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芦墟古镇</b>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地处苏浙沪三地交界处,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栅港,隔芦墟塘与浙江嘉善相望,西濒分湖,东达槐字港。<div>芦墟名字很有诗情画意:“芦苇丛中一个小村落”。古芦墟在今太浦河北岸芦北村一带,三国时已成村落,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此,故名北顾里。唐景龙二年(708),在古芦墟南建泗洲寺,香火颇盛,居民南移,芦墟逐渐繁荣起来。宋元明三代,在此设分湖巡检司署,芦墟由村落发展为小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设官将领之,乃始称镇”,至乾隆年间(1736—1795),“民日增,贸易益盛”。</div> 芦墟古镇临水而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与其他江南古镇最大的不同是,这里完全没有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江南风韵,白墙黛瓦,青石板路,小河悠悠,没有喧闹的繁华,只有古朴的幽静。 芦墟古镇市河两岸街道上的跨街楼,面朝市河建造,店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建造房屋,其上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街道上与正屋相连,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通道,跨街楼冬暖夏凉,避免了经商者的日晒雨淋之苦,镇上的居民同样也享受到了遮风挡雨的购物便利。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其实在江南古镇里是不多见的,跨街楼和古树、古宅、古桥等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画卷。<div><div><br></div><div>漫步在千年古镇的芦墟老街,感受着江南水乡的那种宁静和古朴,感受着芦墟市民闲适怡然的平淡生活,感受着悠悠岁月沉淀下来历史韵味。这幽静的古镇上蕴藏着诗一样的美好,如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芦墟山歌”一样,韵味深长,穿行在芦墟的街巷犹如在历史的长廊里款款而行。</div></div> <b>芦墟三桥</b>“太平桥、永福桥、泗通桥”原为石拱桥,文革后改建为“人民桥、胜利桥、向阳桥” 中塘桥又名太平桥,始建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年),清康𤋮乾隆年间重建,嘉庆元年里人袁兰等人募资重建三孔石拱桥,50年代末,重建成梁式平桥,改名为人民桥,60年代中期改建成水泥桥。<br><br>永福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雍正、嘉庆年间重建,60年代修建为水泥梁木板桥,并改名为胜利桥,80年代初改为水泥平桥。<br><div><br></div><div>圣堂桥又名泗通桥,初建无考,元朝时已有此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亁隆年间重建,记作泗通桥。文革中改名为“向阳桥”,60年代初期改为水泥拱桥,后改建为水泥平桥。<br></div> <b>司浜里</b> 芦墟老街上,跨街楼和廊棚廊街随处可见,成为芦墟的一大特色。自清朝中叶至民国,芦墟老街的商家民宅几乎全部朝向市河建造,形成了跨街楼的建筑形式。<b></b>现保存完好的跨街楼除了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西栅跨街楼外,还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南洋旅馆、南袁家桥北岸、西北街洪昌板桥以北到牙防所等五段。2014年7月公布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b>芦墟跨街楼</b> <b>董宅</b>,柳亚子老师、南社最老社员董书城故居 <b>杭氏跨街楼</b> <b>师让小筑</b>,南社社员、上海中国医学院创始人之一、诗人许半农和长兄许太平悬壶遗址。许家祖屋位于芦墟镇司浜,以前分湖巡检司旧址。 <b>檀家桥,</b>明永乐五年(1407年)初建时为拱式石桥,清代两次重建,解放后政府两次整修,保存两岸桥墩,顶部改为平板石桥。 <b>城隍庙</b> <b>登云桥</b>,位于芦墟古镇南端,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曾迁至城隍庙前岳家浜,后因市民行旅不便,于嘉庆二年(1797)重建于此。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用金山石构筑,矢高4米,中宽2.2米,桥面上镌有“八宝纹”图案,颇有特色。2014年7月列为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div><br></div> 桥顶中央方形定心石“八宝纹”浮雕,中间是佛教“轮回”图案,四角分别是“笔锭、如意、犀角、双胜”图案,“笔锭”和“如意”寓意“必定如意”,“犀角”和“双胜”寓意“连续不断取得胜利”。 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向楹联是:“气凌霄汉山河壮,路贯杭闽烟树浓。”北向楹联:“龙光远映千门色,虹影高涵万户春。” 登云桥雄踞镇南,俯视航道繁忙的南栅港、芦墟塘,实为古镇的南大门。 <b>许家墙门</b> <b>南洋旅社</b>,大亨黄荣庆故居 <b>轿子湾</b> <b>混堂弄</b>,电影《沐浴之王》取景地 <b>许氏跨街楼</b> <b>怀德堂</b> <b>九曲弄</b> <b>观音桥</b>,乾隆十二年(1747年)《分湖志》记载,观音桥原名泰生桥,始建年代无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镇上有识之士吴之湄等人募集资材重建泰生桥。观音桥跨市河北口,单孔石拱桥,顶宽2.2米,拱券矢高3.2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顶望柱上四头石狮惟妙惟肖。2014年7月列为吴江区文物控制单位, <b>菊泉公园</b>,袁了凡祖墓遗址 <b>汇丰五洋杂货商行</b> <b>竖头斋匾弄</b> <b>始泰兴百货店</b> <b>三凤堂</b>,主人沈钰卿,莘塔人,店号“沈裕昌”,娶南莘塔迮鹤寿先生五世女孙为妻,育八女三子,长子沈龙圣(字龙笙,1881-1960),第一批南社社员,入社号16;三子沈文倬(字凤笙,1917-2009),著名经学家,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间一子早夭。其时沈钰卿希望三子都能成才,故将大宅正厅取名“三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