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豫”见“豫”闻

垂柳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风吹拂,雨水润泽,枝头新绿,百花盛开。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是播种希望的时刻,是一年中最适合运动的时节。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里,我们来到祖国的漳河以南,“豫”见河南。饱览了河南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中,历史之重,河南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兴业,全国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一卷河南志,半部中国史!河南,这里是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4日下午,我们随团到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开始了为期6天的河南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7点35分,我们乘坐的飞机起飞,飞往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飞机上俯瞰窗外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点30分,我们的飞机安全降落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5日,我们“豫”见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神州牡丹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寺,一个圆心中夙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少林寺"这个名字,来自于小时候看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电影里的少林武功震撼着我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刻记忆。从那时起,我对少林寺充满了崇拜与向往,一直梦想着去看看少林寺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领着老伴有幸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走进这座历史悠久、充满传奇的寺庙,近离受了少林的佛教文化和悠久的中华传统武术,领略了少林寺的魅力。圆了我心中的夙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观看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游览千年古刹,品味少林文化,学正宗少林功夫等。</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少林寺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地处少室山腹地,面积70.83平方公里,享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等桂冠。</p><p class="ql-block"> 少林景区人文景观星罗模布,著名景点有:少林寺、塔林、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等20余处,其中源自少林寺的少林功夫,不仅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少林景区自然景观雄奇壮丽,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代表景观有:书册崖、悬空栈道、一线天、猴子观云海、悬天洞等40余处,其荟萃了五岳之精华,藏纳了三山之灵气,以峰奇、石怪、路险、景秀而成为嵩山自然风光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自古山川秀、嵩山无穷奥,作为中国旅游的经典名片,嵩山少林景区将传承华夏文明圣火,笑迎四海宾朋,展示禅宗祖庭与文化圣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少林寺景区,远远就能看到景区入口有一座双手合十、彬彬有礼的高大武僧雕塑,据说这是小山禅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气势磅礴的“嵩山少林”石牌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牌楼是四柱、三门、楼庑殿顶式牌楼样式,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制作,设计建筑中增加了斗拱和屋檐加以装饰,形成屋脊顶式牌楼。</p><p class="ql-block"> 据说牌坊的三门,分别象征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p><p class="ql-block"> 牌楼上有题词,都是一些大书法家所题写。</p><p class="ql-block"> 牌楼前面正上方的“嵩山少林”,由启功先生题;次间上额枋左右为“武林胜地,禅宗祖庭”,由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p><p class="ql-block"> 牌坊之两侧对联,“胜地有缘听法雨,少林无处不雄风”由张海先生书写;中间对联“百代衣钵赓承一花五叶;千秋山河襟带四水三城”由沈鹏先生书写。</p><p class="ql-block"> 背面中门正上方额题“嵩山少林”,由欧阳中石书;次间上额枋为“跋陀开创、大乘胜地”,由张海书。</p><p class="ql-block"> 两边对联为“香火千秋兴宝刹,关河万里拱神山”,由李铎书;中间对联“一苇渡长江修持九载,两山藏古寺参拜十方”,由黄均书。</p><p class="ql-block"> 四副楹联,简洁明了地概括出少林寺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经过一座正中坊额上题着“天下第一名刹”金子的四柱三顶的小型山门牌楼式建筑。牌楼左右坊额上则分别题着“禅宗祖庭”、“武林胜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建筑,依山而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7座建筑。两侧有六祖殿、紧那罗殿、白衣殿、地藏殿、钟鼓楼、东西禅堂、东西寮房等配殿与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被称之为第一名刹是从李世民那个时候开始的。主要是由于李世民在征战的时期,受到少林寺的十三棍僧的保护。李世民成功了之后,自然的话会有所回报,就有了天下第一名刹这个称号了。</p><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地处中原,故称中岳,分太室、少室二山,各36峰,主峰海拔1492米。以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繁多,居五岳之冠,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北魏时期,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当时的孝文帝为了安度印度的一个高僧而兴建的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一直都有这样的说法,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是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上个世纪,一部电影《少林寺》大获成功之后,这座寺庙的名声便是一日千里。无数的外国人涌至少林寺,希望能够学习中国功夫。很多外国政要也来参访过少林寺。我们现在看到少林寺这些建筑,主要是供大家参观的。那些少林弟子练武不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一对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雕刻的石狮。</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山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牌坊,东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对联一幅,上联为“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下联为“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西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书“跋陀开创”四字,牌坊东面额题刻“大乘胜地”,对联上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下为“面壁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牌坊西面题额为“嵩少禅林”,对联上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下为“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从石坊坊额三言二语的刻字,就可以明白少林寺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山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山门前,树木茂密,一棵棵千年古树苍劲挺拔,少林古寺,红墙青瓦,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山门前少溪河潺潺流过。</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山门,为常住院大门,由正门和东、西掖门组成,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间正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左右八字墙上分别写有"禅宗祖庭"、"大乘胜地"。</p><p class="ql-block"> 正门上悬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圣祖玄烨所书,匾正中上方有篆书"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章。我们说乾隆的御笔很多地方能够看得到的。但康熙的是比较少,难得一见。 </p><p class="ql-block"> 现在少林寺的山门是清代的建筑,清朝雍正时期修建的。不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少林寺大部分建筑被损毁了,现在的是1974年重新修建的。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雌雄相对是清代雕刻的,石狮雕刻的还挺精美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清康熙年间,少林寺山门修建完毕后,唯有山门上的匾额一直空着,少林寺方丈敬斋大和尚,为了这块匾额,曾兴师动众,想让朝庭题写,但效果不佳。清康熙43年(公元1687年)的一天,京都传来圣旨,说康熙大帝要出游中岳,闻知皇上要驾临少林,方丈敬斋大和尚认为这是双喜临门的事;一来给少林寺增辉添彩;二来乘机请皇上为少林寺书写匾额。可怎样才能让皇上题写这块匾额呢?为此,他坐禅九日,定中生慧,计上心来。当康熙大帝在文武百官及御林军陪护下,浩浩荡荡来到了少林寺山门,敬斋大和尚率领全寺僧众正在山门前迎接。康熙大帝看到雄伟的少林寺山门抖拱层叠,庄重一新,点头称赞。但,又见山门上匾额高悬,只是空白一块,不住摇头,好奇地问道:“大和尚,山门新建,巍峨壮观,为何悬着一块空的匾额?”敬斋大和尚见皇帝示问,喜上眉梢,向前合掌对康熙说道:“为迎万岁驾到,全僧将原有自题的一块匾扯了下来,现正有寺内一老一小俩和尚书写,请万岁指示”说着,他挥手让众僧迅速散开,从众人身显现出一老一小俩个和尚正在山门前的地上,铺纸写着“少林寺”,这一老一小和尚,一个拿着小扫把似的粗笔,一个拿着写小字毛笔,写得满头大汗,那“少林寺”三个字被写得歪歪扭扭,大字如斗,小字如蚁,纸张一片。</p><p class="ql-block"> 康熙大帝上前一看禁不住大笑着说:“这哪里是写字!”敬斋大和尚看时机一到,率僧众齐声高呼:“请万岁御赐!”康熙大帝听到众僧齐声请求,见不可推辞,他从容地拿起笔来,就在山门前,挥笔题写了“少林寺”三个大字。至此,这三个字高悬山门直到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到少林寺,在在少室山五乳峰当中一个天然的石洞面壁修炼九年之后,首传禅宗,被奉为“禅宗初祖”,从而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界尊为“禅宗祖庭”。</p><p class="ql-block"> 后几经兴废。隋末唐初,少林武僧李世民在征战中助战有功,受到唐王朝的封赏,少林寺名声大振,由此号称“天下第一名刹”。</p><p class="ql-block"> 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以后逐渐衰落;解放后又多次维修,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林与碑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有许多碑刻林立,称为"碑林"。碑刻文字有最早的武僧绝学记录,有前来参拜的朝庭大员的行记,有东西方佛学交流的记事,有武林侠士的题词,有国内外武术届的捐赠也有现代名人留下的手迹。碑刻中最有名的是"太宗文皇帝御书碑"和"小山禅师行实碑",是少林寺的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 在碑林东侧是碑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碑廊上所刻的文字,或记载少林寺的风雨变迁,或记载皇室对少林寺的宠幸,或记载高僧大德的丰功伟绩,或记载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细细咀嚼碑刻文字,既有悟生悟世的禅味,也有寓情于景的诗韵,更有书法艺术的传承,深刻地反映了少林寺的文化底蕴和博大胸襟。</p><p class="ql-block"> 碑林的西侧是锤谱堂,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少林寺方丈室的左侧有一棵树,确切的说是两棵树,让人啧啧称奇,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柏树外面,缠绕着一棵藤树,那藤树环绕着柏树,自由自在的成长。这树叫古藤缠柏,是少林一绝,它们相互依附,共同生长,一起见证了少林寺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碑林,便抵达了天王殿。此殿原为少林寺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可惜1928年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天王殿是根据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于1982至1983年重建的。其平面布局仍以原址结构为准。</p><p class="ql-block"> 新天王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题的"天王殿"风字匾(又称竖匾)。门前半圆月台为原构,原址柱顶石,除个别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构件。殿内塑像内容、位置皆如旧制。</p><p class="ql-block"> 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行至天王殿内,哼哈二将与四大天王的庄严法相让我们惊诧不已。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又称“金刚力士”。</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殿自东向西,四大天王依次为:身为白色、持琵琶者,名东方持国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者,名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红色、持伞者,名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绿色、托塔者,名北方多闻天王。这些勇敢无畏的护法金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站立着,护卫着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天王殿下方有一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它是少林寺最古老的银杏树,在少林寺创建时就栽植了,距今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让过往游客感兴趣的,是树干上的许多小坑,那是少林寺僧人练金刚一指禅和二指禅时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的中间位置,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少林寺的核心位置,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整个大殿雄伟壮观,威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的大雄宝殿,可谓气势恢宏,卓尔不凡。大雄宝殿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居寺院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中心。金、元、明、清时,少林寺都曾对大雄宝殿进行过整修,1928年毁于兵火。1984年,少林寺设计重建大雄宝殿,于1986年建成。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还有代表大智的菩提达摩像,以及代表大勇的紧那罗像。每逢有大型法事活动,包括浴佛节、祈福法会等,少林寺都会在大雄宝殿举行。殿内两侧塑有青龙、白虎像及十八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为四层建筑,遥相对应,气势雄伟,巍峨庄严。钟楼和鼓楼是少林寺“晨钟暮鼓”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钟楼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其设计参照了毁前照片资料、寺内明代石刻图及现存遗址平面位置与尺寸。该钟楼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阁。钟架上悬挂新铸铜钟一口,是仿照原钟楼内已毁的铁钟设计,高2米,口径1.7米,重一万三千斤。原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重一万一千斤。</p><p class="ql-block"> 钟楼匾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的刘炳森于1995年乙亥六月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代大铁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及钟铭记载,铁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钟高约2米,口径1.75米,壁厚自上至下4—12厘米,铭记钟重“一万一千斤”,口沿八唇(撞击处),上铸八卦图,标示悬挂方位。此钟音质洪亮“声闻三十里”。明代闵道杨七律《宿少林寺》有“寺里鸣钟山上声”之句。钟身四周铸有铭文,其中一侧为主持铸造的住持传法沙门兴崇,监寺惠清,副寺僧道青,维那僧宝林,首座僧善智等僧名;另一侧铸有襄城、汝州、宝丰、临颍、遂平、西平、确山、汝阳等县众捐资信士姓名;再一侧为官府宣武将军芝田县尉完颜凭、芝田县簿何里罕等支持铸钟的官吏名字。1928年钟楼被焚时,巨钟从楼上坠落于地,钟断裂。1976年将断裂的铁钟修复,移至钟楼北侧陈列。</p><p class="ql-block"> 金代大钟,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铭文清晰,为古代造钟艺术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楼大铜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钟置于少林寺钟楼上,钟高2.2米,口径1.8米,沿厚10厘米,重13000斤。钟鼻为龙王三子蒲牢造型,钟身铸《楞伽经》文,钟上部铸有“少林禅寺,声震中天”八个大字。八唇正上方铸有八卦图以示方位,钟身竖排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字样。该钟由南京晨光厂于1994年铸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鼓楼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历时四年完工。楼上原有藏经,后设轮式阅读藏经的转轮,因名“转轮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改名“鼓楼”,与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1928年,鼓楼原殿被军阀焚毁,仅存殿基、神龛基座及12根石柱。1996年重建鼓楼,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楼老照片,并参考明代碑刻上钟楼的线刻图,按照原式样重新设计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时放置新制巨鼓一面。在此盛世隆昌,文化大融合的新时代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本着恢复少林历史原貌的初衷,发心恢复鼓楼之中的少林寺转轮大藏经,历经三载完成转轮藏工程,并于2015年启动“万人同抄大藏经”活动,抄写质量优秀的经卷,将在转轮藏内入藏。</p><p class="ql-block"> 鼓楼匾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1997年7月22日视察少林寺时,为少林寺鼓楼题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鼓楼大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更名鼓楼。1928年鼓楼被毁,巨鼓不存。1993年重建鼓楼。</p><p class="ql-block"> 现少林大鼓,鼓直径2.2米,高1.5米,皮质,鼓外沿镶有“卍”字和云水图案,于1994年制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位于大雄宝殿左侧十余米处,建于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碑高3.1米,宽1.38米。龙首,长方座。首行题日:《皇唐嵩岳少林寺》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国柱正平县开国子裴璀文并书。</p><p class="ql-block"> 全碑分书三截:额书、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p><p class="ql-block"> 此碑题额:“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字,字径为12厦米.系唐明皇李隆基御书。下为唐武德四年(621)太宗为秦王时赐少林主教碑原文,重刻在此碑上方。共39行.行八字,末行为4月30日.文中第五行有“世民”亲笔革签二字,亦为玺押。</p><p class="ql-block">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楷书,字径2厘米,39行,满行63字。全文记述:少林寺建于魏孝文帝,太和中造舍利塔,翻经堂,大施兴建,不日就工;周武帝建德中,断释老之教,佛寺全被废毁;北周静帝大象中,初复以陟岵为名;隋开皇中,寺名仍旧;大业之末,国家混乱,寺为山贼所劫,纵火众宇同灭;唐代初年,郑王王世充乘其地险拥兵洛阳,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征战中一时失利,少林寺僧志操、昙宗等助战有功,擒充侄仁则归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王嘉其义烈,乃敕书慰劳,封参战的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允许少林寺豢养僧兵,以作自卫。从此以后,少林寺发展迅速,名驰中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后方,是一通通碑刻,或为御书碑,或为纪念碑。其中最新的一通碑刻,是现任方丈释永信法师升座方丈时,所立下的纪念碑。出生于1965年的释永信法师,在1999年——年仅34岁时便升任少林寺方丈,足以见出他非凡的修为与造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就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又名“法堂”,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据碑铭记载,此阁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间。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以及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典籍。1928年,该殿被焚毁,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14根。现在的藏经阁是依据毁前资料,于1992至1993年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内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该殿内还供奉着巨型白玉卧佛一尊,为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送,长7米、重16.5吨。</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的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书,此匾额中的“藏”字少了几笔,以此警示后世要以史为鉴,保护好经书宝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藏经阁前月台下东侧,有一口巨大的铁锅,为明代所造,直径1.68米,周长5米,该锅锅沿上铸有“万历四年十一月少林禅寺常住造大锅一口,重一千三百斤”字样,锅外壁铸有五个锅耳,以便于使用。据传,此锅为少林寺僧人炒菜所用,可见当时僧众人数之多。</p><p class="ql-block"> 在铁锅西侧,有一巨大石磨,直径为1.17米。磨上刻有“嘉靖四十三年登封善人施材造”字样。据传,这个造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大石磨是寺僧用来磨面的工具,每天能磨小麦千余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丈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后方,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处理事务、接待宾客之所——方丈室。门前两侧悬对联一幅,上联为“永远继承祖庭弘扬正法”,下联为“信愿勤修圣果普度群生”,为中国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百岁高僧本焕长老所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法师肩负着弘法利生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可谓是任重道远。自从到少林寺后,他以寺为家,光大宗风,在全球弘传少林文化,为少林寺的传承与发展、少林文化的海内外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公元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游览少林寺时,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p><p class="ql-block"> 方丈室内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菩提达摩祖师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少林寺方丈室的左侧有一棵树,确切的说是两棵树,让人啧啧称奇,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柏树外面,缠绕着一棵藤树,那藤树环绕着柏树,自由自在的成长。这树叫古藤缠柏,是少林一绝,它们相互依附,共同生长,一起见证了少林寺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雪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向里走是一处不甚高大的殿堂,黑底金框的匾额上书"立雪亭"三个金字。</p><p class="ql-block">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p><p class="ql-block"> 立雪亭是纪念禅宗二世祖慧可向一世祖达摩断臂求法的地方。故有"立雪亭"之名。立雪亭面阔只有三楹,却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庑殿顶,足见达摩祖师和二祖慧可的崇高地方。</p><p class="ql-block"> 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铸达摩祖师坐像,两侧分别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p><p class="ql-block"> 龛后两壁绘有“佛性禅心”壁画以“达摩祖师事迹”为内容,运用传统矿物色,既岩彩,2015年创作而成。此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在当代壁画创作中的探索与尝试,是传统壁画形式在近代消失200多年后的复苏,具有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立雪亭是专为纪念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而立的。门前有对联一幅,上联为“禅宗初祖天竺僧”,下联为“断臂求法立雪人”。</p><p class="ql-block"> 殿内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雪断臂”佛教传说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雪断臂”是一个经典的佛教传说典故,讲述的是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慧可最初名叫神光,他在了解到达摩是禅宗的初祖后,历经千辛万苦,追随达摩到达少林寺。当时,达摩正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合十以待。由于天降大雪,神光的身体被雪覆盖,但他仍然坚持站在那里。第二天,达摩出来看到神光在雪地里站着,神光表示自己是在向佛祖求法。达摩提出一个条件,即除非天降红雪,否则不会传法给他。神光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毫不犹豫地抽出戒刀断掉自己的左臂,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达摩被神光的虔诚所感动,决定将衣钵和法器传给他,并给他取法名“慧可”,从而成为了禅宗二祖。</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佛教禅宗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弟子对师父的尊敬和求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常住院内最后一座雄伟的殿宇为西方圣人殿,又名千佛殿、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寺中最大的殿宇建筑。该殿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负责这一工程的是“钦命河南少林寺创建千佛阁兼权方丈第二十六代静庵大师”。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有明代建殿时绘制的巨幅“五百罗汉朝毗卢”彩色壁画。殿内地面上有四排脚坑,每排12个,共计48个凹坑,人称“站桩坑”,后世习武的僧人,依然沿袭这一传统,以入千佛殿内习武为荣。</p><p class="ql-block"> 殿内现存有清代乾隆十五年监制的、约6米高的大型木雕佛龛一座,供奉高2.5米的明代铜铸毗卢佛坐像,工艺皆臻精绝。木龛上方,悬挂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横匾。殿内前金柱上,有一副和御匾同时制作的乾隆皇帝“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对联。</p><p class="ql-block"> 殿内现存有清代乾隆十五年监制的、约6米高的大型木雕佛龛一座,供奉高2.5米的明代铜铸毗卢佛坐像,工艺皆臻精绝。木龛上方,悬挂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横匾。殿内前金柱上,有一副和御匾同时制作的乾隆皇帝“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对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塔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西面三百米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按照佛教葬仪,寺僧圆寂后,佛徒们据其佛学修养、佛教地位、生前威望、经济、佛德等情况,建造层级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少林寺塔林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二百四十三座。塔的层级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高度都在15米以下,有塔铭和题记。造型有四角、六角、柱体、锥体、直线形、抛物线形、瓶形、圆形以及独石雕刻等,种类繁多,制式多样,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室山下中华武术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部《少林寺》电影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先河,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武术热潮,也被认为是功夫片中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改革开放初期上映,恰好遇到了中国电影产业复苏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它的成功和中国电影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潜力和魅力。</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对少林武术和少林寺的知名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少林武术广为人知,同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访问少林寺,促进了少林寺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少林寺》不仅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参观完少林寺常住院内的建筑及各种文化遗产,再步行至少林寺塔林中,不禁感慨万千,终于圆了我少时的梦。仰望少林寺,浮想联翩。昔日不知有多少高僧大德曾弘法于少林,想造福一方百姓,泽被后世苍生,却难逃物是人非的更迭,终究成为历史,成为回忆。我们虽不是佛门弟子,但我们在秉承前人遗训的同时,更应保护好那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应以一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寻得自在、清静之境。</p><p class="ql-block"> 游览少林寺,深感百闻不如一见,感知厚重的少林文化。少林寺,你很值得一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石窟之首——洛阳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延绵千年的石刻艺术瑰宝、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龙门石窟其独特的东方气质,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传奇,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中国文化之大美。</p><p class="ql-block"> 不少游客走进龙门石窟,去欣赏精美石刻造像,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领略传承千年的华夏文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p><p class="ql-block"> 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 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p><p class="ql-block">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鲤鱼跳龙门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p><p class="ql-block"> 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p><p class="ql-block">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p><p class="ql-block">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造像保存完好,主像释迦结跏趺坐,高8.42米,身穿“褒衣博带式”长衣,面相较为清秀,表情温和可亲。面部较长,鼻翼较宽,鼻梁狭,高度降低,可以说完全中国化。宾阳中洞造像完整,构图精美,纹饰多变,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以及美术发展史上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飞舞奏乐、栩栩如生的飞天.....宾阳中洞是由无数能工巧匠共同建造与雕凿的浩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剪刀手”佛像,此尊佛像位于宾阳北洞,大约雕刻于唐高宗初年,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3根手指,但由于大拇指被破坏,所以呈现出来的手势像极了“剪刀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是武则天时期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而开凿,属半成品,未完工。</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是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依据《华严经》雕凿,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不仅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更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寺内供奉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 ,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奉先寺石像原为彩绘石刻,但随着水浸、风化等原因导致色彩逐渐脱落。宋朝为保护奉先寺雕像,加盖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今已毁。</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日本天皇对大唐文化极其推崇,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创建的大云寺被认为是仿效的对象。武则天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影响了东大寺的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其通高17.14米,头部高度为4米,耳朵长达1.9米。</p><p class="ql-block"> 这座弥勒佛像显得非常祥和,身穿通肩式袈裟,胸前有精美的莲花装饰。手臂自然下垂,呈现出一种宽容和接纳的姿态。雕刻技艺非常高超,面部表情、衣物纹理等都栩栩如生。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边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体态丰满端庄,既有男性的庄严又有女性的祥和。</p><p class="ql-block"> 该佛像由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共同发起修建,历时多年完成,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统治而建造的。它不仅是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的杰作,也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可能被赋予了武则天的形象特征。这不仅体现在面容上与其相似,更在于两者都代表了当时唐朝的权威和智慧。因此,这座佛像也被视为权力与文化的结合体,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2022年8月2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经过数月“大修”后真容再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甫公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皇甫公窟建于北魏,窑门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靠近南端之半山腰中,是火烧洞以南,北魏开凿的相当大的一个洞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阳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去年观看甘肃敦煌莫高窟后,我心心念念要想看龙门石窟。今天我终于圆了我的心愿。我一进旅游景区,远远地看见山上挖掘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形态万千、各式各样的佛像就雕刻在这些石窟中。这些佛像大的身高数丈,小的只有鸡蛋般大小。其中有身型圆满、神态庄严的卢舍那大佛,有安祥自在、微露笑意的释迦牟尼佛,有举止从容、文静端庄的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龙门石窟,我有了两个感触:一边是震撼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一边是为缺损的佛像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 震撼的是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古人竟能用那双手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精品。尤其是卢舍那佛像。给予人视觉和心灵上极大的震撼!惋惜的是70%的雕像遭到了破坏。我看到不少洞窟在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之后,显得斑驳陆离,特别是有的碑刻和佛像人为破坏严重。有的没头,有的断手,有的跛足,更严重的是有的佛像不翼而飞,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石洞让后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这些破损严重的石窟,除了自然风化的因素以外,相当部分是在晚清时期,遭受外国侵略者抢劫,运到了国外;也有的是因为以前当地人非常贫穷,文物意识淡薄,把石窟里的佛像偷偷搬走拿去换钱。</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那些被盗取、被国外收藏家收藏的佛像能够归还回来,让它们完璧归赵。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出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了。壮观的龙门石窟,如诗如画,诉说着永恒的辉煌与美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见“天下第一寺”——白马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天下第一古寺”——白马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自创建以来,历经两千年,寺址依旧,屡经兴废,其面貌已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今日“白马寺”,主体建筑,呈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寺、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全景(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山门为三滴水牌坊式,红墙上开着三扇券门,分别代表“空门”、“无相门”和“无不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p class="ql-block"> 由白马寺的三门想到道观也开三拱门,分别象征太极界、无极界和现世界。非常奇怪的是,天主教教堂的大门一般也开三扇,分别是宽恕之门、审判之门和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 “三拱门”的神秘还能追溯到更远的历史。两个建造了金字塔的民族—古埃及人和玛雅人,虽然远隔重洋,却都建造了相似的“三拱门”神庙。而世界几乎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里,都曾出现过三拱门的庙宇,也许这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山门上方“白马寺”的青石额题是东汉遗物,这是白马寺最早的文物了。大门两边有八字墙,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八个大字。山门前左右立着两座石雕白马。白马寺前有白马,本来很正常,但这两座石雕马原先却是立在大宋永庆公主的驸马魏咸信陵墓前的旧物。1935年白马寺的主持德结大师将两座白马搬迁到这里,使白马寺真的有了白马。</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建于明代,其匾额“白马寺”三字,出自我国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之手,用笔稳健舒展,庄严浸透着气韵,与中国第一古刹相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驮经的白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为了纪念驮经的白马而建立的。白马寺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位于洛阳,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梦见一个丈六金人从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于是命令蔡愔、秦景、王遵等人赴天竺求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并得到了佛经和佛像。这些佛经和佛像被白马驮回中国,为了纪念这匹白马的功绩,这座寺庙被命名为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8年,距今1900多年了。很多人去过寺庙,门口基本上摆的都是狮子、麒麟、大象等等。白马寺大门外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这样白马寺门前有了白马,其实,这对白马和这个白马寺没任何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为何被成为天下第一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5300多座佛寺,很多名刹古寺大家耳熟能详,但你知道我国的第一座佛寺是哪座吗?它就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也是越南、朝鲜、日本等地佛教的源头。甚至有"天下第一寺"之称。</p><p class="ql-block">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p><p class="ql-block"> 永平八年(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p><p class="ql-block">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永平十一年(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委派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八年,蔡、秦等人从洛阳出发,西行取经。他们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也见到了释迦牟尼佛的白毡像和佛经。他们恳请两位高僧来中国弘扬佛教。</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年,东汉使臣与两位高僧一行,用白马驮着佛像佛经来到洛阳。为了接待两位高僧,朝廷在雍门外为他们建造住所,因为接待外国使臣的部门叫做鸿胪寺,所以仍以"寺"作为住所的名字。这就是白马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取寺名为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 —《四十二章经》。此后,还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传播佛教的中心。佛教从这里传往日本和朝鲜。因此,日本和朝鲜的僧人都将白马寺视为"释源"、"祖庭"。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止。东汉初平元年,袁绍为首的盟军讨伐董卓,白马寺被扫荡殆尽。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重建洛阳宫同时也重建了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人活动的《昙无德羯磨》。至此,白马寺开创了中土佛教的戒律。</p><p class="ql-block"> 曹魏甘露五年,朱士行登上戒坛,依照《羯磨法》的仪式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位正式受比丘戒的出家人。</p><p class="ql-block"> 西晋末年,政局腐败,一场"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的统治,白马寺惨遭破坏。此后的"五胡乱华"更使白马寺受到严重毁坏。</p><p class="ql-block"> 武周垂拱元年,武则天扩建龙门石窟,并敕修白马寺,这是白马寺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唐代天宝十四年,白马寺再次遭受"安史之乱"的兵火破坏,而唐代末年的战乱再使白马寺遭受重创。</p><p class="ql-block"> 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明代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敕修洛阳白马寺。白马寺重整旗鼓。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的黄锦,再次大规模整修白马寺。这次整修基本上奠定了现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清朝各代,虽屡有修缮,但太平天国的战乱使白马寺遭受灭顶之灾。到光绪同治年间,才有恢复。1931年,民国政府曾有重修白马寺。但日军侵华的战火再次重创了白马寺。解放以后的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白马寺。但十年动乱中,白马寺再次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由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带来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了灰烬。改革开放之后,白马寺获得重生。现在所见的白马寺,是1990年最后一次整修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就进入白马寺院。院内苍松挺拔,翠柏茁壮,把院落遮盖的难见日光,寺庙庄重肃穆。中间位空门脚下,第一块青石地板雕刻有莲花蜜蜂图案,象征勤劳与圣洁。接着,一条由青石莲花瓣组成莲花石板路,通向大殿。殿前有铁铸焚帛炉,炉壁铸“白马寺”三字。焚帛炉飘散着焚香后的青烟,看得出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大大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坐落在七级台阶的台基上,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代由原寺院殿改造而成的。全部建筑五间开,三进深,青砖底座,四周绕以回廊。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p><p class="ql-block"> 大肚弥勒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天王殿正中,置大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奉贴金的弥勒佛笑像。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 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得一见的韦陀菩萨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弥勒佛后面,站立韦驮天将像,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韦陀菩萨的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楼至佛!</p><p class="ql-block"> 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p><p class="ql-block"> 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据《铸鼎余闻》记载:“合掌捧杵者,为接待寺,凡游方释子到寺,皆蒙供养。按其杵据地者则否,可一望而知也。”</p><p class="ql-block">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p><p class="ql-block">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p><p class="ql-block">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天王殿的韦陀将军像是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白马寺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p><p class="ql-block"> 韦陀将军肩扛降魔杵的塑像在国内寺院比较少见,能够在白马寺天王殿看到这尊塑像实属不易。另外,在大雄殿内还有一尊韦陀将军的塑像是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这也是极其少见的造像,能够在白马寺看到两个韦陀将军的两种造像感到非常荣幸,白马寺不愧为中国第一古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在天王殿后,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长22.6米,宽16.3米。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雕像,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薄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院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拈花微笑”。正殿内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白马寺钟响被列入那时候洛阳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附近有卧玉佛殿、玉佛殿和六祖殿,均为侧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卧玉佛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玉佛殿为东侧殿。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弘法寺本焕长老的感召下,深圳和广州居士捐资,用缅甸玉敬雕卧玉佛像。1996年,由白马寺法师迎请,供奉于白马寺卧玉佛殿内。卧玉佛身长5米,重8吨,侧卧榻上。墙壁有《得大自在》匾,“得”字少一横。不是错字,可能意在佛界与世俗不同?</p><p class="ql-block"> 弘法寺本焕长老(1907~2012)世寿106岁。中国佛教界领袖,著名高僧。圆寂后火化,现1000粒舍利子,其中800粒为七彩颜色。为此,深圳弘法寺修建60米高长寿药师宝塔,供奉本焕长老舍利子。佛教弟子说:舍利子是火化过程中遗骨凝结成的一种结晶体,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也在大佛殿西侧附近。殿内供奉禅宗六代祖师,为涂金木雕像。祖师前面有牌位,六祖是: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据说,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偏殿之一,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p><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p><p class="ql-block"> 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大雄宝殿的左右两侧,是古代佛教寺庙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钟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白马寺山门内南北中轴线大雄宝殿的东侧,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15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钟楼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p><p class="ql-block"> 钟楼于晨曦初露时敲钟,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中的佛事活动常以撞钟为号。佛钟有大钟、小钟之分,其中大钟又称梵钟、洪钟等,举办重要活动时要撞一百零八下,因此又称“百八钟”。</p><p class="ql-block"> 对寺院来说,晨昏撞钟极为重要。“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释源”“祖庭”,其钟声似乎禅意更浓。明万历年间,洛阳举人邱起凤为洛阳八大景赋诗,在《马寺钟声》中称“谁谓腾兰衣钵杳,洪钟原寄一枝禅”,这堪称咏白马寺钟声的佳句。</p><p class="ql-block"> 清代如琇和尚题“白马寺六景”,其中对夜半钟的描述是这样的:“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p><p class="ql-block"> 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它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马寺钟声”曾被美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传白马寺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山门内南北中轴线西侧,于1992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鼓楼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p><p class="ql-block"> 鼓楼于红日西沉时击鼓,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卢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卢阁,门楣上有《狮窟》匾,是厦门南普陀寺方丈,专为印乐法师荣膺洛阳白马寺方丈升座誌。很奇怪!为什么写狮窟?原来是醒言。顾名思义,狮窟即狮子洞穴。狮子为百兽之王,佛法如狮吼,以此警醒世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奇文磨灭,古碑留踪——断文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断文碑,人们一进山门就能看到。它矗立在山门内的西南方,只剩半截碑身,残高约1.7米,碑文难以辨识,相传为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p><p class="ql-block"> 它之所以得名断文碑,并非因为碑身断裂,而是因为碑文的排列格式:它的碑文没有自上而下通写,而是将碑横分成几段,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看上去像文字断开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清代如琇和尚为其题诗称:“笔锋磨灭失真踪,天妒奇文藓尽封。会有秋风生怒雨,森森鳞鬣(liè)起蛟龙。”可见当时碑文已不可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腾兰墓和藤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腾兰墓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二高僧之墓,是白马寺六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白马寺山门东西两侧,翠柏葱郁掩映着的两座青石围砌的墓冢。东边圆冢“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圆冢“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p><p class="ql-block"> 天竺(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东汉永平年间,受邀来中国佛教。在两位天竺高僧先后圆寂后,葬在白马寺,他们的墓冢东西相望,又称“二僧墓”。“启道”、“开教”,是后世对两位高僧最精当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赵碑"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立于山门内东侧。据说,碑文由元代洛阳白马寺方丈,文才法师撰写,讲述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后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類手书刻碑,立于寺院。带着疑问,了解一下三位元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蒙古族人,元朝开国皇帝,一统中国。</p><p class="ql-block"> 文才法师(1241~1302)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下诏任命的洛阳白马寺方丈。</p><p class="ql-block"> 赵孟類(1254~1322)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大书法家、画家、诗人,博学多才,精通琴棋书画,足智多谋,深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虽为汉人,仍被朝廷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细观赵碑,欣赏大书法家、篆刻家赵孟類刚劲有力的手书碑刻。以此,见证洛阳白马寺,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亭碑刻《佛说四十二章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亭碑刻《佛说四十二章经》,1991年4月白马寺方丈释海法立石。</p><p class="ql-block"> 《佛说四十二章经》源自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在白马寺翻译而成。是开创中国历史的第一部汉文佛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佛家第一塔——齐云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金代重修。齐云塔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时期密檐楼阁式塔的特点,并采用了仿木结构做法,对研究金代建筑特征、尤其是中原地区金代砖塔结构特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从塔的造型和内部结构来看,该塔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及齐云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距今近两千年。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重修。重修后的齐云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塔高三十五米,共十三层。塔院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四十余亩。自一九八九年以来,在市宗教局领导下,白马寺已故方丈海法法师积资百万,修建齐云塔,建有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及山门、碑廊,成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场。现有尼众三十余人在此修学佛法。</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泰、印、缅三个异国风情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旁边有三座异国情调的佛殿,人们称之为国际佛殿苑:泰国佛殿、印度佛殿、缅甸佛殿。这三个异国风情佛殿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亦称白马寺泰国佛殿苑,位于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印度佛殿苑之北,占地11664平方米,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由泰国出资建设,始建于1992年,历经两次修建,于2014年全体完工后,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泰国“镇国之宝”——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与象征。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等722名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塔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缅甸风格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长108米,宽65米。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壁上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件大事。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围廊上东南角为经幢柱,下立4位护法神;柱侧吉祥钟重千斤。周边安放有12尊"星期佛"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有小佛殿一座,内供释迦牟尼佛像3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度风格佛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度风格佛塔,即白马寺印度佛殿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西侧,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面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出席佛殿落成仪式,为佛殿剪彩揭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祖庭十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①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②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p><p class="ql-block"> ③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僧人朱士行始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④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⑤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⑥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p><p class="ql-block"> ⑦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p><p class="ql-block"> ⑧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p><p class="ql-block"> ⑨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⑩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圣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洛阳,一定要去一趟白马寺。到白马寺不为烧香拜佛,只为朝圣,朝1900年前中国第一古刹的神圣。</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具有四国风格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历史几乎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所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据说四十二章经就藏在这儿。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有著名的“六景”: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这六景始于清康熙年间白马寺住持如琇和尚,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 。白马寺这六大古迹,几乎涵盖了白马寺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来到这里,游客都会被它的美所吸引,被它的历史所打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千年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寺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唐代的《白马寺塔经》、《白马寺石窟》等,这些文物珍贵而又独特,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也是一处美丽的旅游胜地,值得前去游览和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6日,我们“豫”见“秀压五岳,奇冠三山”——老君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唯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山峰,被称为“世界第一仙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原名景室山,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玉皇顶海拔2217米。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只允许中国游客进入,这使得它在外国人眼中更具神秘色彩。老君山不对外国人开放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君山位于栾川县,这里据说临近栾川有军事基地。虽然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就没有再使用,但为了防止泄密禁止外国人到此游玩。</p><p class="ql-block"> 山顶太清观始建于北魏,历代重修,唐代尉迟敬德曾监工重修,明朝最为鼎盛,铁椽、铁瓦、金碧辉煌,千百年来,一直是豫、陕、皖、鄂等地众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圣地。东南沿海香客也慕名前来,仅台湾高雄九龙八风进香团每批朝山者就多达百人。</p><p class="ql-block"> 洛阳老君山峰林景观,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由于老君山花岗岩体与其它花岗岩的不同。老君山的岩体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岩体,被国内陆质学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峰林之间内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故称之为“十里画屏”。</p><p class="ql-block">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我国唯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老君山,你不来一趟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仙境,不管途中多累多难,到达山顶时瞬感到值得。晨钟暮鼓,梵音空灵,香火缭绕,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愿所求皆所愿,所得皆所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 —— 老君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原名景室山,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栾川县县城东南三千米处。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玉皇顶海拔2217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成为是历史上唯一被皇封为“天下名山”的中国山脉。</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景观区6处、有景点179个,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马鬃岭南侧有三千余亩石林景观对游人开放,被地质学者称为“北国石林”。</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北方道教信众拜谒圣地,中原山水文化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2014年,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基尼斯总部输录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亦是当代仙侠影视剧热门取景地,《诛仙·青云志》《天乩之天帝传说》等皆曾于此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伏牛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此重修庙宇,并赐名“老君山”,使其成为道教名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骑青牛铁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公元前600年﹣﹣前470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据考证,老子晚年出函谷骑青牛归隐老君山。该铁像由杨植森先生投资兴建,球铁铸造,高13.8米长11米,重81吨。其形象以老君山老子铜像作基础,左手食指指天,右手捧《道德经》,寓意"传经布道,厚德载福"。老子坐南朝北端坐在牛背上,神彩飘逸,给人以超凡脱俗之印象。所骑牛昂扬向上,四周祥云环绕。铁像基座为长方形,四面分别镌刻老子出生地、司职地、著经地、归隐地的标志性浮雕。池内喷水表现出老子"上善若水"的道学思想,无极形周围用八卦石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山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山门是一座中式古堡式建筑,雄伟大气。山门上"老君山"三个金字闪闪生辉,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先生手笔。大门两侧有一对楹联:"圣人圣山圣地圣境,修身修心修道修德",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很贴切。老君山是一个开放式景区,在大门处购票之后可以直接将车开进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道行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尊铜像以“萃老君山魂、塑道之德体”为设计理念,整体法身造型气势磅礴。特别是老子铜像左手竖起一根手指,寓意来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仅展现了老君山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人们对道教始祖老子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铜像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该铜像呈站立之势,由288块锡青全铜铸造,重达258吨,通高59米,像身38米。2014年5月6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高老子铜像举行证书颁发仪式举行,洛阳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基尼斯总部输录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p><p class="ql-block"> 老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2])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云景索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云景索道下起寨沟,上至中天门,是世界最先进的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吊厢式索道,索道全长3327米,高差972米,沿途有17个支架,共有88组客运车厢,每车厢载客8人,运行速度最高为6米/秒,单向运量2400人/小时。索道设备从奥地利 多贝玛亚引进兴建,具有运行平稳,乘坐舒适,安全程度高等特点。2016年元月破土动工,2017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云景索道从寨沟上至中天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中天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天门是去天界的第一道门,这里有一尊老子骑牛的石雕,它是按照司马迁《史记》里对老子真正的长相描述所雕刻的。整体高3.8米,长4.5米,重达18吨。老子叫李耳,字伯阳,号老聃。李耳曾经在周朝为官,后来,因为看到东周朝腐败,便骑着青牛西出了函谷关,被关令伊喜挽留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之后便归隐在了这老君山。老子得道以后,他所骑的青牛也成了神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天门广场上的辞赋家谭杰撰写的长达20米的石刻《老君山赋》,这些现代人文作品与老君骑牛铜像一起烘托老君山景区的道教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峰林索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峰林索道(原名金顶索道)总投资6500万元,索道全长1070米,上下高差为209米,运输能力达1500人次/小时。索道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索道设备,其核心部位、关键部件均采用进口产品,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安全性、舒适性高,运行速度快。该索道运营后,游客仅需三分钟即可直达老君山核心景观——“峰林仙境 十里画屏”。</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峰林索道从中天门十里画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十里画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十里画屏游览区为老君山景区七大游览区之一。作为核心观赏区之一,是游玩赏景必打卡的地方,主要景点包含云景天路、千年枫王、千丈崖、太白坡、分水岭、马鬃岭等。十里画屏又称为石林,属于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在近千余亩的范围之内,沿途景观星罗棋布、相映成趣,形成了步移景异的神奇景象,独特的地质构造也形成了这一片花岗岩峰林“远眺成林,近观成峰”的罕见奇观,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景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壮丽的山川和深厚的文化。在这里,有一座山因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气质而备受瞩目。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的河南老君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十里画屏位于洛阳市栾川县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从750米到2217米。由于数亿年前的大陆造山运动,造就了老君山千姿百态、群峰竞秀,拔地通天、气势磅礴的地质奇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十里画屏,其实属于石林地质现象,属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数亿年前的大陆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原本完整的山体,成为了犬牙交错的滑脱峰林。这里秀丽的地貌景观,被专家称赞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峰林之间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景景如画,故称“十里画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里画廊集奇峰、怪石、云海、峡谷为一体,从峰林索道经青云峰、一线天、百草坪、通天峡、枫树王与云峰天路衔接,直达金顶道观群,游天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依栏俯视脚下绝壁万丈,给人以云雾环绕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电梯,由多条自动扶梯组成,连接十里画屏景区至山顶的金顶道观群。这对体能欠佳的游客来说是最佳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旅游都多少留点遗憾,不可能一次把所有的景点都看到,这次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金顶道教群有老君庙、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宝台、玉皇顶、钟鼓楼、南天门等,特别是金殿、亮宝台、玉皇顶三座金顶打造,成为老君山道教群的亮点,也就是我们在视频看到的成品字形的三座金顶。玉皇顶和亮宝台因排队等攀登者太多,最少等一个小时才能排到,无奈放弃攀登了。只好游览了金殿及周围的景点,然后恋恋不舍的下山,结束了老君山的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素有“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的美誉,因为是道教的始祖老子在此修炼而得名。老君山一名得自唐太宗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一年,由当时的明神宗诏谕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发帑金建殿,因此这里也成为历史上唯一被皇封为“天下名山”的中国山脉。</p><p class="ql-block"> 曾经,洛阳老君山因雪景爆红网络。后来老君山又火了,让它又火的原因是因为一句:“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这句不知从何而起了泡面梗,让无数网友爬到老君山的金顶平台去吃一桶泡面。我们也不例外,在老君山上吃一桶泡面,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是净化心灵的神山,因为它是道教之源。老君山是大饱眼福的仙山,因为它的奇峰如画。</p><p class="ql-block">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我国唯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老君山,你不来一趟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仙境,不管途中多累多难,到达山顶时瞬间感到值得。</p><p class="ql-block"> 虽然老君山未入我国的“三山五岳”之中, 但老君山“秀压五岳,奇冠三山”这句话,说的一点不为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7日“豫”见“世界最险要、最奇特”的挂壁公路——郭亮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只是传说,在南太行山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村庄,耸立于万丈悬崖之上,一度被外界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这就是郭亮村。郭亮村挂壁公路是现实版“愚公移山”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悬崖峭壁隔断山村无出路,千锤万斧凿穿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第八大奇迹——郭亮洞·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60公里处,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全村80户,300多人,由于地势险峻,1977年5月挂壁公路开通之前,村里人上下山只能靠一条名为天梯的小路,出行十分艰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的名字到底是怎样来的,传说是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以郭亮为首的农民起义。王莽命麾下大将周君长率兵镇压以郭亮为首的农民军起义军。两军交战,农民起义军敌不过周君长的军队,郭亮带着农民军撤退到辉县太行山(今郭亮),当时上山只有一条傍山羊肠小道(今天梯),周君长不敢强攻,遂在山下屯兵,守住山口要道,要将郭亮困死在山上。郭亮在山中发现通往山西的出路,他让士兵把大山羊绑在马头山悬崖边的大惚树上,又把大山羊的蹄子放在战鼓上,大山羊不停地跳动,战鼓响起来,这时郭亮带着起义军就离开了这个地方。当时周君长听到山中传来战鼓声音,以为郭亮要应战,做好了应战准备,没想到郭亮要逃跑,两天以后鼓声渐渐停了,周君长意识到马上攻上山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山空了,只剩下吊在树上被累死的山羊和战鼓。流传到今天人们所说的"周君困郭亮"和"悬羊擂鼓"的故事就是在这发生的。为了纪念这个郭亮起义军首领的名字,就把这个无名小山定名为郭亮,当时郭亮将他的全部人马都带走了,只留下了他的名字,郭亮村没有姓郭的,今天的郭亮居户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整个村子大都姓申。郭亮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分别是:郭亮村、另山(崖上人家)、会逃站(天梯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的天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太行山深处。郭亮村原有一条600余年历史的登山路径。这条天梯全长720米,共有720级台阶,垂直高度达到200米,极为险峻。由于郭亮村位于陡峭的悬崖之上,天梯是由木棍和藤条简单扎紧在峭壁上形成的。在过去,村民们依靠这条天梯与山下的世界联系,进行生活物资的采购和其他必需品的交换。由于地势险峻,攀爬天梯非常危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出村入村仅仅是靠着720个台阶的天梯攀登,极其险峻,稍有不慎就会葬身崖底,村子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天梯”之苦,苦熬没尽头。720个台阶给郭亮人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宽处1.2米,最窄处30厘米,最陡处近乎垂直,前边人的脚几乎要踩上后边人的头。</p><p class="ql-block"> “天梯”,郭亮人如此称呼这720个台阶,而720个台阶也是30年前进出郭亮村的唯一通道。在依靠天梯告别封闭,走向外面世界的同时,天梯也给郭亮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姑娘赵新月走天梯上学,从半山腰摔下滚到山沟,所幸沟里雪厚,捡回一命。</p><p class="ql-block"> 驻村干部齐建到乡里开会,大雪封山却又不能不去,脱掉鞋袜后沿天梯踩着厚厚的积雪下山,手脚严重冻伤。</p><p class="ql-block"> 现任村主任李银秀的母亲当年突患重病要送到医院,几人找来担架,将病人牢牢绑在上面后从天梯向下传递,可惜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梯给郭亮人日常生活带来的痛苦远不止此,村里人饲养的生猪,刚刚达到国家当时定的收购标准128斤时就要赶快送下山,“再大就弄不下去了”;村里的特产山里红只能用麻袋背下山,很多被挤压烂掉,一斤只能卖3分钱,而用扁担挑来的就可以卖到5分钱一斤。</p><p class="ql-block"> “因为没有路,外地的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我们这一代娶的都是本村的姑娘,再往后就两家‘换亲’,之后又3家‘换亲’,郭亮村只有300来人,无亲可换就只能打光棍,以前村里打光棍的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习惯了这种日子的郭亮村人在歌词中唱道:天梯入云端,望顶眼欲穿,身担百斤货,汗水蒙眼帘,一时不留神,脚错归黄泉,病人担架运,误期上西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十三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率领全村男女老少,在完全没有电力与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双手和铁锤在悬崖峭壁之上凿出一条通往村庄的隧道——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绝壁长廊”,俗称“郭亮洞”</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郭亮洞在全村人的努力下,从1972年3月开工,苦战五年多,投资8万元,开凿石渣2.4万多方,使用钢钎12吨,铁锤4000多个,终于在1977年5月将郭亮洞开通,建成全长1200米,宽4米,高5米的人造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大队长——申明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申明凯,1929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另山。1944年给八路军送公粮担任运输队队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200人大炼钢铁担任队长,1961年担任郭亮大队副大队长,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担任郭亮大队长,带头植树造林。</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16日郭亮大队支部决定:包括村干部在内的13名共产党组成第一批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开路,后续有群众分批参加每批13人,与13名共产党员轮替修路。由书记申明信管全面,大队长申明凯亲自目测指挥并带头施工。1976年秋人工打通郭亮洞(绝壁长廊),随即辉县政府派来250抗大学员和县专业队支援拓高扩宽,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这条路全长一千三百米,创下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郭亮人用血汗和生命在120余米高的红岩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人工隧道。亘古以来,郭亮人出行走羊肠,上下攀天梯,饱受路塞之苦。1972年3月16日村支书申明信、老村长申明凯率领13名壮士,像传说中的老愚公那样,栉风沐雨,不避寒暑,挥捶打钎,凿石开洞,苦战5年,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心比铁坚,志比钢硬,铮铮誓言,感天动地: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息。工程进行到最困难的第五个年头,辉县教育局250名人民教师在原永同志带领下,自备粮蔬,自带行李,鼎力援助,与郭亮人并肩施工,鏖战数月,终使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郭亮洞被日本名古屋惊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 郭亮洞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洞挂壁公路,郭亮隧道,万仙山绝壁长廊,郭亮村绝壁长廊,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独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负责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郭亮洞“十三壮士”。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村里人的祖先是为避难逃入此绝境。先前,村里出入的道路是一条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称为“天梯”,羊肠陡峭,仅容一人通行,无任何防护措施,出入非常危险。郭亮村的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天梯”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外村,还得绕上30多里的山路才能转下山。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秋天,村里人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人定胜天”的号召,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p><p class="ql-block"> 1972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由村中十三名壮劳力组成的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十三条青年汉子聚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山外的大路。</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9日,郭亮洞开工。由于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全年粮食收成不过8万余斤,而这区区8万斤粮食却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全部口粮。在这种状况下,13名突击队员每天只有0.12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就这样每人每天也只有两斤玉米的配额。</p><p class="ql-block">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没有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支部书记把钱拿到村里后,100多口人围着他,让他赶快到城里去买钢材、雷管、导火线、炸药。郭亮绝壁平均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就是这样,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p><p class="ql-block"> 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老人孩子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志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p><p class="ql-block"> 1977年5月1日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在正式通车。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郭亮村村前有石碑记载着这一历史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口小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影视村﹣郭亮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磨石碾石头房,石桌石凳石头炕,石夯石碾石驼梁,石桥石路石碑廊”,描述的就是中华影视村郭亮。它位于悬崖之上,面积15平方公里,300多口人,这里四面环山,环境幽雅。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风俗民情,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艺术名家,影视巨擘,美院学生。著名导演谢晋称郭亮为"太行明珠",著名画家张仃称万仙山为"华夏奇观",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陈安泽先生称这里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著名导演谢晋、冯小宁、于本正等分别在此选景,先后有《举起手来》、《清凉寺钟声》、《倒霉大叔的婚事》、《战争角落》、《天高地厚》等6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郭亮村被称为影视基地、华夏第一影视村。2010年8月份,郭亮村金榜题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影视文化专业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现已成为国家 4A 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这里秀峰突兀,石径崎岖,红、白龙溶洞深邃,喊泉银瀑悬壁。有着泰山的巍峨,华山的险要,嵩山的挺拔,黄山的秀,原始荒古,真实自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观景台设在郭亮洞(绝壁长廊)的对面悬崖上,来到观景台前,眼前红岩绝壁雄浑、巍峨、粗犷、恢弘,郭亮洞横穿其间,一个接一个的天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是壮观,令人感到视觉上的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挂壁公路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成了脱贫路、致富路,更把深山美景奉献人间,它本身也成了奇景的一部分。如今的郭亮村与外界的交流更加紧密,解决了郭亮村民下山难、看病难、上学难、卖农产品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亮观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是中国古代愚公的故乡。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愚公的故乡并不只是传说。现实版的“愚公移山”——郭亮洞、红旗渠就发生在河南愚公的故乡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 郭亮洞和红旗渠一样,都可以称得上是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两个工程都体现了太行山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红旗渠是先于郭亮洞修建起来的,在全国的知名度都非常响亮。红旗渠是举林州(林县)之力和国家的帮助历经十年修建的。而郭亮洞是郭亮村一己之力奋斗五年修建的。虽然两者修建的规模和修建的时间不同,但那个激情燃烧时代“人定胜天”和“愚公移山”精神是相同的。他们不愧是“愚公”的后人,当代的“愚公。”</p><p class="ql-block"> 郭亮洞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其中饱含的毛泽东时代的“人定胜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举。那个时代,人力被极度夸大和推崇,人民改造自然的热情空前高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郭亮洞、红旗渠等一批红色年代的伟大工程。郭亮洞精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郭亮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挂壁公路,吸引了众多游客。我是被挂壁公路吸引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愚公的故乡并不只是传说。我在这里耳闻目睹了现实版“愚公移山”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8日 “豫”见“万里黄河第一峡”——黄河三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大地,有一条大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滋养着沿岸生生不息的亿万生物,她就是中华“母亲河”——黄河!</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她像一条巨龙,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里),水面落差4480米。黄河的形状就像一个“几”字型,九曲十八弯,从青藏高原流下,穿过“黄土高原”,带上十几亿吨的泥沙,冲过下游的平原,一直流入渤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里黄河第一峡”——黄河三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南部下冶镇境内,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距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中原四大避暑胜地。</p><p class="ql-block"> 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群峰竞秀、山水交融,大河楼雄踞崖上,气象万千。三条峡谷各具特色:孤山峡鬼斧神工、群峰竞秀;龙凤峡九曲十折、峡深谷幽;八里峡峭壁如削、雄伟壮观。景区不仅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奇峰林立、洞龛众多。这里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道峡谷,这里有“大禹治水”、“京娘化凤”的美丽传说,还有“鲧山禹斧”的黄河文化、“洞天福地”的祈福文化、“犀牛望月”的风水宝地等一系列君王胜迹,被誉为“黄河三峡,皇家山水”,堪称“中原第一高峡平湖,华夏罕见大河风光”。</p><p class="ql-block">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峡”的黄河三峡,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间传说故事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三峡: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 A A A景区、世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三峡”。南北两峡,各有千秋。黄河三峡位于小浪底大坝的上游,主要指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三条峡谷各有千秋。孤山峡鬼斧神工,龙凤峡峡深谷幽,八里峡雄伟壮观,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三峡游轮上下三层,额定载客300人。游轮从码头出发,经逢石湖、孤山峡、八里峡、龙凤峡,然后原路返回。全程80分钟左右。游客在船上,人随船走,景随人动,步步风光,处处仙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号码头登上游船进入鬼斧神工、群峰竞秀的孤山峡,游中国风水之源天门、赏皇家风水宝地"犀牛望月"、孟良水寨、八角天柱山、翠屏峰等;接着进入峭壁如削、雄伟壮观的八里峡,最后到达九曲十折、峡深谷幽的龙凤峡,穿行于皇冠岛、情侣岛之中,感受爱情峡谷之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原平湖黄河三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三峡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 AAAA 级景区,在这里“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话倒是不靠谱,这里的黄河变成“清河”,是全国闻名的清水黄河观景地。景区面积80平方公里,高峡澄湖,港湾交错,岛屿林立,既有北国山水的雄伟壮丽,又有江南水乡的旖旎浪漫,既是"中原的海",又有"北方千岛湖"之称,山光水色,四季仙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面上昂首腾飞的金龙,它象征着千年皇家风水的繁荣昌盛,更加意味着中华神龙的飞跃腾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记忆.十渡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至1947年,先后有十数支人民军队经这里渡河南下或北上。规模最大的是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大军在这里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这次渡河战役是我军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济源人民全力支援大军渡河,功与日月同辉,绩共山川同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国内第一跨度的跨河缆车即可进入世外桃源、蓬莱仙境——桃花岛。登桃花岛,可临天下鼎气龙穴之案山祈福神龙!可登孟良、焦赞曾盘踞的悬崖壁立、易守难攻的孟良寨。</p><p class="ql-block"> 桃花岛需要坐缆车过河方可到达,缆车运行3分钟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桃花岛观景台,登高远眺,黄河峡,小浪底水库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野桃花盛开,远远望去,美景如画,故这里称作桃花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桃花岛姓氏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棵人造树,枝叶繁茂,主干粗壮,五六个人才能合抱。据说上面写了七八十个姓。能够找到的姓氏,大体都来源于河南。中原乃中华民族之摇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龙的传人,登上祈福台,祈福神龙,您将一生走运,一生富贵,万事如意。世代昌隆。</p><p class="ql-block"> 岛上的祈福台是大宋皇帝、皇族皇亲在这神圣的案山设台祈福神龙,保佑国泰民安,子孙繁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龙台,南邻九曲母亲河,北依昆龙始祖山。是华夏龙脉、"风水之源"的案山:是大宋皇族祈福神龙的水陆(风水)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下的"犀牛望月"它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更是被中国科学院华润葵等几十位专家研究认定的中华龙脉,鼎气龙穴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黄河三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江三峡江底去,黄河三峡出水来”。</p><p class="ql-block"> 河南济源黄河三峡,群峰竞秀、山水交融,三条峡谷各有千秋。孤山峡鬼斧神工、群峰竞秀:龙凤峡九曲十折、峡深谷幽:八里峡,峭壁如削、雄伟壮观。不仅山、水、崖、洞和谐交融,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有鲧山禹斧、犀牛望月、孟良活地、京娘化凤、石人顶石山、张公青张婆等自然人文景观,是小浪底旅游资源之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水绕青山山绕水,船在青山顶上行。景区山水交融、港湾交错、高峡平湖、奇峰林立,构成一幅北方少有的江南之美、水乡之秀的壮丽画卷,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登上大河楼,但见水天一色,满山挂翠,大河如带,游船穿梭,水鸟翻飞,美不胜收。小浪底黄河三峡,峰峦雄崎,危庸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飘渺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有南国山水的柔媚与一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与阳刚,集南北山水之大成。荡舟碧波上,仿佛进入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9日,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6日的河南旅游,登机回大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乘坐的航班延误了7个小时,终于晚上10点56分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起飞,飞向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点26分,我们乘坐的飞机安全降落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圆满结束了这次的河南之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行我文明,我旅游我快乐!</p><p class="ql-block"> 幸福就是去想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