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玲/散文评论

MR.mao

<p class="ql-block">撷英集粹,吐曜含章</p><p class="ql-block">——在解贞玲先生《悠悠千古情》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任爱玲</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作家、诗人,敬爱的贞玲先生:</p><p class="ql-block">上午好!</p><p class="ql-block">今天,能够参加由山西省散文学会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解贞玲散文集《悠悠千古情》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p><p class="ql-block">感谢谭曙方会长和解贞玲先生的盛情邀请!并向贞玲先生表示由衷的祝贺!</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我们管它叫,扎根、沉淀、积累。</p><p class="ql-block">当我打开贞玲先生寄来的心血之作《悠悠千古情》的时候,当我埋首于其中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我被先生的博学和睿智,情怀和才华震惊了。我在这些文字的背后,看到了先生曾经不为人知的清贫、寂寞与坚守,而这清贫与寂寞的坚守又何止一个十年!那是先生孜孜矻矻的漫长人生路啊!在这条路上,我更看到了先生对文学的忠诚,对生活的忠诚,对生命的忠诚。</p><p class="ql-block">受先生委托,让我为她的著作写点什么。我着实诚惶诚恐,一则,和先生在诗文、书法等领域的辉煌成就相比,我实在无法望其项背;二则,先生为人坦荡,虚怀若谷,清风朗朗,正是我辈人生之样板,学习之楷模。在先生面前,实在只有聆听教诲的份儿,岂敢呈舌聒噪?然而,我又被先生诚挚的邀请所感动,只能在先生面前耍一回大刀了。不妥之处,还请先生和在座的各位诗家、作家、书家宽谅。</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将以《撷英集粹,吐曜含章》为题,从三个方面对先生的著作作一个浅析,仅为个人之浅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热情拥抱生活:</p><p class="ql-block">《悠悠千古情》《遗爱无限》《我和甄占文》《分别卅年喜相逢》《永远的恩师》,打开首页,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辑《人间真情》,写母亲,写外婆,写爱人,写母校,写恩师。一页页看过去,无限的爱,浓浓的情,炽热、滚烫,让我仿佛受了阳光的照耀,身披了光芒,那感觉,亲切而温暖,圣洁而美好。</p><p class="ql-block">“忘不了幼年懵懂第一天去上学,妈妈早早起来为我赶做‘记心饼’。那圆圆的饼子上有七个小眼,这是家乡的风俗,据说是小孩吃了能开七窍,能长记性……忘不了小时候每逢腊月,我们守在灶台前,看妈妈制作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馍、枣花馍时心中的那份甜美……忘不了在年三十的灯光下,妈妈为我们通宵达旦地赶制新衣。我能为穿上新衣,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而激动得睡不着觉,却没有体会到妈妈有多苦,多累,多难。忘不了……”(《悠悠千古情》)先生一口气用了七个“忘不了”,如江河汇流,滚滚滔滔,深情的母爱透过了纸背,直抵人心。结尾那首《江城子•祭母吟》写尽了对母亲的追怀。</p><p class="ql-block">“别离生死两茫茫,晚思量,日难忘。荒地孤坟,谁与诉怆凉。犹记生前永夜坐,儿病重,痛肝肠。 宵来清梦共回乡,貌慈祥,话偏长,笑靥多甜,怎地泪成行?双颊风吹寒恻恻,明月照,袅斜梁。”与苏轼那首追忆妻子王弗的《江城子》有同样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我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外婆,走出了很远的地方,我回头留恋地望了外婆一眼,啊!苍老的外婆还伫立在街门口,伫立在秋风中,朝着我去的方向,一动不动地凝望,瘦弱的身躯宛如一尊古老而伟大的雕塑!凌乱的华发在风中飘动……她的目光像细绵的线,缠绕着我,扯也扯不断。我虽然走出了故乡,却永远走不出她那温暖的掌心和胸怀!”(《遗爱无限》)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画面。先生用一个长镜头把外婆永远定格在了自己的生命里。</p><p class="ql-block">在《我和甄占文》中,先生写到,“他用最强大的容错程序,一次次按下回车键,删除了我的过失,筛选出我的爱。这是一种人间亲情的爱恋,这是一种生命和爱交织在一起的欢乐!”先生用“容错程序”、“回车键”、“删除”等键盘用语,写出了爱人对自己的宽容,可见先生多么善于学习,善于学以致用啊。</p><p class="ql-block">“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种简单随性的生活,洋溢着爱的芬芳。”语言参差,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把清贫的物质生活与富足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苦中有乐,苦乐相随,这也许才是真正的爱情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原本,我们居住在孤独的尘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相依相偎的温暖,不离不弃的相守,才使我们孤寂的守候有了意义,才使我们疲惫的奔波有了力量,才让我们一颗漂浮的心有了皈依,有了眷恋,有了热爱。</p><p class="ql-block">我在读先生文字的时候,不但在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更从端丽美好的文字运用上体悟到了美感,读之,让人唇齿留香。这便是先生文字的功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声律》中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说的大概就是先生这样的文章吧? 而这一切皆源于先生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再读一下几个文章的标题:《文学让女性更美丽》《幸福只在一念间》《文学教人相爱 人生贵在相知》《健身运动与生命自救》《深情的眷恋 执著的追求》《坐拥书香》等等。试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怎么会有对生活如此炽热的拥抱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盛情抒写生命:</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曾说,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在贞玲先生笔下,无论是《诗意江南》,还是《济南之行》,是《北戴河纪行》,还是《壮哉 五台山》,其笔力细腻而磅礴,恣肆而汪洋,甚是壮观,蔚为雄阔。</p><p class="ql-block"> 先生在《诗意江南》一文中写自己去杭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度假时说:“百里之外,千里之遥,晴空丽日,骀荡东风,驾飞蝶,乘云车,千山越,风雷挟,浪涌千叠,破雾乘风览大千,苍茫如盖锁云烟,银羽翔天得此身,心高顿觉了无尘。……杭州风景璀璨,沿途芳菲,荣华入目。极目远眺,碧空如洗,远山含墨,绿影婆娑,卿云绚烂。是谁,打翻了世间的调色板,勾勒出如此迷人心魄的景致?”</p><p class="ql-block">先生之语言如在水中漂洗过一般,干净、凝练、生动、含蓄,有诗一般的质感,有画一般的韵致。写风景,浓墨重彩;写心理,饱蘸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先生对江南的深切向往。真可谓“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征圣》)</p><p class="ql-block">来到了江南,先生便成为那一湾溪水,一竿瘦竹,一条泊在河埠头的乌篷船,通体散发着江南人才有的明媚、清朗之气。于是,她的笔下便诞生了这样的风景:“烟雨蒙蒙,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人轻轻地在上行走,一如在画中。纳光景而涵烟霏,苏州的风物和小雨是最配的,悠长的小巷,飘飞的雨丝,沾湿的花朵,屋檐上滴落的雨珠,一切一切都书写着江南的诗意,显出一种楚楚动人的清婉和幽深。”先生在一吟一咏之间,尽情吐纳珠玉之声;于一桥一水之前,总能卷舒芳菲之色。</p><p class="ql-block">“表里山河,天囤厚土;京都畿甸,地沁瑶泉。重关难越,风来八面;才扉不掩,凤舞九天。历史星空,辉增河汉;丝路商衢,誉满瀛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山西财大赋》)</p><p class="ql-block">先生之为文,开阖有度,纵横自如,古今经典,信手拈来。一旦为文,便大气恢宏。其笔墨之美固让人称奇,然其背后之思想,之风骨,之襟怀,之豪情更如明月般皎然,让人惊艳。朗吉纳斯(罗马)说,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先生持正守道,心怀悲悯。撷英集粹,吐曜含章。寄情诗文书法,畅游水墨之间,浑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无法想象先生到底用了多少时间竟能修炼到如此地步!</p><p class="ql-block">时光莹莹如玉,点滴感慨在胸。无法想象,多少个不眠之夜,先生蘸丝丝烟雨,研暗夜为墨,抒写一腔情怀。那一纸素笺,曾流淌出先生对生活、对生命、对万物多少浓浓的眷恋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真情感染读者</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真情是贞玲先生的生命底色,读她的作品,无不被她的真情所打动。</p><p class="ql-block">贞玲先生评论王巨才先生《退忧室散记》时写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评品人物、评点诗集、设身处他、发自肺腑、如风行湖上水波自成,而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眷眷之情、沁人心脾,故议论的作用,遂亦发挥到极致。”评论杜学文先生《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时写到:“作品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而照亮这个文学世界的则是作家深厚的思想内涵、深刻的时代洞察、精湛的构思表达、丰厚的知识储备等。无论思想境界还是章法文采,均无愧一流,令我肃然起敬,欣赏不已,久久不忍释卷。”贞玲先生为人谦逊低调,积极昂扬,始终如一个初学者,对大家的文章充满了钦佩和景仰。而这恰是为学者治学该有的风姿与态度。</p><p class="ql-block">贞玲先生说:“散文是可以见出襟怀和风骨的。因为墨香氤氲间流动的是思想、而文字的背后,立着的则是人”。</p><p class="ql-block">先生曾用[双调·折桂令]盛赞史文山教授:“这先生忠厚热肠,谦逊温和,正气昂昂。学富五车,通知韵律,妙语成行。说讲课声音洪亮,搞编辑润修文章。为朋友有难能帮,为后学指点迷航,好名声众口赞扬。”这难道不也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吗?</p><p class="ql-block">先生不仅在自己的创作中以“真情”感染人,在先生的评论中,我们也随处可以发现其精彩的文学理论。</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散文家,其作品之所以动人而有生命力,核心只有一个字:情。情,是真情,是真话,是作者真诚的态度,离开这个情字,散文便没有灵魂。”“散文对于生活的本真化书写,既有欢欣的时刻、更有永远无法平的人生皱纹,这是一首最为真实的生命之歌。”(评宋园花《母亲的凝望》)可见先生对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多么重视。</p><p class="ql-block">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在她的评论创作中,同样也不乏精彩论断。不再举例。</p><p class="ql-block">沉甸甸的一本书,是贞玲先生心血的结晶,她撷英集粹,吐曜含章。读先生的文章,可照见众生,也可照见自我。散文家红孩评价这本书:“一部有质量有温度的散文集。”“全书行文飘逸、细腻、自然、生动,疏密相间、感情丰沛,作者以独特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向读者展示了散文的美感,显示了时代轨迹,凸显了思想纵深。”诚哉斯言!</p><p class="ql-block">先生灵魂纯粹,智慧卓然。既怀儒家的兼济天下,又兼道家的凌拔超然。甘于清贫,又藏书满屋,春去秋来,偃仰啸歌。著作丰硕,成就斐然,理想与人生达到了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先生因知性而优雅,相信先生也一定会因优雅而永恒!</p><p class="ql-block">“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明媚的日子,诗意的生命。</p><p class="ql-block">祝愿此次大会圆满成功!祝愿贞玲先生及在座的各位作家诗人身体健康,与光同行!</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任爱玲,作家、诗人、教师,笔名西月。山西文水人,现居太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太原分会会长。晋祠稻田书院驻院作家。多篇(首)作品刊载于《诗刊》、《黄河》、《时代作家》、《黄河文艺》、《都市》、《齐鲁文学》及《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有诗文入选20余种选本。曾多次参加全国诗文大赛并获奖。2023年9月在湖南省三湘文学举办的第四届“莲蓬-圣静杯”文学大赛中,作品《和你一起找寻灵魂的皈依之所》获得“评论特等奖”。出版有诗集《今夜西窗又雨》《尘世之光》和《栅栏那年》等,文集《月满西楼》《静水潺湲的日子》和《许你一世清浅》等多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