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西湖十景之六《万松书缘》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位于杭州万松岭路中段南侧万松岭北麓。始建于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代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而成。进门正面的石牌坊通体高9.22米,牌坊横梁上面写有:“万松书院”,是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上面是双龙戏珠的石雕图案。 万松书院曾经造就了袁枚等莘莘学子,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也曾在此讲学。</p> <p class="ql-block">“万松”之名,取义于白居易《夜归》“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又因康熙帝赐题“浙水敷文”而改称“敷文书院”。</p> <p class="ql-block">万松岭上原来有个报恩寺,寺院修建于唐贞元年间,寺内建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 唐代的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都曾是常客,经常与报恩寺的寺僧谈禅说理,闲暇之时都留下了笔墨。</p> <p class="ql-block">时任杭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途经万松岭,写下七言律诗——《夜归》:</p><p class="ql-block">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p><p class="ql-block">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p><p class="ql-block">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p><p class="ql-block">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对当时“万菊轩”的描绘:</p><p class="ql-block">一轩专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p><p class="ql-block">佳木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p><p class="ql-block">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p><p class="ql-block">此意欲为知道者,陶翁犹自未离群。</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并与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因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曾在书院共读三年,演绎为凄美的爱情传奇,故而又成为传奇姻缘的萌发地。</p> <p class="ql-block">“万株松树青山上”的美景,也让杭州百姓将传说中的梁祝故事,拈来此地演绎。梁祝之恋虽以悲剧结局,但其情真意切的缠绵感动了太多的中国人,所以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p> <p class="ql-block">由书成缘,因缘成书,梁祝故事深入人心,以至今天的万松书院,又演变成人们寻觅良缘的好地方,昔日梁祝十八相送处,现已成杭州一处重要的相亲之地。</p> <p class="ql-block">书院地处湖山之间,“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钱江,右带巨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清丽静穆,得天独厚,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进得门去,一路台阶向上,两旁青松夹道相迎。</p> <p class="ql-block">四时假日,游人如织。陌上花开之时,踏青履痕之间,那一桩桩人间美好姻缘,因为西湖山水的熏陶,也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致。“万松书缘”由此而成为现代西湖佳话。</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山坡、草地上有许多名人的雕塑。张载(1021-1077),北宋陕西都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里学创始人之一。长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主张“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王安石行新法就求助于他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袁枚(1716-1797),清浙江钱塘人,清代之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亦要伟人扶”即其诗句。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p> <p class="ql-block">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并创立著名的“阳明学说”。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他强调书院要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的理论,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当然如今的书院已是现代又重新修建之作,但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原貌。从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三座“品”字形石牌坊下走过,沿阶梯缓步而上,茂林修竹的陪伴下,很轻松便进入书院主体院落。</p> <p class="ql-block">重修后的三座石牌坊亦为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分别代表了书院的三个历史时期,即万松书院(1498-1671)、太和书院(1671-1715)、敷文书院(1715-1892),同时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深刻寓意。</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背面都有题:“道冠古今”是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而“太和元气”是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p> <p class="ql-block">古制学宫都引水辟池,形如半月,称泮池。万松书院初建时规模略如学宫,故设有泮池。</p> <p class="ql-block">齐召南(1703-1768),清浙江天台人,号息园。1734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参修经史。曾官礼部侍郎。1755年至1765年主讲敷文书院讲席达10余年,对书院建设多有建树,且造士甚众,文人蔚起。作为书院的名人、主持,任内曾分别于1757年、1762年、1765年接驾乾隆帝巡幸书院三次。先生在治学、课余之暇,对奇石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程颢(1032-1085),北宋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北宋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 为两兄弟,世称““二程”,其学称“洛学”,主张“知先行后”,是北宋理学奠基者。讲学达30余年。“程门立雪”的典故就表明了他们当时讲学的影响。二程以双人构图,表现兄弟俩不但学术思想相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继续拾阶而上 登往高处,这直通山头的阶梯大道,就像是学习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刻苦提高,才能逐步进入学海,摘取知识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仰圣门,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祝遂之书额“高山仰止”,取意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学子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尊崇和敬仰。楹联由王翼奇撰书:松岭仰弥高,百仞宫墙,居仁辅义,杏坛瞻在迩,一堂弦诵,挖雅扬风。</p> <p class="ql-block">毓粹门是万松书院的内门。朱关田书额“毓粹”,喻方松书院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人才的学府。</p> <p class="ql-block">金 甡(1702-1782),清浙江钱塘人,字雨叔,号海住,乾隆壬戌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1780年始主讲敷文书院。史谓:直谅城敬,所陈说必正义法言,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作为敷文书院的著名主持讲席,他生平“廉检方正,处事无巨细,并并有法度”</p> <p class="ql-block">居仁斋,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意寓孟子“居仁由义,体用己全”句。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被有仁义之忘,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现分大小二间,分别为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的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在书院中设有展厅,展示着书院的历史渊源,还有从书院走出的名人生平和作品。这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书院,曾经是浙江最高学府,培育造就了无数名人——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曾在此就读,可谓群星闪耀。</p> <p class="ql-block">居仁斋的课堂正中挂着孔子像,书案整齐,眼前幻化出当年学生们摇头吟诵的样子,耳边似有书声朗朗。</p> <p class="ql-block">山水以怡情养性。雅致的环境和灵山秀水想必对读书也大有裨益,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再好动的学生怕也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p> <p class="ql-block">居仁斋正对面是由义斋,由义斋,原万松书院的主默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斋名取意于孟子“属仁由义,体用已企”句。意思是如果个人拥有他义之志,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现分大小一间,为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迎面一屏木雕,一只小狮子抱着绣球神色调皮,在偷看什么?原来是状元及第,志得意满的新科状元奉旨去赴琼林宴。</p> <p class="ql-block">朱熹(1130-1200),南宋婺源人,为二程四传弟子,是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著作颇有名。其博览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人影响很大。曾在白鹿洞等多处大书院执教。其“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后人视为办学圭臬,主张学问在于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学院。大儒、理学家。道德文章教化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人格学问均为人之楷模。</p> <p class="ql-block">二进为明道堂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p> <p class="ql-block">现陈列由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反映中国科举历史文化的大型立体仿真彩塑工艺巨作。</p> <p class="ql-block">赴京赶考场面,进京赶考路途遥远,有钱的乘舟、坐车,没钱的提前半年出门、步行也不能错过这三年一次的大比之年。</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场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乡试、会试、殿试,冷灶布衣的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看这位骑在牛上还在认真读书。</p> <p class="ql-block">金榜提名,荣归故里是所有莘莘学子的梦想,那年苏轼苏辙由父亲苏洵带领,由四川眉山出发赴京应考,结果兄弟双双得中,苏洵大发感慨:莫道考场易,老夫如登天;莫道考场难,小儿如拾芥。</p> <p class="ql-block">场景雕刻之生动,令人如入其境,一幅科举百态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建有两座碑亭——颜乐亭和曾唯亭,分别以孔子的学生颜乐和曾唯命名。曾唯亭内有乾隆七言御诗御题手迹复制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檐角飞翘,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棕红色的建筑和周围树木相映成趣。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语意,赞叹孔子的思想已经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p> <p class="ql-block">孔子雕像端坐在大殿正中,左右配亚圣颜回、孟轲、曾参、孔伋四位石像,尽显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并设青铜祭器。</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万世师表碑是万松书院遗存不多的古迹之一,从碑刻的破损程度和沧桑的印记足以感受到那份时光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现存为供案、石狮、照壁、孔子线刻碑等文物。2000年3月,杭州市园文局依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建筑民国初期的特征,进行了保护性维修。</p> <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是指孔子创建的孔家门派学说流芳百世, 是千古流芳的表率。</p> <p class="ql-block">存诚阁清代万松书院主要建筑之一,用于收藏皇帝御赐、乡绅捐赠典籍之处,原为书院藏书楼。存诚,保持诚实之意。2009年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楼据说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同室读书的课堂。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梁祝坚贞不渝的爱情,使此处成为男女婚姻一线牵的姻缘之地,名声远播省内各地,故而取名“书缘”。</p> <p class="ql-block">毓秀阁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读书的地方。毓秀阁内的“梁祝书房”总会让人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浪漫爱情故事——楼台相会,化蝶起舞,生离死别,缠绵悱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体现江南民居风格的围合小院,上为接待厅,下为梁祝书房。梁祝书房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刻苦攻读诗书之处,厅堂内,以东阳木雕的形式塑造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像,他们正在同窗共读。墙面用壁画形式表现梁祝草桥相会、柳荫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同时还摆放了梁祝“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以明代服饰为蓝本的梁祝“穿戴过”的服饰。背景则是屏幕中播放的越剧《梁祝》演唱片断……让人们充分领悟了“梁祝情节”的美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万松书院又被称为“梁祝书院”。“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其歌颂自由爱情的主题亘古未变。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在李渔的《同窗记》中,万松书院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谈诗论道所在。肃穆的书院因可歌可泣的美丽传说有了爱情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梁祝传说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故事情节和主题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于这一传说,各种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涵盖了戏剧、音乐、电影、舞蹈等多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曾埋怨梁山伯是个“呆头鹅”,而山脚下浣云池里的白鹅造型,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p> <p class="ql-block">双照井, “梁祝”十八相送场景之一。井前,英台指着水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p> <p class="ql-block">可汲亭,原为万松书院观景亭。现为“梁祝”故事中“草桥结拜”的场景。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世人耳熟能详,而杭州则将这个文化主题发挥到极致,万松书院将梁山伯祝英台同窗故事的情景再現于石林的景色当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让虚无的故事有了相应的基础,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渲染力。</p><p class="ql-block">不过,让阿春不解的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万松书院居然以传说为平台,提出了在学习做人的过程增加了寻找意中人成家立业的创意,创办了一个“万松书院相亲会”,现在每周六上午都是固定的相亲日,人群熙熙攘攘,不断成就人间美事。</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居然以传说为平台,提出了在学习做人的过程增加了寻找意中人成家立业的创意,创办了一个“万松书院相亲会”,现在每周六上午都是固定的相亲日,人群熙熙攘攘,不断成就人间美事。</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还有一个一览湖山的好去处。石林位于万松书院西,分留月崖、芙蓉崖,圭峰三部分。石林嶙峋剔透、青苍玉削,姿态各异,且有奇花古藤相映,清丽静穆,为书院一绝。</p> <p class="ql-block">明赢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与观察使汪珊、枢使李节同登万松书院西侧的石林,见群石蒙翳,感觉辜负了自然的造化。</p> <p class="ql-block">便命人开山辟路,披荆斩棘,又集资建三亭:前山建振衣亭,顾璘书额;后山建卧萃亭,汪珊书额;山麓建寒椒亭,李节书额</p> <p class="ql-block">石林成为书院一景,学者士子流连其间,从明代至今,赋诗百余首,留下大量题咏石林的诗篇和二十几处摩崖题记,诗人们总在这里“坐石弄花忘却归”。</p> <p class="ql-block">从石林一侧上见湖亭,眼前豁然开朗,西湖横陈雷峰塔矗立,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实不辜负乾隆南巡时的赐额"湖山萃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