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香:我的第一次之第一次上北京

木鱼

第一次上北京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上北京,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大清早我便去温州机场,坐航班到达首都机场,独自凭着报到通知单上的路线图,在这陌生的大城市,先坐公交大巴,再坐地铁,然后再转乘培训中心的接待车,一共耗费了10多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初临京城, 一路上我两眼发光,凝神注视着车窗外的市容市貌,内心颇为激动。眼前恢宏大气的建筑、车水马龙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人流,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小百姓,旋即被古都的浓郁风韵和现代大都市的壮观所深深震撼。以前只是在画册与影视上见过,现在亲眼目睹,涌上心间的第一感觉:京城太宏伟了,古都太靓丽了,如此的古朴典雅,又充满着时尚与活力,不愧为万众瞩目的祖国首都!</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首都,面对京城的繁华与古雅、庄严与凝重,我的心绪始终处于惊奇与亢奋中,然而目光总是怯怯的,看啥都有点傻眼,活脱脱的一个刘姥姥进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培训基地临近香山,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有一台电话机可供学员打长途。报到那天晚上,初来乍到的学员们为给家里报个平安,电话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不容易轮到我时,电话竟然数次拨不通,还被收了几块钱的话费,把我急得头顶直冒烟。</p> <p class="ql-block">  住在塞满三张床铺的小房间,最郁闷的是没有洗澡间,而整个培训基地只有一个大澡堂,两三天才开放一次,每次也就两个小时。每当澡堂开放,学员们争先恐后、蜂拥而入,里里外外人声鼎沸。那澡堂既无隔间,也无挡布,且水龙头挨得很近,每个沐浴喷头下都围着三四个人在冲洗。来自南方的我,从来没有统浴的习惯,有点顾忌光着身子与他人紧紧地挨着,好在澡堂里水雾蒙蒙,也多少消减了一些尴尬。</p> <p class="ql-block">  培训基地的食宿条件虽然不尽人意,但给我们讲课的全都是博学多才、名声赫赫的专家学者,个个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嘴皮子好生了得,真知灼见脱口成章,我尽管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课有时仍然会开小差,心不在焉。说句实话,当时也许是太向往首都京城了,身在课堂,心早已飞向京城的景点名胜和大街胡同。</p> <p class="ql-block">  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纪律比较松懈,上课时间也经常缩水,这为我们增添了不少自由活动时间。有幸几次碰上大牌专家失约没来授课,学员们顿时自觉地作鸟兽散,三五成群地奔向名胜景点。</p> <p class="ql-block">  我想,大部份学员的心态都是相同的,不远千里来培训,除了面对面聆听专家学者的教诲外,内心都有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相拥北京,游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10多天的培训时间,除了集中上课,我可算是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觉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徐霞客精神,登万里长城、天安门城楼;逛故宫、大观园;游十三陵、世界公园;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跑得脚丫直打后脑勺,天天一身臭汗。</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苦这累十分值得,当我与和北京挥手道别时,提包里不仅有一本红红的培训结业证书可向领导交差,还有在京城拍摄的一叠游览照片,这可是我第一次京城之行的永远纪念。</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捷,上京城已成为易事,后来我N次上北京,或为工作,或是观光,游历了大大小小或老或新的景观,也深深感受了古老京都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第一次上京城的往事,始终铭留心底,怎么也抹不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文:选自木鱼游记散文《云水江帆》(写于2007年4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图:选自木鱼旅行照片(摄影者系培训同学,在此深表感谢!)</sp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