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口阻击战一一中条山战役夏县战场巡礼(7)

凡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为第3军在夏县中条山坚持3年多的抗战经历所震撼,并为其最后的结局感到惋惜和纠结的心情中,我反复翻阅手头上的战史资料,试图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在5月10日的温峪会议“以团为单位,分头突围“的命令下达后,为什么寸性奇师长不是率当时在圪马沟至黑虎庙一线的主力黄仙谷之第36团,向西面的唐回至泗交方向突围,而却率该团向东北方向转进到东、西交口至下太坪一线。因为在日军经过之后,此时控置在唐回至泗交一线的日军兵力极少,是突围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在之后几天,第5集团军总部及19团,均先后由此成功突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第3军抗战纪实》记述,说是在10日下午的温峪会议上,“唐军长在于各师长会商后,遂于14时指示各部队尔后行动要旨如下:各部队应取游击战斗方式,迂回旋回,眩惑敌人,力求脱离其包围圈,但仍须以到达五福涧,靠近总司令部为目的”。这或可解释寸性奇师长率36团向东转进东西交口,继而转向胡家峪突围的原因,但在《第3军中条山战役要报》中,关于温峪会议的记述并无上述要求,从会后各部实际突围的路线来看,也并未照此进行。所以我一直认为, 寸师长率36团转进东、西交口的原因,决非是因为战场命令或纪律所致,完全是寸师长的牢固的全局观念和强烈战场伦理意识使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从9日拂晓马村总部转移后,3军便与长官部和总部失去联络。10日下午的温峪关庙会议,全军下达“以团为单位分头突围”的命令后,旋与各师、团联系中断。此时寸师长若率36团向西突围,于命令当是不相违背的。而他却毅然挥师向东,加入了东西交口战场。因为此时在这里,作为军之后背的第35团和公秉藩之第34师102团正在与由上下横榆西进之敌发生激战。如果11日放弃东、西交口至上、下太坪一线的抵抗,敌将由曹家庄沿清水河而下,将致在温峪至大寺坪一线的军、师部及在此苦战一昼夜,已成疲惫之师的第7师20、21团无路可退,遭到围歼。显然,此时寸师长仍然在为大局考虑,“勉力而为”,力保全军之大局。除此之外,他心里放不下的,肯定还有与日军分别胶着在东、西交口和在水泉沟至许家山一线的35、34两个团,也是在战前被集团军总部确定并整训为集团军突击师的两个主力团。尤其34团,他曾任团长,是他一手带过来的军、师主力团。自前一天在温峪与日军狭路相逢,经过激烈争夺后,团长张正书负重伤,11曰正在许家山和水泉沟一线和日军对峙并激烈交火。从东边掩护着军、师部和第7师余部由温峪句大寺坪的转进。他不能任由该团䧟敌重围而撒手不管。所以,向东北转进交口,对于寸师长和36团来说,完全是自觉的战场机动救援,根本谈不上是突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11日8时,……12师(欠34团)向东突围,与敌在东交口附近激战竟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敌军2500余人进至东西交口村附近与第35团接战。是时,第12师师长寸性奇率第36团到达沙凹,获悉敌我在东西交口村之东北侧鞍部激战,第35团伤亡惨重,势渐不支。寸师长乃以第36团占领沙凹西侧阵地,支援作战,并亲率特务前谒见唐军长。至14时,东西交口战况稍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第3军抗战纪实》对当天东、西交口战斗的记述。据东交口村的冯凌元老人讲,当天的战斗发生在东交口村北的乔沟岭至上太坪一线,村里人把那个地方也叫做小沙凹,据村人讲,那里的战壕遗迹仍旧依稀可辨。战斗虽非短兵相接,但相当激烈。寸师长指挥35、36两团,依据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开全火力扼制住上太坪村后的鞍部隘口,形成了对峙态势。同时向西和由小岭沿西交口村钻隙到关王庙的一股日军发生激战,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南突进,使得日军在当天未能完成对温峪的包围,从而为第7师的20、21和34师102团的突围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他们的阻击掩护下,“第3军第7师(欠19团)于11日6时,由“太田(坪)向清(青)山村、白家滩北进”,后与34师102团会合于马家庙,续“由十八坪山口向子儿山、铁牛山谷突围”,最后于次日“19时由上王庄经闻喜西南通过同蒲铁路,继续西进”,这是第三军最早突围的一支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师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据文中记述,“我军伤亡官兵400余人”,同时“敌伤亡亦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天在东、西交口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才"战况稍稳"。此时,第7师20、21团和公秉藩第34师102团,已脱围而出,曰军的内包围圈进一步收缩,铁幕已然垂下。位于闻喜、夏县和垣曲三县之交的尖山便成了中条山西线的一个战场旋窝。而处在旋窝中心的则是第3军12师的34、35、36三个团和第34师的100团,情势已十分危急。为此,寸师长和唐军长决心趁着夜色与敌脱离,沿尖山西侧经沙凹、大寺坪,向水泉沟、许家山方向转进并寻求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第12师中条山突围的真正开始。就在第二天,在亘古尖山之巅,两位将军率领数千滇军抗日健儿,用鲜血和生命,奏响了抗战史上的一曲千古绝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了探寻当年第3军5月11曰东交口战斗的遗址,亦即战史资料中所说的“东交口村东面的鞍部”。我曾两次登上东交口村的东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一次是去年后秋,冒然孤行,到了被上世纪80年代采矿挖得面目皆非的坡顶,站在那废弃的矿址上,环顾周围林林总总的山头,一时竟不知当年的旧战场是哪一座,只好怏怏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年五一长假,我再次来到交口,在拜访了几位村民之后,我再次爬上了东岭。沿着村人指点的方位,披荆斩棘般的登上了与上太坪村后的"鞍部"相对的一座山头。时逢春夏之交,草木繁茂,遮面障目。虽然无法看到那个鞍部,但还是感受到了当年3军以此做为阻击阵地的地利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是,凭借这种感受和手头上有限战史资料,对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斗作了以上的记述。自觉或依旧不详,但绝未敢虚构。因为,我只想讲述一个发生在这里的,有关“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真实故事。在我看来,那场战争,不是国共之间的事,而是中国和曰本两国之间的事。它是不应该淡出人们记忆,更不应该成为历史的虚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一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