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纵观全球城市,历经两干年历史且中心从未移动过的城市仅有三处:广州、罗马和亚历山大。这些千年古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城市规划上都遵循了自然平衡原理:立下城市中轴线,建筑向两侧伸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西门正是为广州东西轴线的西部端点,连接西关城区,在广州城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如今我们见到的广州西门瓮城遗址,就是在明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扩展广州城时,把西城墙修至今天的人民路一带,并且在今天的中山七路东端修建的“正西门”门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西城门”在1918年由于广州拆城墙修马路已被拆除。直到1996年,埋在地下的西门瓮城遗址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7月此处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的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的名称来由,便是明清时代广州城的西城门,遗址便在出地铁口附近,敞开裸露地面,有一小牌匾《瓮城遗址简介》,上面记载着当年的那段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代时的广州有七个城门,今大东门、西门口等叫法皆因城门名而来。瓮城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之一,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通常呈半月、方或矩形。西门当时的瓮城呈“H”型,正是当时的正西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遗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18米,高3.7米,是广州迄今为止发现和保存得较好的明代瓮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当年的老照片,依稀还看见西门城的雄伟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考古历程 1996年及1998年为配合建设工程,先后两次对瓮城遗址南部进行发掘,清理出残存的基址。2010年,开展遗址保护及整治工作,保持遗址结构稳定,改善本体周边环境,确保遗址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年代稍晚。这处瓮城在清代得以沿用、修缮和改建,民国七年(1918)后,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拆除了广州城墙,利用城基修建新式马路,从而打破陈旧的封闭城市形态,成为广州城市走向近代化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墙垣由红砂岩石条包边,条石长0.2~1.3米、宽0.2~0.5米,横竖错缝叠砌,以灰浆粘接,残留23层,墙芯以黄褐色土夯实,墙体宽4.7米~5.1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残存的基址东西残存18.45米,南北宽18.15米,高3.7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发掘后,城基实施原址保护,并植上花草,四周建保护栏,遗址以北建人行道。现遗址中部仍被埋于中山七路底,北段大部分压在民居之下,故未发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站在当年西城门的位置,中山路与人民路的商业圈在此交汇,西门瓮城遗址驻守着自己的岁月,虽然只保存了残迹,但透过翠绿的草丛仍见证旧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广州历史文明的沉淀基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门瓮城遗址已是广州迄今发现露出地面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城楼基址,虽然地方不大,但足以让现代人在残存的建筑中见到当年广州的风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