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历史

燕山月33094829

<p class="ql-block">文 / 燕山月</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毛主席著名“五七指示”发表58周年。</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看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之后,做出批示:要求部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参军在后字313部队(总后太原基地兵站)。兵站党委认真按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开展了农副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  但当时部队驻地上兰村,搞农副业生产没有基地,太原市北郊区向阳店公社和当地人民群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主动把向阳店公社横渠和南翟两个大队南面的一片荒滩划给了部队。</p><p class="ql-block"> 这片荒滩堆满了瓦砾,长着一人多高的苇草。部队接收这片荒滩后,干部战士们冒着严冬的寒风,顶着盛夏的烈日,挖掉旧房基,搬走了瓦砾堆;拉来好沙土,填平了污泥坑;筑起灌溉渠,引来了汾河水,奋战二年,终于在这片荒滩上开出了二百多亩平展展的水稻田。</p>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季,部队就组织部队干部战士轮流去平整土地,稻田插秧。初春二月,太原天气还很冷,稻田里面的水还有冰碴,我们就光着脚下水平整稻田,冷得浑身发抖。因是新开垦的稻田里面有不少杂物扎脚。</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平整稻田中,我的脚被一块玻璃碴扎了个大口子,但是还“轻伤不下火线”。我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继续在稻田里奋战。</p><p class="ql-block"> 春季插秧是个技术活,南方来的战友,插的秧又快又直,质量非常高。我们北方来的新兵,刚开始插的秧歪歪扭扭,不成行。插秧时腿泡在水里,下面还有蚂蝗咬,非常难受。但是,经过几年劳动锻炼,后来插秧也能插成一条线了,速度也快了很多,还经常和南方战友进行插秧比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队指战员在稻田插秧</p> <p class="ql-block">  当年,部队指战员们耕一次地,拣一遍瓦砾、施一茬肥,把地种得越来越肥,每年粮食亩产由五百多斤上升到了七百斤。每当秋天,稻田一片金黄,指战员们闻着稻谷的清香,看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成果,心里充满了幸福和自豪;当地的群众望着这块嵌在北国大地上的“小江南”,也无不赞叹。</p><p class="ql-block"> 同时,部队还在山西省洪洞县冯张公社建有部队农场,在晋祠农村育稻秧基地,科学开展水稻种植。并饲养猪和鸡,建起了部队养殖场,让兵站干部战士和家属吃上了自己生产的大米和肉,改善了部队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兵站机关还在驻地周围开荒种菜,号召有条件的连队办起养猪场,初步解决了部队的农副产品供应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随军干部家属就业问题,兵站机关还先后办起了制药厂和缝纫厂,在驻地附近上兰村租了厂房,安置了几十名部队干部家属工作,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p> <p class="ql-block">   部队药厂药品包装盒商标</p> <p class="ql-block">   战友在汾河岸边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往事随风远去时光悠悠</p><p class="ql-block"> 青葱岁月抒写芳华灼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汾河岸边盛开马兰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