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写给成长中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时节即将进入盛夏,暮春里依然有繁花盛开,洁白的流苏花在枝头摇曳,喧闹的自然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在致良知公益平台学习已经三百余天,获益良多,受益匪浅,收获满满,追随着时光向前,有圣贤的智慧之光指引,让自己在前行的路上不再迷茫,放下了纠结😖,内耗,心底更加的光明,可以安在当下,不负时光,不负自己,轻松的向前。这是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这也是致良知公益平台为学员提供的修炼心性的平台。感谢博仁导师创建的致良知公益平台,为学员持续的学习成长提供了优质的成长空间,感恩所有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每天阅读《传习录》原文,听博仁老师的导读,仔细做功课,会是一个明心见性的时刻。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有这样一个片刻的时间和自己静静的独处。品读着先贤的智慧,一字一句的学习,认真的领会,笃定的践行。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的心性越来越清明。内心的烦乱亦或是焦灼,还有些许的无力渐渐的隐去。在生活或是工作中,自己的心越来越清明起来。</p><p class="ql-block"> 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还有一个非常让自己有收获的心得,同样也是在事上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那就是不去评价别人的是非对错。克制住自己要去评价别人的那份私欲,安心的做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佛家讲要积口德,消除口业,“口业”在佛教中指的是由口所造的恶业,具体包括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这些行为会导致负面的精神或物质后果。例如,妄言可能导致信任的丧失,恶口可能引起他人的痛苦,两舌可能导致分裂和冲突,而绮语则可能误导他人。在佛教中,口业被视为可以通过修行和自我控制来避免的。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当自己真正的做到能够克制住自己去评价别人的这份私欲,身心反倒是轻松起来。当我真正的做到了,放下了对别人的评价。在那个瞬间顿时轻松起来,有一点神清气爽的感觉,这是在学习阳明心学以来,在事上不断磨练,不断去除私欲非常大的一个收获。当我看到自己的止语和放下评判别人的那份私欲,真的很欣喜自己的成长。当不再去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收回向外指责的手指,看向自己的内在,不在言语上逞一时之快,让自己的心❤️安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心性,进而明心见性,智慧也越来越提升起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不断的克服自己想要去评判别人的私欲,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变得光芒清澈,而不是用自己认为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朝着自省利他致良知的方向去努力。</p><p class="ql-block"> 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博仁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各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感恩老师们的彼此赋能!致良知公益平台邀请你一起加入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