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庙会漫笔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大明塔久负盛名,大明庙会名闻遐迩。至于庙会发端何年,我曾翻阅两部编纂于不同年代的《宁城县志》均无所获,但庙会由来已久人尽皆知。</p> <p class="ql-block">1991年我读高中那会,同桌请假去庙会卖面包和汽水。几十元钱的赚头也算是不菲的“创收”,令六毛钱就能吃饱喝足的在校同学个个惊羡不已,甚至有些嫉妒那“泼天的富贵”。</p> <p class="ql-block">同是那个年代,父亲不顾远途劳顿,下决心起大早骑自行车去大明庙会。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刺激的马戏表演、地道的特色小吃、火爆的青春舞姿、专业的唱腔唱调,都令父亲大饱眼福。父亲在高耸的大明塔下烧了香,在鼎沸的叫卖声里喝了豆腐脑,收获了甜滋滋的幸福感。现在回想,这样的场面之于父亲,不仅是一场幸福的观光,更是一场“开眼”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大明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延续到十五,初八为正日子。据说四月初八是佛祖生日,信男奉女们不管路程多远都要焚香祷告以求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1997年,随单位同事一道去逛大明庙会,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瞻心目中神圣般存在的大明塔。</p> <p class="ql-block">仰望矗立千年、通高80余米、全国体积最大的古塔,看栩栩如生的浮雕、看古香古色的密檐、看惟妙惟肖的飞天,情感便不自觉融入这座周遭最引目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大明塔,也成为后来我们宣传家乡宁城的名片、成为游子思乡的航灯、成为触摸乡愁的落点。辽中京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大明庙会蕴含着宁城一代又一代人的朴素信仰、美好祈愿和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大明庙会,“会”因塔而起,塔借“会”而盛。穿梭于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的“庙市”,临时搭建的摊点密密麻麻,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吆喝此起彼伏,煎炒烹炸刺激味蕾,焚香祷告百态众生。观辽塔、品美食、祈好运、购商品、赏表演,“人声鼎沸于市,绵延十里不绝”的繁华再现。</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变化,庙会活动内容和娱乐项目也随之添添减减。比如去年庙会,套大鹅体验就一不小心“火”出了圈。</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明庙会,已然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成为外地人了解宁城、把握商机、坚定信心的机缘窗口。而这几年,宁城文化旅游一直高歌猛进,让大明庙会更加“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日子跌跌撞撞、脚步走走停停。如今,我有幸成为全县文化旅游战线的一员,肩负着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与传承的重任,这也为我个人与大明庙会更好传承发展有了情感与责任的连结,也将助力更多歌舞演出、非遗展示等惠民措施落实落地。</p> <p class="ql-block">走出辽中京遗址院落,巍巍古塔静静矗立。</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外,一众衣着鲜亮的老年群体正在欢歌劲舞。这一静一动,惊艳了历史、温暖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文字/杨守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