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岭古道行

顺流逆流

<p class="ql-block"> 五一节去爬了曳岭古道,曳岭古道是省一级古道,是连接原处州府和宣平县的驿道。这是我父亲少年时代常走的一条路,1943年家住丽水厦河码头的13岁的父亲,经人介绍背井离乡来到宣平一家温州人开的商店做活计。从此这条驿道上常可见到一个行色匆匆的少年,这驿道一头连着他的生计,另一头连着中年丧妻的父亲和两个幼小的弟弟。现在父亲已经94岁高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上存在了506年的宣平县于1958年撤销了,原宣平县辖区一分为三,分别并入毗邻的武义、莲都、松阳三个区县,其中大部分划入了现在金华市的武义县;中国从农耕时代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双脚,时代的变迁,这条驿道成了人们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曳岭古道的开辟可以追溯到隋唐,是宣平溪流域通往处州主要道路。明景泰年间,原宣平溪流域爆发声势浩大的银矿矿工起义,建立“太平国”,朝廷派兵平定之后,为加强治理,宣示平安,设置宣平县,从此古道成了官府驿道。</p> <p class="ql-block">一百里宣平溪,驿道沿溪而行,到曳坑口,改道翻越曳岭,曳岭山势险峻,古道“十八湾”上曳岭,地势险要的曳岭古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路边碑文记载:叶宗留、陶德义领导的矿工起义军曾往返转战在这古道上。</p> <p class="ql-block">宣平民风纯朴,有“宣平老实”的称呼,但历史上却发生过两件匪夷所思的事,一就是碑上记载的明景泰年间的叶宗留、陶德义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银矿工人起义;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革命风起云涌,有2000多农民参加红军,当时全国红军总数才只有十万人。看来宣平民风非一句“宣平老实”所能涵盖。</p> <p class="ql-block">曳岭古道曳岭段生态原始,路边有树龄五六百年苍松,在大办钢铁的年代,这些苍松能逃过人类的刀斧,实属不易,现在这些苍松像时光老人一样伫立在路边;古道石阶保存完好,光滑石板上斑驳的黑色水泃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曳岭头有一座凉亭,边上有一口古井,牌子上记载,曾有两户张姓夫妇专门在这里施茶,资金来自附近乐善好施乡民的募集。在20里长,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曳岭上,这凉亭温暖了不计其数赶路人,这些赶路人在这里喝了曳岭头古井沁人心脾的茶水,卸下一身疲劳,养足了精神继续前行,其中就包括我少年时代的父亲。凉亭傍边还建有一座寺庙,自从明景泰三年设置宣平县,这条路上除了来往的乡民和商贾,多了传递公文等的官府人员,想必流动人员较多,香火旺盛。虽然现在古道上难得有人经过,但寺庙还有一个人在打理,交谈中得知,他是我们从宣平方向来的路上经过的,曳岭脚下的老鼠窝人(现在叫双村)。</p> <p class="ql-block">曳岭脚下的曳岭脚村是古村落,历史上英才辈出,出过一位状元,十二位进士。蔡氏是曳岭脚千年望族,历史上出了很多文官武将,南宋时,蔡仲龙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后,他们开始在曳岭脚村大兴土木,造了很多深宅大院,钦赐建了状元坊。我们在曳岭脚村内寻访,希望能我们寻找到这些大宅,看看曳岭脚村昔日的荣光,但得非所愿,只见到几座破败不堪的老宅,听说状元坊也毁于一场大火之中。蔡仲龙是宣平县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是历代宣平县志浓墨重彩的亮点,武义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这一点上,武义只能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我们本次曳岭古道行的终点是南明山,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丽水城(处州府)和瓯江,宣平溪是从莲都区的港口村汇入瓯江的。在宣平人心中,曳岭古道不是单纯的一条路,它联系的是宣平和处州同一方水土的乡情,是一条人文之脉。宣平县不在了,宣平县的人像一个出嫁的女儿离开了父母,从此生活在另一个行政区域,操着处州片吴语、过着和处州人相同习俗的宣平人,对这条路还有太多的不了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