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2024.4.17~23.贵州黔东南肇兴桐寨、加榜梯田、荔波小七孔景区(自驾)🚗

见闻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占地18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4月18日肇兴桐寨举办谷雨节。</p> <p class="ql-block">从江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的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苗寨的居民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岜沙人自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主要分布在党扭至加榜全长25公里的公路两侧的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加榜及加车河对岸的摆别、摆党等村。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一组、加页三组、加页大寨、加车大寨、加车七组等景点。这些梯田中间均散落着苗乡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犹如点缀在银河里的行星。加之梯田紧靠加车河,而且常年雨水充沛,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一层层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慢慢的、慢慢的,这些美丽的梯连同梯田边上的苗乡吊脚楼全都被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那些依稀可见的吊脚楼,若隐若现,飘渺悠然,让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种身在幻境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小黄村,位于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离县城25公里,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村,是大歌的发源地,被公认为“大歌之乡”。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辈出,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途径小村正好遇到当地村民办孩子的出生满月酒,家家户户送上贺礼给予祝福,全村洋溢着喜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黄岗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距离双江镇23公里,与从江小黄侗寨是近邻,侗寨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年历史。黄岗与小黄均是因侗族大歌而闻名,被誉为桐族大歌之乡。2012年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孟柳风情小镇旁,在荔波县城南部30余千米的群峰之中,距大七孔景区5千米,景区全长7千米。小七孔风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小七孔风景区”因此得名。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体取拱形,结构玲珑。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古桥”。主要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景点。小七孔风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