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夏县瑶峰镇神头岭旅游时,原林场附近,发现了抗战时日军碉堡的痕迹。它像是在诉说着当年这里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大会战,回家后翻阅好多资料才得知,这场发生于我们身边的战争,史称中条山会战。</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曾经把这场战役称为是“抗战当中最大的耻辱”,毛泽东主席也说,此次中条山战役的损失,是上海战役以来最大的损失。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何国共两党的领袖都对这场战役如此的痛心疾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 中条山战役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因居太行和华山之间,山体狭长,故名中条。这里南临黄河,西接潼关,自古为战略要地。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中条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封闭了几千年的贫瘠山区。老百姓在山里过着自由的日子,从来没想到现代战争会打破他们持续了几千年的平静生活。</p> <p class="ql-block"> 就在1938年初,中条山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大批中国军队开进山里,这么多穿着很齐整的军服,骑着白马、黄马,扛着机枪、步枪,背一个大砍刀,看上去很雄壮的。接着,日本的飞机也开始光临,中条山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天上是日本飞机,地上是中国军人,中条山的老百姓,预感到将要发生大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抗战爆发以来,黄河以北国土相继沦陷,晋南中条山区成了黄河以北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唯一据点。日军如果拿下中条山,黄河北岸便无险可守。日军西渡可威胁西安,南渡进逼洛阳。蒋介石宣布,凡黄河以北的中国军队,不论官兵,绝不能再退过黄河半步,退过黄河就枪毙。</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起,日军开始重兵围攻中条山,国民政府调集十八万大军殊死防御,一场长达3年多的惨烈较量在古老的中条山区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卫立煌在中条山联共抗日</b></p><p class="ql-block"> 为保卫中条山,蒋介石授命卫立煌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专门负责中条山的防御。卫立煌,安徽合肥人,早年曾任孙中山的卫士,后参加北伐,是蒋介石的嫡系。</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条山的形势十分复杂,除了卫立煌的中央军,这里还有很多地方武装及共产党的八路军。虽然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但合作中多有摩擦,尤其阎锡山与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武装多有冲突,使国共两军在山西常现不谐之音,给了日军可乘之机,对中条山抗战十分不利。</p><p class="ql-block"> 卫立煌曾率部围剿过红军,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更看不上眼。如今,他出任中条山中国守军的最高长官,与八路军能合得来吗?</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夏之交,前敌总指挥卫立煌从战区开会回中条山途中,日军飞机轰炸频繁。参谋长郭寄桥给他出了躲避日机轰炸的主意,要他西渡黄河,借道延安,经西安再转回中条山。延安是共产党的地盘,卫立煌很犹豫,他和八路军虽然在抗战初期有过合作,但总是貌合神离之感。</p><p class="ql-block"> 在参谋长的劝说下,卫立煌最终下决心绕道延安。1938年4月17日,卫立煌一行人来到中共中央及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当时,延安对这位红军的老对手热烈欢迎,在离城30里的地方,就张贴着“欢迎卫总司令到延安”的标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出面迎接,面对盛大的欢迎场面,卫立煌连声称赞。</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就抗战与卫立煌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话,对他影响很大,特别感到共产党抗战的坚决性。离开延安后,卫立煌经西安转回中条山。此后,他与八路军密切合作,曾一度率军收复风陵渡,围攻侯马,解除了日军对陇海铁路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期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来到卫立煌的驻地垣曲县辛庄拜访。卫立煌军旅多年,见过各类总司令,但朱德给他的印象却与众不同。朱德走后,有部下问起他对朱德的印象,卫立煌说,“朱玉阶对我很好,真心愿意抗日,这个人的气量大、诚恳,是个忠厚长者。”</p><p class="ql-block"> 从此,卫立煌更加强了与八路军的合作。因此,他提出了请中国共产党派一支宣传队到他的部队做报告。在卫立煌和朱德的合作下,当时国共两军在中条山相处十分融洽。中共在中条山恢复了当年被阎锡山破坏的地下组织,还在夏县的韩家岭公开成立了河东特委。从此,很寂静的一个山村,很快就活跃起来了。卫立煌的延安之行,改变了他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认识,也为中条山抗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东坞岭战役</b></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战斗悄悄来临,这场战斗将会考验国共两军是否能够默契合作,这就是东坞岭战役,东坞岭位于沁水县界内。当时,日军为了打通进攻中国西北的战略通道,向中条山西端的黄河风陵渡发起攻击。为了加强攻势,日军出动了一支由数百辆汽车组成的庞大运输车队,把大批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运往风陵渡前线。</p><p class="ql-block"> 为了切断日军的供应,中国军队在东坞岭对日军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伏击战。这场战役虽然小,却牵动了国共两军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一个就是当时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而这两位不同党派的将领是怎样合作的呢?</p> 山西沁水县原党史办主任王良对中条山战役有颇多研究,说起中条山会战,王良总会提到一次小小的战斗,东坞岭战役。现有文献记载,东坞岭战斗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和日本人打了3天3夜。<br> 但当地老百姓说法却与文献截然不同,冯忠诚早年随父亲逃荒,从河南老家来到东坞岭对面的西坞岭定居,当时年幼的冯忠诚刚好目击了这场战斗。在他的记忆中,东坞岭战斗的主角不是八路军,而是由卫立煌指挥的国民党中央军,时间也不是三天三夜,只有3个小时。<br>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一疑问,王良于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找到了当年东坞岭战役的总指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30旅旅长陈华,终于得知了东坞岭战斗的真相。出乎王良意料的是,东坞岭战斗竟与朱德领导的八路军和卫立煌带领的中央军都有联系。<br> <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1日,八路军太行总部接到一个情报说,日军有一个庞大的运输部队,要从河南的道清路进晋城、阳城、沁水、翼城到侯马。朱德接到这一情报后,立即通报当时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请卫立煌派部队阻击日军,并指示徐海东、黄克诚的八路军344旅、386旅配合卫立煌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日军送到嘴边的肥肉,朱德为何不让善打游击战的八路军出面,而要将机会让给卫立煌的中央军呢?原来,朱德之所以求助卫立煌,是因为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太差,没有把握打赢这场战斗。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国共两军联合抗战,朱德以18集团军总司令身份出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东路军总指挥。国共两军经常互通情报,相互照应。</p><p class="ql-block"> 卫立煌接到朱德的通报后,即令驻扎在沁水一带的中央军第10师前往东坞岭伏击日军车队。当时驻防在沁水的是中央军的第10师58团和59团。这是陈华的部队,此时,日军车队已开到沁水县城。7月25号就进入了沁水县城。沁水县城很小,县城外面是河滩比较开阔,有300多辆汽车,战线也很长,周围都是日本人。</p> 朱德下令在沁水一带的八路军骚扰日军的运输车队,催促敌人赶快上路,将日军赶入卫立煌设的伏击圈。刚开始路还好些,到了东坞岭,道路已经被破坏。<br> 当年东坞岭并没有公路,从这里通过的是一条沿着小溪修建,只能允许一辆汽车通行的简易公路。公路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谷,距离任何一个能增援的日军据点都有几十公里的距离。<br> 7月29日,当日军汽车队前行到东坞岭的时候,隐藏在南山黑虎庙的第10师的大炮打响。第三炮打中了弹药车,引发爆炸,堵住了路口。那是个很窄很窄的一公路,只能行走一辆车,然后又一炮打中了最后一辆汽车,敌人前行不能,后退也不行。进入东坞岭伏击圈的日军共300多辆汽车,2000多人。一部分日军向两边反扑,一部分把车上的粮食搬下来填到坑里向前行。打的很激烈。前行一段以后,敌人已经退到山两边的玉米地里边,散开了。<br> 据后来被俘的日军士兵回忆,当时,日军数百辆汽车从河南博爱县出发,黎明时分到达山西沁水县的东坞岭,突然被中国大部队包围,经激战,日军遭毁灭性打击。上午10点钟战斗开始,下午1点左右结束。这次战斗共缴获日军汽车200余辆,由于不能运往山里,参加阻击的卫立煌的部队只好将缴获的汽车全部烧毁。<br> 当地的地方武装,就敲着锣,让老百姓来拿白面、大米、罐头、军服等等。老百姓哪吃过这些,都那个高兴啊!东坞岭战斗结束后,卫立煌的部队迅速撤走,随后八路军组织打扫战场,用了三天三夜,也未能将这些被烧毁的汽车残骸清理干净。据当地人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山沟里仍有汽车残骸,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些残骸才被拿去炼钢铁了。<br> 东坞岭战役是国共两军联合抗战取得的一次胜利,它加深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国共两军在中条山联合抗战开了个好头。而此时正值“徐州会战”结束,日军进逼武汉,并且得以从徐州战场抽调出大量兵力,向晋南及中条山区发起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日军此次来势凶猛,是要打通中条山这一屏障,占领黄河沿线,来策应即将爆发的“武汉会战”。<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阳河谷战役</b></div> 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卫立煌在八路军的策应下,决心奋勇迎战,让中条山变为日军的葬身之地。在山西垣曲县的西阳河谷,卫立煌为日军布下了一个口袋阵。<br> 1938年6月,徐州战场硝烟刚散,日军便调集重兵,分东北两路向晋南发起进攻。为进攻西安和洛阳做准备,最后把垣曲做一个桥头堡。歌曲《保卫黄河》里的歌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就反应当时的一个现状,只要不丢中条山,我们就不会丢掉华北。<br> 面对日军进攻,卫立煌的策略是迟滞北路敌军,集中优势兵力,趁东路日军孤军深入西阳河谷后,借有利地形将敌包围歼灭。赵寿山(陕西户县人)17师深入敌后方,就是把敌人的退路给切断。然后第44军、中央军一些部队从西往东打。卫立煌封住口袋后,主动退到邵原,而后又主动撤退,把西阳河作为一个口袋。<br> 西阳河村原是一个数千人的大村,据说这里当年位于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村里的房子一间连着一间,在屋顶上就可以从村北走到村南。村里有一口清泉,旁边小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日军从西阳河对面,河南的济源、邵原方向逆河而上,守军则在河谷的两边修筑寨墙据险防守。<br> 卫立煌部下一个旅长,身穿整齐的新军服去前沿阵地。有老百姓就问他说要去打仗,为什么穿这么新的衣服?那军官回答说,“我们当兵的都是提着脑袋过日子,今天出了门,上了战场,就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我就是抱着牺牲的精神,来参加这次战斗的,把衣服穿好,如果不能活着回来,牺牲了,也要保持我军人的荣誉。”<br> 当地的老百姓看到打仗,纷纷过去看热闹。没看见过打仗,想看看仗是咋打的,刚到山头被中央军赶了下去。6月,国民党和日本人打了起来,6月初八,中央军又增兵了,并且比以前队伍的装备好一些。日军的战史上将西阳河战役称为南羊圈战役,中日两军曾经短兵相接的阵地,如今已经变成耕地,当时的战壕还是隐约可见。日军为摆脱不利战局,企图从这里冲上土塬,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以攻击垣曲县城。但中国军队死死将日军钳制在西阳河谷里,当时战斗十分惨烈,双方几度肉搏,阵地多次易手。<br> 将士们拼死守住了阵地,后来日军用了毒气弹,我们好多军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当时据日方统计,他们进攻了四五十次都被我们打退了。战役结束后,南羊圈、双庙一带的老百姓从战场上捡回手榴弹木柄,用来烧火做饭,竟整整烧了两三个月。由于战斗激烈,日军没来得及带走战死的士兵,便匆匆退走。事后,老乡们看到很多日本兵的尸体,把整个河堤都填满了。在西阳河谷的这场战役被日军称为南羊圈战役,写进了日本陆军教材。<br> 日军此次进入了中条山区,但是脚跟还没站稳,就被中国军队给赶了出来。日本原本想经过中条山突破黄河防线,策应“武汉会战”的企图,可以说被彻底粉碎了。但也就在此时,在中条山的另一端,西路日军和防守永济的中国守军孙蔚如(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的第31军团展开了另一场大战。这次日军的目标是夺取黄河的风陵渡口,以威胁中国西北的重镇西安。而孙蔚如的第31军团,是西北军旧部改编,曾经参与过西安事变。这支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军,能顶得住日军汹涌的攻势?我们下文再来了解。<br><br><br><br>参考资料:<br>[1] 孟庆宇.抗日名将唐淮源遗骸迁葬记[J].文史精华.2009年第1期<br>[2] 卫立煌 • 《致蒋介石密代电》《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江苏古籍出版社《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1987年:1011、1026、1024<br>[3] 《山西文献》台湾版 • 1972年:第3期。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