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陈延军律师</b></p><p class="ql-block"> 陈延军“文武双修”,1995年国家律师资格考试中超越录取线13分通过了国家律师资格考试,2013年11月在首届武术国考中以高分取得“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称号,被称为“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国家级段位考评员指导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现任中国武协市场开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协监事。 现任北京律协军民融合专委会副秘书长,现从事山西军史方面研究。</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bVW6WmbcIptq1K_umznmg" target="_blank">亲历1972年余洪信副军长杀人事件</a></p> <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18日凌晨,63军副军长余洪信打死政委曹步墀的爱人邢玉荣,又打伤副政委杨兆魁等人,携双枪外逃,最后在榆次郊外的麦地自杀。如此特大的政治事故,枪杀的又是军一级的干部,引起中央军委、总部、北京军区首长的高度重视,立即军内通报,并由公安部全国通缉。严防余洪信继续作案,并偷渡出境。</p> <p class="ql-block"> 1972年5月,抓捕解放军63军副军长余洪信时,在山西盂县赵家垴村,陈延军8岁时还持红樱枪站岗放哨,严防余洪信逃窜到本村[调皮][调皮][调皮]</p><p class="ql-block"> 相片为陈延军在盂县赵家垴村口站岗放哨的位置[抱拳][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宋双来中将</span></p><p class="ql-block">宋双来:男,汉族,1926年4月生,河北武强人,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参加革命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原政委宋双来中将因病于2016年1月17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63军副军长余洪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4年06期,作者:舒云,原题:1972,副军长余洪信双枪自杀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采访陆军指挥学院政委宋双来中将(曾任63军副政治委员)时,听他讲述了63军的大事之一余洪信案。之所以对这个震惊全国的大案感兴趣,是因为1972年我正在山西高显总政五七干校,看见过余洪信的通缉令,颇有草木皆兵之感。后来听说逃犯已在榆次郊外麦地自杀,大家才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李向阳式的战斗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18日凌晨,63军副军长余洪信打死曹步墀(63军政治委员)爱人邢玉荣,又打伤杨兆魁(63军副政治委员)等,携双枪外逃。如此特大政治事故,引起中央军委、北京军区首长的高度重视,立即军内通报,并由公安部全国通缉,严防余洪信继续作案并偷渡出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双来中将说:“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一名高级干部行凶杀人,又畏罪自杀,确实是极为罕见,闻所未闻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种结果?熟悉和不熟悉这一情况的恐怕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对这个问题,我作为当时63军党委常委中一名成员,觉得很值得沉思,也算历史教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1925~1972),河北省武强县孙庄乡西五祖寺人,著名战斗英雄。他侦察兵出身,高大、黑胖,很有威风,能飞檐走壁,双手打枪,善打硬仗恶仗。看过电影《平原游击队》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位手执双枪、驰骋在敌人心脏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他带着永不言败的微笑,神出鬼没,足智多谋——余洪信就是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家庄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电影《解放石家庄》攻城的镜头中就有余洪信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有人说余洪信是奇袭白虎团的尖刀营营长,在2小时40分内,穿插营在敌人心脏穿插前进9公里,战斗10余次,直捣白虎团团部。战后“白虎团”因丢失军旗被解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末期,余洪信已是187师559团团长了,1960年代提升较快——187师副师长、187师参谋长,1966年12月以后提升为187师师长。余洪信作为军人是称职的,他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多次负伤。通缉令中有一段话:“(余洪信)头顶稍后有拇指大的一块伤疤没头发(内有弹片)……喉头下方偏右有子弹伤痕……右肩有伤痕,比左肩低。”余洪信头部的弹片始终未能取出,每逢阴天下雨就会头疼。英雄的骄傲和弹片的折磨,或许加重了他性格中的刚烈和暴躁。余在抗战干部中是进步较快的,他是军事主官,聪明肯干,抓工作稳准狠,干脆利索。但他看不起政工干部,对同级和下级毫不客气,动辄责骂,颇有军阀作风,许多人都怕他三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巴彦淖尔盟的“前指”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全面备战,战争颇有一触即发之势。1969年7月,时任师长的余洪信率187师开赴内蒙古集宁。为防止苏联入侵,执行紧急战备任务。10月28日,毛泽东签发调防命令,63军从河北移防山西,第187师驻地为榆次。11月,宋双来、刘信被任命为63军副政治委员,余洪信被任命为63军副军长,此时余洪信4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63军奉命开赴内蒙古,执行历时5个月的战备支边任务。军主力作大纵深梯次配备,并担任包头市及巴盟的军管任务。余洪信并没有等来让他大显身手的战争,却等来了他完全不熟悉的军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严重停滞了内蒙古的工农业生产。到1969年11月,内蒙古境内积压了两千多辆火车车皮,商业网点瘫痪。12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内蒙古“前指”由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后为尤太忠)坐镇,巴盟、包头由63军负责,巴盟“前指”主要负责人是63军副政治委员田荫东。可能因为战争的空气越来越浓厚,1970年春63军副军长余洪信接替田荫东,同时出任张家口一带的北方边界总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大权在握,工作不能说不努力。但他从未当过“父母官”,把地方当军队一样管理,举手投足之间仍带着往日的“军阀作风”。巴盟流传着余洪信的几个段子。他在县百货商店看到手表不错,二话不说戴到手腕上,转身就走。第二天经理正在着急,余洪信派警卫员把钱如数送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7月底,石家庄地市代表团到巴盟慰问解放军。临河县没有组织好欢迎,余洪信在火车站当着上千群众的面把革委会主任、武装部政委张兴旺骂得狗血喷头,谁也不敢阻拦。大家越害怕,余洪信越肆无忌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军队进入一级战备。余洪信的长处就是带兵打仗,越难打的仗越显示他的能力,但部队却迟迟没有来替换他。虽说巴盟也算前线,但总不能让他指挥“锅碗瓢盆”啊,余洪信越来越焦躁不安。10月9日,63军向团以上干部传达“九一三”事件。余洪信不是林彪部下,也与“九一三”事件毫无牵连,但他是武将,崇拜林彪。四野的“八路军”好几个都授了少将,如果他在林彪手下,授个少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林彪怎么跑了呢?和平年代舞枪耍棒十八般武艺是否吃不开了?余洪信有点迷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不是从这时余洪信就堕落下去,不得而知,从此他的脾气更加暴躁。他到五原县复兴公社,看见办公室几个人正在打扑克,顿时大怒:“上班竟敢打扑克,谁给你们的胆子?都给我捆起来!”连闻讯赶来的公社领导也不由分说,统统被押进县城大牢,成了囚犯,小县城一时轰动。余洪信不仅当众辱骂地方党政领导,甚至还非法捆绑、扣押、打骂群众,强奸、污辱妇女。对余洪信的种种恶行,老百姓敢怒不敢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在6月底前撤销北京军区内蒙古前线指挥部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除参加地方“三结合”的人员外,其他军管人员一律返回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危险本可能止于边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刚离开巴盟,告状信就寄到了周恩来那里。反映余洪信生活腐化,乱搞男女关系,强奸、侮辱33名妇女的种种劣迹。63军核查后,报请北京军区批准,要求余洪信停职检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军政治委员曹步墀是1971年7月13日任的职,1966年7月他在63军任副军长兼司令部参谋长。他是陕西人,和余洪信资历相当,余洪信提为副军长时,曹步墀也是副军长,只不过排在余洪信前面,余看不起他。但余洪信自知理亏,在曹步墀主持的多次常委会上,余虚心接受批评,表示给他什么处分都可以,只希望保留党籍。63军常委会充分考虑了余洪信的意见,给他留党察看两年处分,行政撤销副军长职务,从12级降到17级。余洪信表示没有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军常委会将处理意见上报北京军区,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纪登奎批示:此人错误严重,检讨不深刻。司令员李德生画了一个圈,退回了63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德生1971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纪登奎1972年3月兼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历史上北京军区这两位现任主官都与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的老部队63军无缘。63军军长阎同茂是河北深县人,与余洪信是老乡。他1966年7月任63军副军长,1970年12月任63军军长,和余洪信共事时间比较长,对余洪信的历史和性格都比较熟悉。但也许正因为此,他更不敢替余洪信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63军正副书记曹步墀、阎同茂传看了北京军区的批示,通了气,然后召开常委会。叫来余洪信,把纪登奎的批示念给他听,让他再作进一步的深刻检讨。然后叫他离开,继续召开常委会。63军副政委宋双来参加了这次常委会。宋双来回忆:曹步墀说:“看来老余的问题上边看得很严重,我们两位书记研究了一下,老余的问题下一步各位常委就不要插手了,由我们两位书记负责,有事我们直接找他。”曹步墀一连说了几遍不要插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双来认为:我们都是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如果发动几位常委都来做一做余洪信的工作,也许他不致于走极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后,惴惴不安的余洪信找宋双来,也找了另一位副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李立。余洪信反复问:“我的错误这样处理还不行吗?难道还要判我的刑吗?军区领导是不是还有其他批示?”余洪信之所以第一个找宋双来,因为宋双来也是63军著名的战斗英雄,彼此关系不错。宋双来注意到余洪信的脸色很不好看,但因为曹步墀明确交代不让其他常委管,所以宋双来等几位常委对余洪信都没敢更多劝解。宋双来坦率地告诉余洪信:“上边的批示内容就那么多,别的问题没有。”希望他把检讨再写深刻一些。要相信组织,着重提高对错误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曹步墀政委(左)和闫同茂军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曹步墀(63军政治委员)爱人邢玉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军部大院的夜半枪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7日早晨,余洪信注意到军部小招待所的战士在打扫高级房间,得知是为北京军区张(正光)副政委准备的。此时余洪信非常敏感,心想张副政委来军里干什么?一定与处理他的事情有关。会把他怎么样?没准会宣布判他的刑?这些天余洪信真成了丧家犬,走到哪里都成了议论对象,家里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平时言听计从的老婆、女儿也都爱搭不理,余洪信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7日晚上,部队文工团在军部礼堂演出样板戏《白毛女》。余洪信以前忙得四脚朝天,哪有时间看这类节目,现在他没事干,又心里烦闷,便跟老婆一道去消磨时间。他清楚,他老婆已经被组织上安排秘密监视他,所以走哪跟哪。偏偏这天演出《白毛女》,余洪信心情复杂极了。按说他也是大春式的英雄人物,怎么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黄世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这个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越想越没有出路,决定孤注一掷。5月18日凌晨2点多钟,他乘老婆熟睡,从家中跑出来,到了军直侦察连。哨兵见是副军长,以为他查哨,给他敬了一个礼,就专心站岗了。余洪信径直走进手枪班,从挂在墙上的手枪中抓了两支往腰里一插,拔腿就走。他老婆慌慌张张追来了,看见他腰里的枪,急问:“老余,枪是哪来的?”余洪信厉声喝住她:“别问!”说完继续往家里走。他老婆怕出意外,大喊起来:“来人哪,老余偷手枪了!老余偷手枪了!”这时余洪信进了家门,把房门关上了,他老婆更起劲地喊叫,余洪信砸碎玻璃窗,冲他老婆就是一枪。他老婆吓得把头一抱,边跑边喊:“余洪信要杀人啦!余洪信要杀人啦!”另一种说法是余洪信老婆在家中睡觉,看见余洪信手里多了两支枪,问“你的枪不是被收回了吗?”余洪信没有回答朝他老婆就开了枪,被他小女儿拦了一下,子弹打偏了。余洪信喜欢小女儿,所以没有再开枪,他老婆拣了一条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哪一种说法,余洪信盗了枪又返回家中,或许他还不想立即杀人,但这两支上满子弹的手枪肯定不是吃素的。老婆的喊叫,让余洪信开了杀戒,随后他提着枪从家中跑出来,直奔63军军长阎同茂家。敲门没有人应,也没有人开灯,余洪信等了一会,转身又去敲63军政治委员曹步墀的家门。曹步墀爱人邢玉荣不知道怎么回事,坐起来一把拉开了灯。余洪信冲着亮着灯的窗户连打九枪,邢玉荣当场死亡。正在床上睡觉的曹步墀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抗美援朝立过特等功,他见势不妙,一骨碌滚到床下躲藏起来,毫发未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没敢恋战,沿着平房西边大步往外走,迎面撞上副政委杨兆魁。杨兆魁住在曹步墀家后边,听见枪声出来查看。可惜他高度近视,黑乎乎根本没看清楚,问“哪里打枪”?余洪信二话不说连开两枪,杨副政委当即被打趴下了。好在只是肩部穿了个眼,没什么大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63军军部大乱,余洪信又打伤了正在打电话报告情况的通信员张彦平。负责首长小院保卫的保卫干事循着枪声跑过来,问“谁啊”?话音未落,余洪信的枪就响了,没有打到。保卫干事是最后一个看见余洪信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军军部大院的一位女孩回忆:余洪信家的后门离我家前门大约10米,他小女儿是我同学。出事那天半夜妈妈从里屋出来问我奶奶听见喊声了吗,奶奶说听到了,是不是老余两口子又闹起来了?要不你过去看看……我被惊醒,妈妈和奶奶说话时,又传来“救命……救命”的嚷叫声,紧接着就听到“叭叭”的枪声。妈妈赶紧到客厅给宋双来副政委打电话,没说两句话,妈妈就放下电话说“快把灯关掉!”我悄悄扒着窗户往外看,院子里站满持枪的战士。奶奶对我说:“别看了,睡觉!”第二天早晨我打开门,我家前门站着两个持枪的战士,西边靠路边也站着两个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案暴露了军队诸多问题。经毛泽东批准,当年中央召开警卫工作座谈会。总政保卫部部长蒋润观说:“1970年12月,昆明军区政治委员谭甫仁同志被害,而警卫员贪生怕死,听到凶犯开枪,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今年5月,63军副军长余洪信行凶,打伤该军副政委杨兆魁同志,打死该军政治委员的爱人。余犯行凶持续20分钟左右,打了十几枪,当即有人报告警卫分队,竟无一人出来捉拿凶犯,甚至慌乱一团,有的吓得跳窗逃命,有的吓得趴倒在地。这两起案件是我军历史上没有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杀人后,居然能从容地从戒备森严的63军军部大院逃走,有人说余洪信是带着枪跳墙跑了。究竟他是怎么逃跑的,至今仍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麦地里双枪自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政治部接到北京军区的紧急报告后,将余洪信案通报公安部。搜寻到第12天,余洪信仍踪迹全无,公安部连续两次向全国发出通缉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余洪信曾在内蒙古巴盟前指任总指挥,对巴盟边界一带非常熟悉,怕他从巴盟越界逃到蒙古,巴盟地区尤其加强了边境戒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案交给了公安部的乌国庆。乌国庆,蒙古族人,1936年出生于内蒙,1950年14岁进承德医专少数民族班学习战场救护。因为计划改变没有去抗美援朝,而在承德学医。1955年8月,他被选送上海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法医专业,第二年考入司法部办的研究生班,1960年分配到司法鉴定研究所,1962年调公安部,是当时公安部少数具有高学历的刑侦专家,出任过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大要案处处长、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及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凡公安部挂号的大案他几乎都参与过侦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乌国庆下放到黑龙江劳动三年。1972年西安人民大厦发生一起跳楼自杀案,经总理亲自批文,乌国庆回到北京。两个月后他被抽去搞余洪信案。案情重大、绝无仅有,中央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那时真有点草木皆兵,全国到处都是线索,纷纷报告发现了余洪信。只要有重要线索乌国庆就要赶去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解放军战士从望远镜里发现一辆军车走走停停,怀疑余洪信要越界逃跑。上级指示,必要时可将其击毙。汽车还没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原来是空军雷达站的一辆汽车修理后试车,好在没有伤到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某连听说余洪信逃到他们连前面的沙地,于是全连齐出动,折腾了半宿,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余洪信仍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整一个月,为捉拿余洪信,63军军部“人仰马翻”。各级成立抓捕班子,北京军区特别加强内蒙古边界巡逻。山西境内的大小山沟、山洞基本上搜了一遍。终于有一天,太原铁路局的两名工人在山西榆次南郊七八公里的麦地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压倒了一小片麦子,旁边有两把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敢延迟,县上报省里,省派人查看,觉得没问题,就是余洪信。63军军长阎同茂看后也说是余洪信。公安部报告中央,中央批示:“不能说就是,得拿证据说话,首先要弄清是不是余洪信。如果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乌国庆来到山西榆次南郊的麦田。这是第几次验明余洪信的正身,他已经记不清了。乌国庆仔细核对枪号,两支枪的枪号与63军报的枪号相符。再看死者头上的帽子,帽内写有余的名字。死者头部有疤,与余洪信的特征一致。血型和余洪信档案里的血型一致。死者身上的一串钥匙,有的能打开余洪信的家门,有的能打开余洪信办公室的门。余洪信老婆证实,死者身上的毛衣是她织的。尸体腐败的程度,与余洪信出逃的时间也相吻合。看来余洪信根本没有跑远,可能在出逃当天就自杀身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国庆确认这具尸体是余洪信无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查明余洪信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乌国庆注意到死者头部的两侧太阳穴同时有接触射击的射入口和射出口,看来他怕自己不死,同时举起了两支枪。乌国庆鉴定余洪信为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余洪信之死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8日,63军党委决定,将余洪信定为反革命分子,开除党籍、军籍。宋双来回忆:同时把余洪信的军衣也全部收缴了。对余洪信老婆和孩子的处理,也有不妥之处。军里派人把余洪信的老婆直接送回农村老家,又派人到余洪信两个孩子当兵的单位,叫人家作复员处理。两个孩子的单位都表示:孩子表现不错,不要牵连孩子,如何处理是我们党委的事,你们63军就别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双来回忆:现在反思,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首先要搞清余洪信犯的是什么错误,这是个性质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余洪信行凶杀人又畏罪自杀这件事,已经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了,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完全走到人民对立面去了,这是可以肯定的。可是必须是这个结局吗?我常想,我们这个常委班子成员,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起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相互之间很有感情,某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常委一班人,不论从工作角度还是感情角度,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正确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帮助他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发动军里各位常委主动帮助他,会使他认识到,虽然自己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同志们还是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挽救他,他是会接受这次教训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两位书记反而说“其他常委不要插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问题吗?在军区首长批示后,他的思想压力就够大了,这时更需要大家的帮助、教育,反而没人管了,使他胡思乱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如宋双来中将所说,如果多一点关爱,或许能把余洪信从死胡同里拽出来,或许他不会从英雄沦落成为杀人犯——如何培养干部,助其成长以跟上不同的时代环境,甚至伸出援手,助其迷途知返,时至今日仍需深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63军在抗美援朝中被称铁军,不知何因被撤销了。65军虽不出名却保留下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部队位置决定. 63军原来驻扎在太原,和24军,65军一起作为防御北方邻国的机动部队.90年代以来,北部局势日益稳定,已经不是重点防御地区.北京军区作为兵力最多的军区,撤消一部分部队是正常的. 另外,63军到后来已经不是重点部队了.属于乙类集团军,下属的第189师改制为山西省武警总队,军以下只有第187、188两个步兵师,其中只有187步兵师实现了摩托化。 以下是一个学生的回忆: 当年我初中军训在63军187师561团,很漂亮的营房。 561当年就是教导团,全团就是个骨架,只有干部没有兵。全团的人大多数在团部,战斗部队么?全团下属一个连:1连。1连下属一个排:1排。1排下属一个班:1班。1班一共6个兵。据说这是全团仅有的6个步兵。 而且,63军也没出过太重要的中央领导.最出名的傅崇碧,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打江青"出的名. 而65军又不同.它相当于红军第一师. 它的193师的前身是1930年1月组成的红6军,后改为红3军。1932年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7、第9师合编为红1军团1师。成立后,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央红军历次重大战役行动。 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1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2月,整编为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 所以保留65是有充分理由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余洪信事件始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玉泉宝龙(文章略有删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到舒云一文,原题:1972,副军长余洪信双枪自杀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余事的发生和处理,这是当时军里一件大事,也是全军全国轰动一时的大事件,几十年后舒云采访记下来,本是好事,但却有的严重失实。</p><p class="ql-block">一是余洪信和宋双来两人是同乡,他们都是河北武强县人。余是武强县孙庄乡西五组寺人,宋是武强县常家庄人。舒文却说余洪信与军长阎同茂是同乡,阎是河北深县人,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说?</p><p class="ql-block">二是余洪信曾被誉为李向阳式的战斗英雄。文中说,余洪信(1925--1972),侦察兵出身,高大、黑胖,很有威风,能飞檐走壁,双手打枪,善打硬仗恶仗。看过电影《平原游击队》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位手执双枪、驰骋在敌人心脏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他带着永不言败的微笑,神出鬼没,足智多谋——余洪信就是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余作战勇敢,敢打仗,会打仗,但把余吹得神乎其神,什么李向阳,奇袭白虎团等等,就有失史实了。</p><p class="ql-block">舒文说,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余洪信是奇袭白虎团的尖刀营营长,在2小时40分内,穿插营在敌人心脏穿插前进9公里,战斗10余次,直捣白虎团团部。战后“白虎团”因丢失军旗被解散。</p><p class="ql-block">奇袭白虎团是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发生的战事。是由二十兵团68军203师609团组成一个加强营,由12名战士组成穿插支队,由杨育才带领,一夜之间,消灭南朝鲜王牌白虎团。舒文却将68军的战事移置到63军余的身上。</p><p class="ql-block">三是舒文说,曹和余资历相当,余洪信提为副军长时,曹步墀也是副军长,只不过排在余洪信前面,余看不起他。</p><p class="ql-block">实际情况是,曹和军长阎同茂是平级,几乎是同升同进,一起当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余与阎、曹差着一个等级。抗战时期,阎、曹是营长,余是连长。抗美援朝时期,阎曹是团长,余是营长、团参谋长。阎当7师师长时,余是师参谋长。阎当副军长时,崔凤岐接班当师长。</p><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曹任63军副军长兼司令部参谋长。余仍然是副师长。1968年8月,余才接替崔凤岐,任187师师长。至1969年11月,余任副军长。</p><p class="ql-block">不存在余看不起阎曹的问题,余对他们俩很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步墀政委(左)和闫同茂军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防止苏联入侵,1969年8月毛泽东签发命令,派野战军部队赴内蒙古组织防御,其中63军担负二连浩特、集宁、大同这一主要方向的防御任务。军前指首长有军长徐信、副军长阎同茂、副政委田荫东、参谋长耿淑明。师长余洪信率187师开赴内蒙古集宁,加强中苏边境战备。63 军前指指挥的部队除187师及炮兵170团和通信、高炮、工营等部队外,并指挥加强给63军的炮兵409团、高炮633团和635团、坦克26团、工兵147团。</p><p class="ql-block">12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内蒙古实行全面军管。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率军区前指驻呼和浩特,63军由副军长曹步墀、副政委田荫东率军前指驻包头;以187师担负包头和大型国企及内蒙铁路的全面军管,由副军长余洪信(69年11月任为副军长)、188师副政委王雪率前指驻临河。</p><p class="ql-block">余洪信在实行军管期间,手握大权,工作积极努力。但他生活作风不检点,利用职权多次奸污女青年、女记者、女医生。</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军委决定除参加地方“三结合”的人员外,其他军管人员一律返回部队。余洪信离开巴盟,回到太原军部,一封封告状信寄到周总理那里,反映余强奸多名妇女。63军核查后,报请北京军区批准,要求余洪信停职检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舒文说,余強奸、侮辱妇女33人,而余只承认与5个女人有染。在军常委会上,余作了检查,虚心接受批评,表示接受组织处理,只希望保留党籍。军常委会充分考虑了余的意见,建议给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由副军降为军副参谋长(正师)。余洪信表示没有意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军常委会将处理意见上报北京军区,北京军区政委纪登奎批示:此人错误严重,检讨不深刻。司令员李德生画圈同意,退回63军。</p><p class="ql-block">军长、政委看了北京军区的批示后,召开常委会作了传达。并向余洪信念了纪登奎的批示,要他再作进一步深刻检查。余离去后,继续召开常委会。</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上报军区对余的处理意见后,军区的意见传回军里,并决定派出军区张正光副政委带工作组到军里宣布。余洪信心神不定,惴惴不安,四处打探情况。下午,他到宋双来副政委家打探有关他的消息,宋双来副政委给他做了思想工作。他出来后,到军小客房(首长招待所),见服务员正在打扫卫生,证实明日(5月18日)军区张正光副政委要来,判断是来宣布他的处分决定的。这促使余下了铤而走险的决心,5月17日夜走上杀人之路,使事件的性质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5月17日夜,在军礼堂演出《白毛女》,余无心观看。余心绪不宁,他到政治部保卫处告诉张干事,他的检查不写了。张干事莫名其妙,也不敢问。余情绪低落,回到家里,老婆、女儿很冷淡,余在家待不住,走出家门,在院里转悠。</p><p class="ql-block">他转到军直侦察连的大楼。军侦察连部队到太原河西种水稻,家中只留一个手枪班。哨兵见到他,以为首长查哨,给他敬了一个礼。</p><p class="ql-block">余走进侦察连值班室,见墙上挂着两支手枪,随手拿起,迅速离开,将枪套扔进侦察连西围墙根的菜窖,将枪插在腰间,回到家里。</p><p class="ql-block">自从余停职检查以后,老婆受命对他有临时监视任务。余的枪支弹药已经上缴,见他带枪回来,问:“老余,你的枪都上交了,哪来的枪?”</p><p class="ql-block">余不回答。问急了,余说:“再问,我毙了你。”</p><p class="ql-block">余在家中先是洗了脚,又吃了几块饼干,然后提着枪走出家门。</p><p class="ql-block">老婆和女儿追出来。老婆大喊:“来人哪,老余偷手枪了!”</p><p class="ql-block">此时,已经是18日凌晨1点多。</p><p class="ql-block">老婆仍然不停地喊叫,余冲着老婆就打,小女儿冲上来拖余,还把余的手表撸在地上,结果连打两发,子弹打偏,未能伤人。</p><p class="ql-block">余的手表掉在地上,也没顾上去检,提着枪直奔军首长小院第一排军长阎同茂家。</p><p class="ql-block">余敲门,说:“军长,有情况报告。”军长阎同茂下午刚从军教导队回来,警卫员没有带回,爱人不在家,当晚他住在警卫员的床上。</p><p class="ql-block">余见无人应声,便去到西边的政委家。也是大声说:“政委,有情况报告。”</p><p class="ql-block">政委曹步墀也是下午刚从188师562团回来,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军常委会,宣布余的处分决定的。曹的爱人邢玉荣已经睡下,听见枪声和叫人声,立刻拉着灯,刚刚坐起,就被余击中。时在深夜1时40分左右。</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认为余的枪法很准,举枪就中。实际上,余并未看到目标,是属于盲目击中。后来破案的侦探人员在夜间试过,屋里拉上窗帘,外面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判断室内有灯亮而已。</p><p class="ql-block">舒文写余向曹家连发9弹,实际上是4弹,一弹打中曹的爱人头部,一弹打到墙上,一弹打到床上,一弹打到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打死曹妻后,沿着平房西边大步往外走。住在曹政委后边的杨兆魁副政委听见枪声,走出家门查看,看到余洪信,问:“老余啊,哪里打枪?”</p><p class="ql-block">余没有回答。杨兆魁副政委眼睛近视,但见余举枪打他,头一歪,子弹从他的左肩骨穿过,他不由自主倒在地上。</p><p class="ql-block">余从他身上迈过,直奔首长小院北边的后门。后门以北,就是政治部办公楼。政治部通讯员张彦平从楼里跑出来,要去西院家属院通知保卫处宋苍本处长(当时处长家里没有电话)。张彦平刚跑几步,就被余洪信打伤腿部,倒在地上。</p><p class="ql-block">负责首长小院安全的保卫干事听到枪声,循声跑来,刚问一声“谁啊?”余洪信又开一枪,所幸没有打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打死军政委曹步墀爱人邢玉荣,又打伤副政委杨兆魁和政治部通讯员张彦平,携枪逃走。事故上报北京军区、中央军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特大政治事故在全军通报,并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除西藏、台湾外,由公安部通报全国辑拿。由于余曾在内蒙古巴盟执行过军管,对巴盟边界一带非常熟悉,怕他从巴盟越界逃到蒙古,外逃苏联,所以在巴盟地区尤其加强了边境戒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3军的军师团各级都派出多路人马,在各自的驻地路口设卡,严查过路人员和车辆,并到太原东山、西山进行昼夜搜查。北京军区特别加强内蒙古边界巡逻。太原、忻县、原平、榆次等山西境内的大小山沟、山洞基本上搜了一遍,不见余的踪影。</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的6月18日,在榆次地区太谷县一块麦子里被割麦子的农民发现,尸体已腐烂,旁边有两支手枪。经过多方确认,确认是余洪信,所带两支手枪,都对上枪号。经确认,余是双手拿枪,一枪对着头部,一枪对着心脏自杀死亡。</p><p class="ql-block">现场还发现余随身带的一个红色小本子,他最后写下的几句话是:阎曹抓住不放,杨(杨兆魁副政委)、吴(吴寿安副政委)、刘(刘信副政委)、李(李立政治部主任)、张(张枫参谋长)同意严处。(注:唯一没有提宋双来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余洪信案由公安部刑侦专家乌国庆负责。乌国庆来到山西榆次南郊的麦田,亲自验明余洪信的身尸。一是核对枪号,两支枪的枪号与63军报的枪号相符。二是看死者的帽子,帽内写有余的名字。死者头部有疤,与余的特征一致。三是血型和余档案里的血型一致。四是余身上的一串钥匙,均能打开余的家门、余办公室的门。五是余的老婆证实,死者身上的毛衣是她织的。六是尸体腐败的程度,与余出逃的时间也相吻合,推断在出逃当天就自杀了。七是从死者头部、心脏的枪弹口,判断他是同时举起两支枪自杀的。</p><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8日,63军党委决定,将余洪信定为反革命分子,开除党籍、军籍,并上报北京军区批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需更正说明的几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不让常委插手一事</b></p><p class="ql-block">舒文中说,宋双来回忆:曹步墀说:“看来老余的问题上边看得很严重,我们两位书记研究了一下,老余的问题下一步各位常委就不要插手了,由我们两位书记负责,有事我们直接找他。”</p><p class="ql-block">宋还说:我常想,我们这个常委班子成员,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起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相互之间很有感情,某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常委一班人,不论从工作角度还是感情角度,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正确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帮助他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发动军里各位常委主动帮助他,会使他认识到,虽然自己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同志们还是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挽救他,他是会接受这次教训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两位书记反而说“其他常委不要插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问题吗?在军区首长批示后,他的思想压力就够大了,这时更需要大家的帮助、教育,反而没人管了,使他胡思乱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首先要更正:舒文中说,曹是书记,阎是副书记有误。实际上,军长阎同茂是军党委书记,政委曹步墀是副书记。</p><p class="ql-block">在军区第一次返回意见后,说常委不要再插手此事,由两位正副书记负责。这不是阎曹的意见,他们是传达总政、军区指示。想这一点,宋应该知晓。</p><p class="ql-block">舒文说,会后,惴惴不安的余洪信找宋双来,反复问:“我的错误这样处理还不行吗?难道还要判我的刑吗?军区领导是不是还有其他批示?”宋双来副政委做了余的思想工作,宋坦率地告诉余:“上边的批示内容就那么多,别的问题没有。”希望他把检讨再写深刻一些。要相信组织,着重提高对错误的认识。</p><p class="ql-block">问题是,余洪信知道了军区张正光副政委要来宣布他的处分决定,是不是进一步知道了处分的详细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他随身所带的小红本子的记录,他已经知道军常委每个人的态度,除一人之外,都被他点名。如果得知他的具体处分决定,并在第二天宣布,这则成为促使余走上极端的关键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舒文说,宋双来回忆:对余洪信老婆和孩子的处理,也有不妥之处。</b>军里派人把余洪信的老婆直接送回农村老家,又派人到余洪信两个孩子当兵的单位,叫人家作复员处理。两个孩子的单位都表示:孩子表现不错,不要牵连孩子,如何处理是我们党委的事,你们63军就别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想极其严重,军队更是这样。从现在看来,余的男女关系,并不是什么严重的政治问题,但那时对于这些生活作风问题,也是绝不能放过的,更何况是军队的高级干部。从严从重,成为唯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无论从哪方面,余洪信事件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大环境小环境,主观客观,都需要进一步深思。余洪信双枪自杀案,是一个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案件,掌握资料必须全面、完整、准确。过去了多少年,仅采访一人,必然有局限性,不能进一步研究考证真伪,求取事件的真相,难免影响历史的可信度。</p><p class="ql-block">原63军的人看了舒文后说:记述历史,必须客观,听风是雨,谬误难免,不能秉笔直书,一定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此言在理,愿与之共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曹步墀(63军政治委员)与爱人邢玉荣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编 后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2018、2、15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美篇本来是家族传阅的“内部文件”,是用来自娱自乐的。看到近几年网上发表的余洪信杀人案件的文章,感到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正本清源,告慰先烈,便增加了很大篇幅来回忆事件和批驳某些文章的谬误。这样一来,题目和内容有些背离、跑偏了。🤗🤔😜昨天,网上留存的那篇采访宋某某的文章显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p><p class="ql-block"> 美篇发出后,许多老战友、老同学以各种形式纷纷发来问候和评论,在此一并致谢。现将部分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曹二的美篇我看了。当年的反革命杀人犯,既破坏了别人、又害了自己的家庭,还被说成了英雄,太没有天理了,任何人都不能篡改历史!文章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非常好!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闫同茂副司令员之女 闫英 </b></p><p class="ql-block"> 刚应酬完,看你发的上述文章,觉得出于曹姥爷爷的手笔,应该还能写的更生动些,唉…写了总比不写好!两位父亲都是同年生,同年参加革命队伍…很多相似之处,再次勾起我对父母亲的思念[流泪][流泪][流泪]都是军人的后代,都流着军人的血液,咱们也都学着父母亲把军装穿上,过了一把《芳华》的瘾,丰满了今天的谈资:都有自己的孙子孙女了,含饴弄孙也在做着人生谢幕的准备,都是唯物主义者,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咱们是打江山的后人啊!过年后找时间聊聊天!保重身体!拜个早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周衣冰司令员之女 周小方 </b> </p><p class="ql-block"> 当年听到那个事件通报时,我非常震惊和难过,因为离我和你妈妈最后一次见面还不到一年。1971年夏天,我出差到内蒙,远方的爸爸带我们参观包钢以后到63军前指招待所吃午饭,在那里迂到你妈妈和军部几个阿姨。好几年没见了,阿姨们围着我问这问那特别亲切,特别是你妈妈一直拉着我的手...邢玉荣阿姨性格直爽开朗,用我老妈的土话说是"讲直理"的,意思是有话当面直说,不搞小动作。你们家两个女孩性格都像阿姨,特别是建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老军长张英辉之女 张亚新 </b></p><p class="ql-block"> 维平,你好!小年好!昨晚接到微信,老太太睡觉了,今天白天老太太看后说,余洪信事件有很多版本,你们家写的是最符合事实的,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原耒宋写的有偏见,不符合事实,早就应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以正视听了,否则让他的言论在社会上流传太久了,歪曲历史事实!谢谢曹二,让大家知道和了解了真实的、真正的余洪信事件。今天,给邢阿姨献上一朵小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军事学院教育长 原副军长 赵安然之女 赵英 </b></p><p class="ql-block"> 维平好!认认真真看完了这个美篇,看到曹伯伯和阿姨的照片那么和蔼可亲。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真是太想念他们了。小时候的你们天真无暇活泼可爱!哎!往事不堪回首……祝福曹伯伯和阿姨在天堂里快乐,幸福!永远永远怀念他们!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王根成军长之女 王彦博</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维平晚上好,看了你们的家史,好幸福的一家人,你们小时候好可爱!余洪信害了你们一家,原来宋版的文章我看过,就感觉很不属实,这个写得还真实,还不错!历史就是历史,各种诽谤经不起检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田荫东副政委之女 田警钟</b></p><p class="ql-block"> 我们局外人看后,明白了什么叫“还历史真相”!更让人痛心的是你们41岁年轻妈妈被遭无辜枪杀,父亲及四位年少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巨大悲痛,让人心酸。随着岁月的流逝创伤会慢慢抚平。请记住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代问曹维平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一学校同学 王勤 </b></p><p class="ql-block"> 这种事在当时很多。在内蒙兵团我们二师师长就因强奸女知青被判刑了,我离开兵团还是他给办的,是我父亲的战友。后其夫人来我家希望设法免刑,我父亲私下说真没办法,最多就是判完服刑时想法子监外执行。比于洪信的处理严多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总后司令部副参谋长刘鲁民之子 刘戈建</b> </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舒的文章,感觉很不舒服,公然为一名强奸犯鸣冤叫屈,还把李向阳、杨育才的英雄事迹硬搬到余头上,最恶劣的是把余杀人归罪于闫军长、你父亲和军党委以及总政和军委。 舒云我也采访过,此人自视很高,喜欢捕风捉影、加油添醋,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这些毛病是人物采访作者的通病,舒尤厉害。你哥和玉泉宝龙的文章写得不错,只是在我看来还不够锋利。我们都是革命父母的儿女。任何人罔顾历史真实,诋毁我们为党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父母,我们就要愤然而起,揭开任何人都涂抹不了的历史真相,还他们清白,还他们崇高。向你和你哥以及玉泉宝龙致敬,你们做了你们为子女为下属最应该事情。 </p><p class="ql-block"> <b>战友 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