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你的生命像所有人的生命一样,是由织布机上所有的线织成的。你把自己的生活弄成你所希望的这个样子,机会既不缺乏,也不多余,恰恰够让你做到这一点。如果说你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不管如何你总得做一个选择。你的选择不会否定掉你可能的有生之年,不会否定掉你每次选择留下的一切。你的选择只会让你的生命变细,变成将今天你的选择和你的命中注定的命运合二为一。徽章已经没有两面了;你的愿望同你你的命运一致了。( 墨西哥 富恩特斯 亦潜译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提起中美洲大国墨西哥你最先会想到什么?是印加和玛雅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还是大漠孤烟直的夕阳晚照?仰或是墨西哥宽边大草帽下牛仔脸上沟壑纵横的粗犷和坚毅?或是偷渡客,毒品、枪支凶杀案等社会毒瘤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当然还会有《叶塞尼亚》和足球。而要谈起魔幻文学,谈到拉美文学大爆炸,依然绕不开墨西哥,回避不了四大主将之一的墨西哥国宝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以及他的代表作《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年出生在墨西哥一个外交官的家庭,从小跟随父母去过许多国家。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他对西方古代和现代文明都有较深的了解,对拉丁美洲的落后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探究。当他成了作家以后,总是力图用自己的作品来抨击墨西哥社会的弊端,发掘并弘扬墨西哥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墨西哥民族的根。一生著有六十余部作品,曾获拉丁美洲最富盛名的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西班牙语文学最高奖项塞万提斯奖,以及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多年来都是呼声很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非常可惜,直至2012年病逝,他都未能如愿获得那个殊荣。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在拉美文坛受到普遍好评,被认为这是一部“最为全面、最为完美、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富恩特斯也因此被称为“墨西哥语言的外交官”。然而看景不如听景,当笔者打开此书,首先感觉,这是一本阅读有难度的小说。书中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他如何成为“他”,残酷的内战背景,互相倾轧的人们,毫无价值的死亡,蝼蚁一般的一生等等。书中穿插作者意识流手法,加之译者翻译生涩,非沉浸里边很难缕清故事的时间线。书中的多角度叙事、时空线跳跃显得故事很凌乱,很容易看着看着就抓不住要旨,迷失了方向。这个月除了这一本,赫塔.米勒的《心兽》也是此类型的作品。这本小说夹生饭好歹读完,而另外一本本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如同坐牢,最后选择放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1》:我那时阅读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聊天不落下风,为了完成某项工作。在这里我学会了为了快乐而阅读。( 英国 毛姆 陈以侃译 小说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笔者笃定地认为,萨默塞特.毛姆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地作家。他的小说并不以猎奇取胜,能在平凡中见神奇,通过非凡的叙事魔力,把读者迷得五迷三道。笔者通读了包括他的长篇和中短篇在内地所有小说之后,有资格说,毛姆并非传说中的“二流中的顶尖”作家,他的地位可以和大仲马有一拼,而这两位大作家因为读者群过于庞大以及他们的小说通俗和畅销,而最终影响到了她们文学的高度和深度,从而死后沉冤,好在最终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而毛姆死后仍是作家中的顶流,其小说畅销不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说个题外话,如果给畅销作家定个位,那么可以八字概括:时代宠儿,过眼烟云。试想一下,民国时期,谁的书能卖过张恨水?再问一下,一百年后,当下谁还看他的书?同理,柳永的时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千年后还有几人能在他的词中读出自己心声共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笔者这次计划系统全面重读他的短篇小说全集(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小长篇),完全是手头有了他的这套四本成集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系列”丛书。这套书无论是装帧排版,还是译者水平都非常之好。再读依然有初恋感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毛姆的早期小说汇编合成本。里边收入了三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雨》、《火奴鲁鲁》、《午餐》、《生活的真相》、《舞男舞女》、《全懂先生》这样的名篇,也有《承诺》、《母亲》、《幸福夫妻》、《事关尊严》这样耐人品味的作品。这本书中的小说除了《路易斯》一篇略显平庸之外,其他任何一篇都可成为精品。所以笔者极力推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囚鸟》:这只苍蝇在我汤里干什么? 我想它是在仰泳,夫人。”我说。 你家的奶油为什么要这么多钱?”她问。 “因为母牛不愿坐在这些小瓶上。”我说。(美国 冯内古特 董乐山译 小说 百花洲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美国的重量级作家中,冯内古特属于成名较晚,“星途”比较艰辛暗淡的那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22年, 冯内古特出生于美国,祖先是19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移民。他的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来自富有的酿酒家庭。他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社会反德情绪甚嚣尘上,德国人及其后代备受歧视,这给冯内古特幼小的心灵留下浓重的阴影。大萧条时期,一家人生计艰难,他母亲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疾病,并最终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美再一次成为交战国,德裔美国人的原罪感更深,所受歧视比一战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读书期间,冯内古特尽管足够努力,但大学成绩还是门门挂科。为了逃避痛苦的校园生活,他报名入伍,成为一名远赴欧洲战场的新兵。而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成为自己先祖国德国的战俘。也就是在做战俘期间,他亲历了盟军德累斯顿大轰炸,亲眼目睹了一个世界文明古城变成人间地狱。这次经历从此改变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凭借以这次大轰炸没创作素材写的小说《五号屠场》一夜走红,并是他大红大紫。《五号屠场》使他挤进一流作家行列,而且也定下了“黑色幽默”创作风格的基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冯内古特文学创作体量巨大,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四部之多。 《囚鸟》写于他创作的中晚期。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发表,得益于美国宽松的出版物审核制度。这本带有严重无政府主义的小说,以辛辣幽默以及嘲讽的笔调记录了包括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等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这位老哥第一人称化身尼克松总统内阁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高级官员。因为他的愚钝最终成为“水门事件”的顶缸人。《囚鸟》看似写一个政治犯的牢狱生活,其实他写的是受困于时代,希望脱离,有茫然无措的一代美国人的精神状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冯内古特的小说中有着一个流水的小说,铁打的基尔戈.特劳特的奇特现象。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 是作为作者原型出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这其中包括《五号屠场》、《冠军早餐》、《你好,有钱先生》、《时震》、《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以及这本《囚鸟》。小说家的设定是冯内古特“代言人”的需要。通过这个人物,读者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作家的真实想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囚鸟》在国内被数家出版社在不同时期多次出版发行,译者是翻译过《1982》的董乐山。笔者认为这个译本已经足够好,而出版社还是建议选择译林与《冠军早餐》合订的版本,毕竟花一分钱读两本书,经济考虑更划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乞力马扎罗的雪》: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 (美国 海明威 中短篇小说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它国内有数个版本,其中除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是保留篇目之外,有数十个不同小说入选。可见,这两篇是公认的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了,笔者也深以为然。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和长篇相比,短篇更吃功夫。拿《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举例,它的容量丝毫不比《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少。书中时间跨度只有两天一夜,人物就白人猎师罗伯特·威尔逊和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三个人。事件冲突是妻子肉体出轨白人猎师。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有限全知的叙述视角,通过简洁的对话,含蓄的叙述,细腻的心理描写,省略和重复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威尔逊沉着老道、果敢自信的硬汉形象,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敢于藐视死亡、勇于抗争的主题,同时有投射出中年婚姻危机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小说结尾玛格丽特从背后向麦康伯开了一枪,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多少让人感觉突兀,但细想起来有即合理,耐人回味。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有大师级的表现,读后令人拍案叫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杰作》:如果势必风要刮走你身后的全部脚印,那你暴跳如雷又有何用呢?他早已正确地预感到不该回到这边旧地重游,因为过去其实就是我们幻想的墓地,我们的脚在那里永远只能磕绊到墓石!(法国 爱弥儿. 左拉 冷杉 / 冷枞译 小说 金城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杰作》这本书可能是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最无趣的小说。说它无趣是及于以往左拉小说中的惊心动魄和奇崛的文风看不到了。全书充满绝望和阴郁的气氛,让人读了无比的压抑。 小说中写了一群才华横溢却无比落魄的艺术家形象。他们内心充满着对艺术追求的热情,同时又无比焦虑地在被圈内嘲笑和打压下变得易爆易怒,最后失去理智,抱着与艺术同归于尽地新念沉沦或自决。书中一条主线是以才华横溢地画家塞尚为原型创作了克洛德。因为这部小说过于真实,以致引起塞尚对左拉产生不满,最终导致两位曾经地挚友反目,至死都为释怀。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再去审视这桩文墨公案,似乎会更理解同情左拉一些。首先,克洛德这个人是正面的形象,人品没得说,尽管性格偏执些,但大抵应该是塞尚自己身上的毛病,算不上污点。这就像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以画家高更原型创作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都属于瑕不掩瑜的角色。非常不解为什么塞尚会那么介意,难道就是因为最后把他写了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最后奉劝有作家朋友的人你要当心了,他极有可能把你写进他的小说。这事刘震云和《手机》及崔永元事件就是很好的当代例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6《邦斯舅舅》:,人一有了嗜好,丢人在所难免,这就像是一个个绳索,嗜好越强烈,绳索套得就越紧;它把所作的牺牲变成了一座消极但理想的宝藏,其中可探到巨大的财富。(法国 巴尔扎克 傅雷译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与作者第二后的小说《贝姨》并成为“穷亲戚系列”,同时被视为作家的天鹅之歌。这也是笔者认为继《贝姨》之后,文学成就第二高的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和左拉一样,巴尔扎克也是一个喜欢写大部头的大师级别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系列甚至比“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体量更大,价值更高。巴尔扎克比左拉年龄长了四十一岁。巴尔扎克去世的时候,左拉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妥妥就是一个左拉父辈作家。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邦斯舅舅》没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那么家喻户晓,但却是他文学创作晚期,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所以给它这么高的评价,完全是因为它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试想还有那部小说可以把人性之恶,之贪婪写得如此入木三分,如此的鲜活不过时。读这本小说中的恶人,让人脊梁骨发凉,而读到好人邦斯和许模克被坏人陷害算计和欺负时有替他们气愤,发狠和无可奈何。《邦斯舅舅》里的社会太黑暗了,那里的大多人人情淡薄,贪婪、歹毒和冷酷。这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写照,同时也是当代社会中,颇为常见的现状。重读这本书在此勾起了对巴尔扎克小说的浓厚兴趣。再此后很长时间笔者都会挑出巴尔扎克的文学经典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7,《三十岁的女人》:天堂与地狱是两大诗题,我们的一生只以这两点为轴心转动:快乐或痛苦。天堂现在是,将来永远是人类感情之极的无涯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永远只是它的局部,因为幸福是单一的,而地狱却表现为痛苦对我们无穷无尽的折磨,由此我们可以写出诗篇,因为痛苦是各不相同的。(法国 巴尔扎克 沈志明译 小说 江西教育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巴尔扎克不算一个长命的作家,他生于 1799年,卒于1850年,只活了五十一岁,但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多年投身与写作事业,每天伏案十八个小时,共写下了九十六部(篇)反映法国十九世纪社会风俗的小说,并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合称《人间喜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人间喜剧》中,我们看不到长久的幸福和欢笑,见到的却多是痛苦和眼泪。所以说,《人间喜剧》又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血泪之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巴尔扎克的早期作品,批判性并不是多强。当时为了迎合妇女读者的品味,他的小说多是传奇式的风潮小说,其中充满了非自然的戏剧元素,小说中充满偶然和巧合,完全纯粹的是刀劈斧凿过的风月小说,成名后的巴尔扎克在谈起他早期的文学创作时,也自我否定,说为没有时间重写那些小说而感到一颗正直作家的心在流血。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这版 《三十岁的女人》收入了《人间喜剧》中《三十岁的女人》和《假情妇》两篇中篇小说。它们一篇写于1832年,一篇写于1842年,属于中早期的作品。这本书的译者是沈志明,是当代的一个法文翻译工作者。我们姑且不谈译本,只粗略聊一下这本书给笔者留下的印象。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十岁的女人》写了一个十九世纪贵族少女朱丽经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和年轻浪漫的无知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继而开始了痛苦其一生的婚姻救赎之路。现实觉醒后的伯爵夫人有过两次婚姻出轨,而理性和道德的规范是她选择浇灭爱情的火焰。也育有五个子女,她和她的子女们最终都经历了不幸,尤其是和杀人犯私奔,后做了海盗船长妻子的大女儿,临死都没原谅母亲对她的冷漠。伯爵夫人在女儿的灵床前发出一声悲叹,告诫她剩余的子女;"对于一个姑娘来说,浪漫的生活是绝对不会有幸福的,因为跃出了传统的思想,特别是远离了自己的母亲“。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这篇小说中,还有一笔文笔公案,那就是”婚姻是合法的卖淫“这句有名的话是出自谁之口。和这句话比较近似的论述婚姻的说法出现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很久以来都认为这是恩老的原创,直到看到这句话在比之时代更早的《三十岁的女人》中出现,才知道是自己浅薄了。另外书中谈到男女与婚姻的关系时提到:婚姻制度是当今社会的基石,却单让妇女承担全部重负,自由属于男子,义务归于女人。它还论述了婚姻内的性与婚外性的实质:婚姻是公开的卖淫,公开卖淫,结果是耻辱;秘密卖淫(之婚姻外的肉体出轨)结果是不幸。从上述文字看来,《三十岁的女人》又不仅仅是一篇流行时尚小说,它的思想指导性又远远高于同类小说。这大概因为是这篇小说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假情妇》和《《三十岁的女人》属于同款类型小说,写的也是十九世纪贵族圈里的那点儿事。 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大革命发迹的中产阶级家庭,因此他与法国社会上层是割裂的,因此这也成了《人间喜剧》中的软肋。在他的小说中,法国没落贵族那一类人物几乎扁平苍白,和它小说中的银行家、小业主以及社会底层人物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即便《贝姨》里的于洛男爵也完全由巴尔扎克高超的内功支撑,算瑕不掩瑜,但毕竟还是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8,《庆祝无意义》:呼吸吧,达德洛,我的朋友,呼吸我们周围的无意义,它是智慧的钥匙,它是好心情的钥匙…(法国 米兰.昆德拉 马振骋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去年,世界最后一个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离世。瑞典文学院也终于如愿以偿把文学大师成功拒之门外。这不是米兰.德拉的遗憾,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耻辱于笑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米兰.昆德拉活到94岁,算是长寿。他的留世作品不算多,而在他晚年更是经历了生命最后十年的空档期。《庆祝无意义》是他蛰伏蓄力后最后的绝唱。 和他一贯的文风相同,《庆祝无意义》依然采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的写作手法。他是“复调式”小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前辈陀翁和卡夫卡的基础上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庆祝无意义》中,既有政治小说讽喻和批判,也有哲理小说中的睿智和缜密。这本小说篇幅不长,却非常耐读,读懂读透它需要反复重读。这本小说的好也为此能体会出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9,《午夜禁语》:在时间滴答滴答的缝隙之中,旧日魔影追踪而至。它们可以是任何形状,任何样子。它们都饥饿、疯狂和邪恶,它们的目标只有你。但故事的尽头总有希望,有爱和信仰,有战胜未知恐惧的勇气。永远要相信勇气。(美国 斯蒂芬.金 陈丽丽译 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个量大管饱的中篇。七百八十页对读者来说是个挑战。花了将近半个月时间读完,放下书觉得身心疲惫。不能说这本书质量差,但绝对算不上优秀。四篇小说中《兰格利尔》稍显老派,故事讲的是一个玄幻故事。病毒怪物入侵世界的套路已经在他的小说中玩过多次了。再好也审美疲劳了。《秘密之窗.秘密花园》搞得是心理恐吓,书中悬疑部分有漏洞,以致小说结尾的包袱没响。《图书馆警察》写得太拖沓了,这也是金许多小说的通病。慢节奏的叙事对恐怖小说的气氛营造是一种损害。最后一篇《太阳狗》故事很无聊,打着“恐怖小说”的旗号讲的是少年心里成长的故事。尽管金的讲故事的功夫一流,但还是架不住故事太空洞,神力也难挽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本书比较失望,今年阅读斯蒂芬.金的计划可能要做个调整,后半年大概不会再读他的书,需要缓一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太阳照样升起》:(美国 海明威 张宽新译 小说 河南文艺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是美国版的《双城记》。从巴黎到普罗纳,从低沉迷茫与醉生梦死到释放自己燃烧自我。一群被社会抛弃的人,愤世嫉俗,靠酒精麻醉,白眼看世界,然后又堕入红尘中。男主是个奇葩的存在。战争让他失去了男性器官,生活让他变成从怂人。一次次把爱的女人推给别人,在悲怆中彷佛化身圣人。其实这种人最被看不起。女主勃莱特看似女权主义的代表,品酒、抽烟、留短发、着短装、性解放等,实则她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渣女而已。这种人拜金、利己、放纵享乐,在落魄时又会牢牢抓住男主,使其搭救上岸。这个人物和萨略的小说《坏女孩的恶作剧》中的智利女孩极其相似。可见渣女是无国界的。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这本小说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酒”。而整本书的情绪是阴郁低落的。呈现了“迷惘的一代”的失落和绝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本小说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是比较容易看进去的。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语言运用方面,文字浅显易懂,选用简单句式,口语化明显。作者选用字词悉心考虑,惜墨如金,语句十分简练,文白畅晓。海明威并没有把人物当做自身思想喇叭。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选用大量省略和替代用法,使其凝练和快捷。同时这本小说和作者的名作相比也略显文学性差一些。但作为作者的处女作,起点已经算是很高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星推荐:《邦斯舅舅》、《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1》、《囚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值得一读:《太阳照样升起》、《三十岁的女人》、《庆祝无意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发时间:《午夜禁语》、《乞力马扎罗的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推荐:《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杰作》</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