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云南百位历史名人沐英镇滇历史》(2024年5月6日)

匡吉舟(ZHOU)

<p class="ql-block">《明朝在云南实施军屯、民屯和商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中央朝庭派三十万大军赴云南,平叛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政权。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云南残余消灭后,云南地处大西南边疆,地广人释,当地人大多数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粮食自给有困难,三十万大军在云南面临问题缺粮,无法保证军队生活问题。从江南、湖南调运要经贵州,山高谷深,道路陡窄,运输十分困难。针对三十万军吃饭问题,镇滇平西王沐英将军向朱元璋皇帝上奏谕文:沐英提出云南田地多,人口少,驻云南的明军应实施屯田,恳荒种粮,军队实行粮食自给。具体方法:军人三分人一戍守,七分人恳荒种粮,种得粮食除部队自给外,多余为存粮。这奏折立马得到朱元璋皇帝批准。着手拨出军费从四川买入一万头耕牛,籽种,明朝驻军在卫、所,千户、百户中组织恳荒种田,一种田马上就解决了军队生活大事。</p><p class="ql-block">​沐英在镇滇十年中,加快了云南建设与发展。农业方面:在军屯取得成果后,又向明中央奏谕:从江南各省、湖广移农民2次,300多万人到云南各府、州、县恳荒开田种粮。增加汉族人口,带来了江南湖广先进农业、五金、纺织技术。同时大办府学、州.县儒学,大力发展汉文化,要求土司头人子女必须读儒学,识汉字,才允许土司制度世袭。在明朝中期,全云南省都应用汉文化办公和私人通信交流。</p><p class="ql-block">​由于实施军屯民屯,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民间商贸交易,又实施商屯。就是引进富人开发矿业、盐业,让商户向当地政府交纳赋税,增加当地收入,用于盖文庙(学校),修桥梁,解决民生问题。</p><p class="ql-block">​军屯和民屯早在汉朝就实施过,但规模小,没见到成效。明朝在云南全省大批军人、大批移民恳荒造田种粮,推动云南农业、工商业大发展,解决明朝云南驻军粮食供给大问题,稳定了云南,巩固了国防。</p><p class="ql-block">云南省汉族入滇,主要有北方8省、江南湖广7省军队和农民。云南语言是北方方言与江南汇合江淮官话,也称西南官话,属于普通话一种。</p><p class="ql-block">云南人无论你问那个州市县区汉族人,你们祖先来自何地?他会告诉你,我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因此,明朝洪武十四年、十五年,是我们云南汉族大批入滇的年份。</p><p class="ql-block">1388年沐英从江南.江西移来屯民250万人;后又从湖广、江南移来80万人,300万人农入滇,开荒种田,发展云南农业生产,解决军队吃饭问题。</p><p class="ql-block">随着屯田的推广,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云南,这是解决云南兵多民少,夷多汉少的最好方法。明代云南汉族移民,除上述部分军屯官兵及民屯、商农民后来世居云南,成为事实上的移民外,尚有在沐英镇漠期间迁入云南。后来成为开发和建设云南的主力军的大批非军事人员,包括普通百姓、富民及外籍(即非云南籍)军人家属等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明代大规模的驻军屯田始于大理之役以不久,而明朝政府正式向云南大规模移民则开始于沐英京师返滇之际,即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冬,时间约比大规模驻军屯田晚七年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是在明朝政府实行大规模驻军屯田时,大规模移民垦种条件尚未具备。时至洪武二十二年,大规模移民的条件臻成熟,于是这一行动便得以展开。具体来讲,其原因要有:其一,云南经过这几年时间的设官立卫,其行政管理体制与军事控制体系日趋完善,政府对地方的监控能力已大大增强,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春征伐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叛乱的战役大获全胜,二十一年秋至二十二年初又大败越州土酋阿资所部叛军后,当时云南境内两个最有实力的土司已无力再掀“惊涛骇浪”似的叛乱,云南来自强大土司势力方面大的威胁已不复存在,明朝在云南的统治已明显趋于稳固,社会秩序大有好转。因此明朝政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进一步开发和建设云南的问题,云南已具备了移民进入所必需的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其二,随着沐英奉命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年底开始的筑堡建驿等工作的日渐完成,云南的交通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移民的辗转与安置所需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其三,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再加上长年战火等因素的影响,统一之初的云南,境内人口稀少,荒地甚多,生产技术落后,居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下,有必要接纳大量来自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p> <p class="ql-block">的内地移民。其四,云南民穷兵困,政府在该地区的政治统治与财政收入均大受影响,故大力发展云南经济,无论从政府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自身在云南的统治来讲,还是从增加其在云南的财政收入等方面考虑实行移民垦种都十分必要。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沐英的移民垦种之议才得以付诸实施。陆韧教授在《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一文中的研究表明,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的种类主要有军事移民(卫所移民)罪徙移民、其他类型的移民等等(如民屯、商团、因官寓、因商而寓、因学而寓)。</p><p class="ql-block">沐英在驻镇云南期间,通过采取驻军屯田、移民种之法,开垦了大量土地,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滇官兵的给养问题,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的贡献。屯田以兵养兵,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加之沐英实行“缓其赋税之粟”的政策,使云南各族人民乐于进行生产劳动,加之大量的内地汉族人民到云南安家落户,与南各族人民共同生产,为促进云南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后创造了条件。此外,大批来自内地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区的居民自此世代居留滇中,为增进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济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等,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云南百位历史名人沐英传记》</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沐英主持扩建云南府城兴建各地城池</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一般说,城池的筑造是政区治所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标准的政区治所必须筑有城池。而平定云南后,因各地形势多变,急需扩建或兴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池。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云南布政使司治所云南府城,为沐英首先选择扩建之城。</p><p class="ql-block">云南府城的扩建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此时,昆明虽是云南省的省会所在地,元朝所筑中庆城是一座南北长而东西窄的土城,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明初人口的增长和应对频繁的战争,于是沐英决定新筑云南府城。云南府城的设计由明初建筑大家汪堪海负责。据罗养儒的《云南掌故》记载,汪堪海到达昆明后,“审山龙、查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将昆明城设计成龟形,故又称昆明龟城;其南门为龟头,北门为龟尾,大小东门与大小西门为龟之四足。龟是灵龟,尾掉而足动,所以北门之内城门作北向,郭之门则不向北而向东,是龟掉尾也。大西门、小西门、小东门之三道城门,内则向东向西,外则向南,其取足之动也。唯大东门则内外如一,是东方属木,宜伸而不屈也。设计完成后,沐英鸠工庀材,事事身先,调集工匠、夫役,动工兴建。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历时4年方始竣工。此城是昆明历史上第一座砖砌的城墙,四面砌砖,中间用夯土填实。每块城砖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13.5厘米,重12.5公斤,用石灰浆平砌,极其坚固。城共分六门,引盘龙江之水为护城河水,云南府城的扩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p><p class="ql-block">此外,沐英还在其余府州兴建了一批城池,如洪武十五年修建的大理府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修筑的大理龙尾城等。明代在云南设置的22个府的治所中,云南、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鹤庆、姚安、广西、寻甸、武定、元江、广南、顺宁、景东等17个府和北胜直隶州的城池设置,皆在明军平定云南之初在沐英的倡导下建立的,此外,还有一些州、县的城池,在此期间也建立起来,这些城池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加强了对行政区域内外的辐射能力,奠定了向近代城市转变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这些城市的防御能力,有力地抵御了外部势力的侵扰,有力地巩固了新兴建立的各级地方政权。</p> <p class="ql-block">沐英在云南在元朝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司制度。</p><p class="ql-block">明朝初,面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相互杂处,“威则易以怨,宽则易以纵”的复杂局面,明王朝认识到不能照搬内地模式、整齐划一设置政区高度集权统治的方法。沐英将军改为“宽猛适宜”的政策,对云南在沿用元朝土司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司制度。对于降于明朝少数民族头目,即授予元朝所封官爵的土司制度,既给少数民族首领一定权力,对他们安抚羁縻,使他们“易为统摄”“奔走为命”;又要对顽梗不化、叛服不常者以武力定之,使他们“摄于兵威”,听从明王朝的驱调,承担赋役。即“顺俗施化,因人授政”,从而“上下相安”稳固明王朝统治。就是利用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分子世袭充任地方政权机构中的长官,以便明朝政府在政治上令其听从中央王朝的“驱调”,在经济上“额以赋役”。沐英是明朝在云南政治上的代表,既是总兵官,又是西平侯,兼理军事和行政事务,他对云南地方少数民族以及民族上层所采取的政策,体现了明中央的意图,也符合当时云南实际情况。云南全省虽然已基本平定,但是地方少数民族中的贵族统治势力仍然比较牢固,要改变各民族内部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的,要取消地方贵族的统治权力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在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中,沐英不断奏请和执行中央指令,让各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分子充当“土司”。从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81~1391年)十年间,云南在33个府州、县设置了土司,分别是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景东广南、镇抚、顺宁、蒙化、曲靖、姚安、鹤庆、武定、寻甸丽江、元江、永昌、新化、威远、北胜、湾甸、木邦、孟养车里、八百媳妇、广西等。仅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沐英就任用土司 77家之多,占了《土官底簿》收录的日正德以前所设151家土官的一半有余。如云南府就设土巡检 12家,计土指挥佥事1家、土知州1家、土知县家、土县丞1家、土巡检7家、土驿丞1家,这些都是杨苴之乱被平定后设立的土司,基本上都参加过当时的乱;可见沐英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对一部分地方土司层采取了“顺而抚之”的政策,使得许多与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地方势力,纷纷来归。如: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临安(今建水)土官杨政降;又如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景东归附,景东土官俄陶献马160匹、银3100两、驯象3头;镇抚总管刀平与兄那直归附;再如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沐英奏请明中央,任土官高保为姚州府同知、高惠为姚安州同知等。</p><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一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一体多元统治方式,根本目的确保国家统一,为促进云南与中原内整体发展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世守云南</p><p class="ql-block">在明初统一云南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设官、立卫、移民、屯田等活动,沐英全面施展他的宏图大略,宣布明朝威仪,云南众多少数民族都革心向化,使得万里之外的云南逐渐稳定下来。沐英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明太祖赋予的使命,基本建立起了明政府在云南的军事与行政控制体系,有效地维护了明朝的边疆稳定,为随后的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的平乱活动拉开了序幕。沐英驰骋疆场,其用兵如神,战则胜,攻则克,屋立战功。在其镇滇期间,各项措施有效得力,使得云南宁无事。《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十四事略》称,沐英平定云南后,着手经营云南,不到十年云南百废俱兴。沐英之所以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便云南走上正常发展的轨迹,是与他超人的敬业精神密可分的,天启《滇志》卷21《艺文志·黔宁昭靖王庙记称赞他说“西平奉诏,稽首以拜;夙夜兢兢,罔敢或懈即是最好的证明。此外,沐英小心谨慎的处事之道,是其能创建沐氏世镇云南的主要原因之一。军功对于军来说往往会带来最大的杀身之祸,沐英也深明此道,也教育子孙要忠君爱民。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p> <p class="ql-block">面写着“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这是沐英对后代的谆谆教诲。有一则小故事说明了沐英的谨慎和“尽忠”。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个谜。明人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当时沐英跟朱氏姓)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朱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似乎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地问朱英,朱英却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就这样几个回合之后,朱元璋一下子笑出了声来,也许是因为养子太可爱了,也许是因为被养子感动了。总之,当时的沐英在此事的处理上很讨朱元璋的欢心,其小心谨慎也可窥之一二。</p><p class="ql-block">自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入滇至其身死为止,十多年间,沐英一直以政事为主要任务;其间虽曾进京朝觐见过一次明太祖,但前后滞留不过十天而已。正因为沭英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使云南的政局形式、社会面貌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观。所以沐英生前,赢得了从明朝皇室云南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上层土司到普通士民的一片誉之声,不仅深得明太祖信任和依托,而且备受云南各人民爱戴和拥护。其子孙后代世受明皇室之殊恩,得以代镇守云南、屏藩明室,沐英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英为日后沐氏家族为代表的明朝云南地方守臣加强对云的管理、开发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茶城思茅古城街心花园。</p> <p class="ql-block">古茶树</p> <p class="ql-block">景迈傣族古寨</p> <p class="ql-block">古茶树(栽培型)</p> <p class="ql-block">布郎族姑娘在采普洱茶</p> <p class="ql-block">我们云南汉族老居民,你到那个州市、县、乡(镇,村随机一问,你祖先来自那个地方?他会毫不忧意告诉,我祖上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在细问他会说,我家是江南人,他家是江西籍。总之,我们云南大多数汉族人都是从北方8省,江南7省。我们语言是几百年北方方言与江南方言混合形成江淮官话,也称西方官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