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里铜里,一眼万年

北方中学321班邸子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family:-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忻州市历史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府街南侧,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和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该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忻州市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整体设计简约大方。博物馆共分为七个展厅,展览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陈列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代文物等,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忻州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反映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在青铜器展厅中,观众可以欣赏到众多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器皿、乐器、兵器等,样式繁多,工艺精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鼎、爵、觥等。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五代酱黄釉青瓷罐,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足经8.5厘米。罐内外壁施酱釉,釉层较薄。釉面有轻微剥釉现象,器外腹部施釉不及底,平底, ​​ 五代寿州窑酱黄釉青瓷罐,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足经8.5厘米。罐内外壁施酱釉,釉层较薄。釉面有轻微剥釉现象,器外腹部施釉不及底,平底,胎色黄灰,胎质细腻。 寿州窑窑址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等地,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窑口众多,产品质量不一,始烧于南北朝,盛于唐,衰于宋金时期。釉色黄,在南北窑口生产的黄釉瓷器中,寿州窑产品质量居于领先地位,其制瓷原料是当地山区出产的一种粘土,当地人俗称“老土”、“拌子泥”,色呈黄、灰黄,黄棕等,可塑性强,经1200高温烧结后为胎体为黄白色,也有青灰、黄褐、褐红等现象。 五代时期寿州窑器物造型相比隋唐时期要显得秀美挺拔,胎壁较薄,胎色黄白。黄釉瓷玻璃光泽较强。寿州窑唐代以黄色釉为主,有酱黄、蜡黄、鳝鱼黄等。胎壁较薄,琢器类多平底。坯体制作分轮制、模制、手制三种,器物腹部拉坯痕明显。 此件寿州窑酱釉青瓷瓜棱形罐,胎壁较薄,内壁施满釉,口沿无釉,外壁近底处无釉露胎,下腹部等距离按压出竖线,做成瓜棱形,因此称瓜棱罐。在流传至今的寿州窑瓜棱罐中,大多胎釉紧密,釉表光亮,釉层极少剥釉和失亮。</p> <p class="ql-block">簪,原本被称为“笄”。在《辞海》中,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男子的簪,更朴素实用。女子的簪,则兼具了实用与美饰。钗,是簪的变式,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的一种首饰。簪钗的发展与演变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数千年历史,通过对它的追寻,亦能感受到华夏文明的独特内涵。</p> <p class="ql-block">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诉说悲欢离合、京剧昆曲道来动人故事、翰墨丹青绘出江山美景……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繁星的文化财富。也许岁月早已使古老的文明化为一颗颗沧海遗珠,但是我们相信,水何澹澹,历史的洪流将再一次激起文明的浪花。而我们,正是使华夏文明之船继续前进的掌舵手!</p>