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苟利国家,虽死何避。--《金史》

人生规划师印志鹏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原文:</font><br>苟利国家,虽死何避。--《金史》</b></p><p class="ql-block"><b><br><font color="#ed2308" style="">释义:</font><br>假如对国家有利,就算是面对死亡也不逃避<br></b><br><b><font color="#ed2308">启示:</font></b><br><br>“苟利国家,虽死何避”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意思是如果是为了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个人品德。这句话蕴含的启示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br>1.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个人应当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r>2. 奉献与牺牲的价值:提倡在面对关乎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个人应勇于承担责任,甚至做出牺牲。</p><p class="ql-block"><br>3. 道德勇气的重要性:反映了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品质,鼓励人们在道德信念面前保持坚定。</p><p class="ql-block"><br>4. 激励行动的力量:作为一种道德号召,它激发人们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哪怕是面对极端困难和挑战。</p><p class="ql-block"><br>5.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醒每个人都应具备对社会负责的意识,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总之,“苟利国家,虽死何避”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倡导的是一种无私奉献、忠诚于国的高尚情操。<br></p><p class="ql-block"><br></p> <div>《金史》<br>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灭金,共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br>年代--元代<br>作者--脱脱<br>评价--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迴出宋、元二史之上。(赵翼)<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