐,回酒店前在停车场士多店买了些饼干、花生、盐焗鸡蛋和自带的“弓(芭)蕉”、板栗、龙眼干充饥后晚饭也没胃口吃了]“三位一体”的外卖为深圳第二天的行程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睡前,我打开高德地图搜索了邻近的著名景点,为应对天气变化调整行程作准备。发现深圳老牌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就在附近。若干年前,在世界之窗附近借宿过一夜,在窗口俯瞰了一下“艾菲尔铁塔”等外域景观,此行便没将其纳入打卡目的地。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深刻的印象不是来自景区实地,而是1990年9月2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那天晚上,刚进入平远中学读书的我们八中几位同学在结束军训不久后的周六聚在一起,当时不知石峰村的几位在县城念高中的学生(张玖华,梅青中学,张德锋,平中)谁提议去平中附近的二河沙法院宿舍裕礼叔家(裕礼叔与张玖华、张德锋他们都是八尺石峰村的)看亚运会的开幕式。于是我也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来到了1997年9月年坐着右方向盘的“Bluebird”小轿车来八尺法庭接我上班的平远法院原政工科张科长裕礼叔家。当晚除了刘欢、韦唯的《亚州雄风》外,有几件事我记忆犹新:一是裕礼叔泡茶取出家中的花生热情招呼几位“楞头青”,说着地道的八尺话讲“大家十分有心哦,酿得你等人来嬲”;二是亚运会开幕式前电视台(记不得是省台还是中央台了,当时县城可以收看到好几个频道的节目了)正播放着深圳锦绣中华的宣传片,对景区内的微缩景点逐个逐个介绍,从没有离开过平远的我看得眼睛瞪得大大的,太精彩了;其三,当晚裕礼叔全程抽着深圳“好日子”香烟的“内部版”白皮包装香烟陪着大伙看亚运会开幕式,我记忆中他好像说他女儿女婿还是有亲戚在“好日子”烟厂(深圳卷烟厂,同时期生产的“特美思”也是很多深圳客烟民的“手中枪”)上班,“内部版”白皮包装香烟是当年厂里“以烟代币”发给员工的福利,这种“内部版”香烟当年包括“梅州”过滤嘴香烟等好多牌子的香烟都生产过。锦绣中华、“好日子”内部版白皮包装香烟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那晚给我留下的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未到过深圳之前,这些与旋转餐厅、明信片、《香蜜湖旅游度假村》等类似的年画共同构成了我脑海里的深圳印象。查看着天气预报,心想如果次日不是很大雨那就近去锦绣中华看看也行。</p> <p class="ql-block">内部版“好日子”过滤嘴香烟,参照“华子”(中华香烟)的叫法,可命名为“白皮子”。</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末关于锦绣中华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5月4日,不停歇的大雨让莲花山公园由此行攻略中的最后一站变成了下一次来深的打卡之地,锦绣中华也去不成了。早餐时间,领略了一下南山科技园里面写字楼下的“圩场”:原味街(呈“十”字分布为东、西、南、北街)。在一间茶室里我听一位工作人员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原味街的功能,就是为科技产业园提供配套服务,中西餐饮、行政会务、休闲娱乐等一应俱全,科技园的企业和工作人员不用风吹雨淋日晒就可以近距离共享这里的服务资源。这种地方更适合经济战线和从事招商工作的“尖刀排”、“突击队”来参观学习,找寻“深圳镇人民政府为什么能发展成为位列一线城市的深圳经济特区”的答案。我们只在街市美食街体验了一碗书房里的捞面(早餐)和一只椰子鸡(午餐),从鸡的质地看,我觉得将粤东、西、北地区的“菜篮子、茶罐子、酒瓶子、米袋子、油ang子……”里面的优质食材快速运送到大湾区餐桌上来已显得十分迫切了。“双向奔赴(富)、产业互补、融湾入海,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初心,是使命,也已渐成常态。期待深圳模式的壮美画卷,铺遍南粤、中华大地,人人都可上旋转餐厅饮茶、炒粉,吃点心。午餐毕,办完退房手续后打着双闪灯(因梅大高速突发灾害,单位已打电话联系外出员工提醒注意出行及返程安全了)在瓢泼大雨和拥挤的车流中慢慢“漂移”了近3个小时才回到佛山高明。</p> <p class="ql-block"> 说明:本文引用图文、视频均来源于互联网,其作者及刊物名称在引用图文中有标注,故未再一一列明。特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