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古色古香的于至楼,共同迎来临海市大洋小学《四五班》的少先队,在此,我受主人章海威先生的委托向莅临于至楼的各位小客人们,表示热烈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于至楼</p> <p class="ql-block"> 于至楼名字的由来: “于至”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止于至善,追求极致和完美,是办学者追求的初衷。”于至楼""人定楼""纪严堂"的牌匾乃王念劬先生1938年亲自提词。(王念劬先生1903年中科举最后一届举人, 1929年担任西湖博物馆馆长。)事隔多年,曾经的振民小学淹没在历史的颓垣中,修复者章海威先生,把整座庭院命名为“于至楼”,表达了章先生对先贤的尊重,对文化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红色之地:人才辈出的于至楼,不仅是一方书香之地,还是一块红色之地,解放前夕,1949年,中共地下党在这里成立临东办事处,一方面震慑这一带的土顽势力,监视临海城关国民党部队的动向,一方面也为筹备粮食,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建立新政权,开展接管工作。后解放大军的南下部队和地方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并在此建立中共临海县委,为临海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于至楼庭院艺术博物馆,了解于至楼的由来和文化气息,感受楼主章先生创办于至楼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于至楼还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台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p> <p class="ql-block"> 忠孝厅(又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积裕堂”),</span>清朝木结构,章先生花了很多心思在东阳那边整幢搬迁过来,原图安装上去的。“积裕堂”看似旧时普普通通的私塾,实则体现了笔架山重教的核心文化内涵,这不花一钉一卯的雕花房梁,让我们对古人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参观石雕文化,厅中24孝全部齐全,每一块石雕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听从老师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积裕堂为二进院落,第一进为忠孝厅,第二进是茶楼,有两层,楼上是雅间,楼下是茶堂。</p> <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让孝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纪严堂,民国时候保存下来的砖混建筑,“纪严堂”原为振民小学的礼堂。这座中西合璧的礼堂以“纪严”来命名,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古代,“严”指的是父亲,“慈”指的是母亲。“纪严堂”既是对父亲的一种纪念,也表达了学校学习,孝道为先的办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人定楼,民国专混建筑, “人定楼”是保存下来的振民小学教学楼之一。“人定”取义“人定胜天”,最早出自《东周列国志》,西周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人定胜天”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一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二为,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名字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了办学者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学子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初衷,当今的人定楼依然书香芬芳。</p> <p class="ql-block"> 书香芬芳的人定楼!</p> <p class="ql-block"> 棋如楼:人生如棋,棋如人生!纵横十九道,黑与白,体现守衡的曼妙世界,就如太极的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相包容,互相制约,互相消长,互相发展,包罗万象,无与伦比。 “棋如楼”也是出自王念劬先生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 “怡如楼”,取自《论语》。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形容兄弟之间相互敬重,切磋勉励的样子。寄希望兄弟能愉快相处,和蔼相亲。</p> <p class="ql-block"> 怡如楼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四合院更承载着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楼主章海威先生说于至楼也是他的母校,有他小学六年美好的回忆,章先生喜欢这些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老物件,但他却不会为了收藏而收藏,他说,老物件与其放在储藏室,不如让它们回归本处,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他说,尽自己的力量将那些老物件保存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章先生建造于至楼也是因为不忘初心,发扬并传承中国文化,推动文化产业正向成长。</p> <p class="ql-block"> “拨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通红”。说起拨浪鼓啊,您一定不陌生。轻轻地摇起,它就可以击奏出通透的响声。那么,如果我告诉您,拨浪鼓早期并不只是玩具,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甚至更加久远,您会感到惊讶吗?我国各地现有与鼓相关的传统艺术品种有百余种之多,而拨浪鼓的祖先就是历史上被称作陶古的乐器。而早在它出现前的几千年,中国的鼓就已经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参观鼓展览馆,了解鼓文化的相关知识。</p> <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的鼓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山海经》中曾经提到,东海有座流波山。山上有种兽,长得很像牛。它的声音如雷鸣般,每次出入水中,都会风雨大作。黄帝用它的皮做了鼓面,鼓声能够传到500里以外。从此,黄帝以此来震慑天下。《吕氏春秋.鼓乐》篇中则提到了尧帝和鼓的关系。尧帝即位之后,命令质创作了音乐。那么质呢,就用麋鹿的皮革盖在了缶上面而急奏,从而产生音乐。在《诗经》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关于鼓的描述,其中就提到了一种叫做鼍鼓的乐器,说它可以发出“砰砰”的声音,还可以呢,奏乐引领歌舞。</p> <p class="ql-block"> 跟随老师一起制作鼓面,感受鼓韵千年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缘何击鼓:我们的先民到底都为何而击鼓呢?首先,鼓声可以通过浑厚的声响来模拟来自天界的雷声。这是其他任何乐器不能代替的。深远的低频声波也适合用来传播人们虔诚的祈祷。所以呢,先人们相信,鼓声是可以通天,是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的交的。因此,鼓在祭祀或者求雨的习俗中被视作是神器。</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发声器物,中国鼓声音之大,能量之饱满,也是其他乐器和响器所不及的。雄壮有力的鼓声既能够震慑敌军,也能让受到声援的将士们热血沸腾。我们常说的一鼓作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直到现在,我国各地的剧曲艺术的舞场音乐也都离不开锣鼓。民俗舞龙、醒狮,端午节的赛龙舟也必须要有鼓声来助阵和指挥。这其实都是战鼓沙场的传统技艺在发挥着它潜移默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击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 请听老师慢慢讲解鼓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 汉代的《风俗通义》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分之音,万物,皆鼓甲而出,故谓之鼓”。作为一种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重与回应而产生的乐器鼓,象征着万物生长,春雷滚滚,在中华万年的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这种鼓动自然和人间的声音与能量将在华夏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笔下鼓🥁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话说灵江”项目化学习之邵家渡组,以“取之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为理念,促进孩子们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锻炼了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最后,希望孩子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学有所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